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贸易经历了一次大洗礼。作为纺织出口贸易大国,受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疫情持续等因素影响,我国纺织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很多企业经营方式从外销转向内销。但我国棉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利润较低,很多纺织企业已面临亏损局面。在此背景下,唯有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产品创新和生产成本控制等措施,实现产品盈利和企业发展。本研究主要从生产成本控制角度分析企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 棉纺织企业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1.1 生产成本控制缺乏系统性目前许多棉纺织企业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缺乏统一的考核手段,考核对象往往只是生产车间,对技术、工艺、品质、调度等相关部门缺乏连贯的统一绩效考核准则。对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不能仅限于单一生产车间,更需要对各部门制定协同统一的考核标准,有利于提高全体职工的生产积极性。1.2 生产成本因素错综复杂棉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因素较多,如原料成本、人工成本、设备成本、工序成本、能耗成本等。各个因素又相互关联。在考虑生产成本的同时,不能降低纱线质量,但在实际生产中,要做到两者兼顾却存在较大的冲突。1.3 劳动效率普遍低下在确保成纱质量的前提下,如何从原料采购、用料、用电用工、机物料和包装材料消耗、生产、销售、推广等,各部门各环节进行成本控制,需要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上下功夫,这也是企业控制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1.4 缺乏产品创新目前很多纺织企业都做“大陆货”,利润薄,遇到市场销售不畅,导致库存增加,无形中加剧了企业的仓储成本。很多放置时间长的产品会发霉变色,最终只能降价处理,有时甚至连成本都收不回来。上述4点是很多纺织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在色纺纱行业更为突出。在确保成纱质量的前提下,企业各部门实行联动控制机制,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功夫。以下主要从实施精细化成本控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论述。2 棉纺织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的解决方案2.1 人工成本控制棉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伴随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发展,纺织设备逐渐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研发了机器代替人的生产设备,节约了很多人力,但总体上棉纺织生产各工序用工还是比其他行业偏多。主要原因是纺纱工序复杂,从棉花到纱线大多需要经过固定的清棉、梳棉、条卷、精梳、并条、粗纱、细纱、络筒、包装等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大量的人工。由于工作环境差、强度高、时间长等因素,工人工资比其他行业高500元/人~1 000元/人。目前色纺纱生产用工为110人/万锭~130人/万锭,一个10万纱锭的纺纱企业至少用工1 000多人。用工数量多、工资高、人员短缺、用工成本增高是纺织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加大先进设备的引进,减少纺织行业对人工的依赖性。如采用喷气涡流纺和转杯纺等新型纺纱设备,可减少粗纱、细纱两道工序,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而且新型纺纱设备纺纱速度快、效率高,如喷气涡流纺前罗拉速度是环锭纺的20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控制人工成本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2.2 建立考核机制这里所说的人工成本是某一企业涉及品质、计划、调度、生产等部门所有人员综合得出的用工情况。例如某10万纱锭的纺纱企业,共有员工2 000多人,经收购重组改制,精简机构部门和人员,现有员工1 200多人。采用绩效考核,实行全额计件考核制度和考核办法,大大提高了一线员工的积极性。其他部门员工根据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采取绩效测评,每月公布考核绩效结果,发挥了非一线员工你赶我超的工作热情,实现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而针对一线员工,可通过大练兵、操作比武等方式锻炼其技能,达到少用工、用精工,实现环锭色纺纱用工在100人/万锭的目标。2.3 原料成本控制2.3.1 原料品质检测及配棉众所周知,棉纺织企业的原料主要是棉花和化纤等。原棉从开清棉到筒纱,经过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络筒等工序,精梳品种还需要经过精梳工序。原棉品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纱线品质的等级,还涉及到吨纱成本消耗。因此,针对不同用户的用纱要求,选用不同等级的配棉,并对新购原料品质进行系统质量检测。对原料进行称重后,棉检室着重检测其含杂情况、短绒率、原棉等级、回潮率、断裂比强度、细度等指标,并进行普梳纱或精梳纱单唛试纺,测试棉卷、生条、粗纱的短绒率以及成纱条干CV、粗细节、棉结断头等指标[1],为配棉工艺奠定基础。2.3.2 不同品质原料的合理配置以棉19.7 tex×2为例,采用全棉半精梳工艺,颜色偏深,色棉采用原棉,白棉选用精梳棉网或普梳条,其原料成本比传统针织用纱节省50%。而选用半精梳工艺,其加工成本比传统针织用纱减少30%,毛衫用纱成本显著降低,大大降低了吨纱能耗成本。毛衫用单纱强力要求比针织要低10%~20%左右,符合交易双方共同的价值选择。应该根据不同面料对纱线质量的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配棉比例。2.3.3 纺纱工艺的合理配置根据企业各品种的配棉比例,采用合适的工艺参数,对提高纱线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以棉29.5 tex×2为例,作为毛衫用纱,选用普梳工艺,其棉结和短绒相对比精梳工艺多[2],条干CV高,成纱强力比精梳工艺低5%,纱线品质相对较差。通过采用梳棉盖板紧隔距设计,加强对棉结的有效控制,大大降低了棉结。在细纱工序选用大的后区牵伸和相对较小的前区牵伸,有利于控制单纱强力CV值,最终纱线品质指标与半精梳纱相差不大。为此,我们应在纺纱工艺的优化上下功夫,在原料不稳定、配棉工艺较难改变的基础上提升产品的等级。如选用品质差的原料加上一般的配棉工艺可以做出2等~3等纱线;选用品质一般的原料加上一般的配棉工艺可以做出1等~2等纱线;选用品质良好的原料加上一般的配棉工艺或者选用品质一般的原料加上优选的配棉工艺就可以做出1等的纱线,这是目前纺织厂对工艺优化配置的最高要求。2.3.4 落棉率和制成率的控制原料在经过单唛试纺后,当投入到车间生产时都要进行落棉率测试。针对不同的配棉工艺和不同号数的纱线标准,合理制定控制落棉率的措施。调整各工序落棉工艺参数,如清棉工序纺制化纤时适当缩小开棉机尘棒隔距,减少落棉,梳棉工序适当加大锡林盖板隔距,减少盖板花率。如某企业对原棉落棉率和含杂率采用标准范围控制,对从清棉到精梳各工序的半成品质量进行周期检测,并制定半成品质量控制指标[3],防止因回花、回条等原因对制成率产生较大影响。2.3.5 回花下脚料的合理有效使用棉纺织企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每道工序都会产生相应的回花下脚料,如回花、回条、回卷、风箱棉、回丝等。对这些回花下脚料处理有3种方式:一是每批次产生的回花回条当批回用或下批回用;二是与其他色棉混和采用特色工艺设计开发成新产品;三是入库记录为废棉以较低价格卖掉。其中前两种处理方式可有效提高产品的制成率,大大节约吨纱成本。例如在清棉工序下脚料中有20%为可纺纤维,收集梳棉工序的斩刀花和精梳工序的精梳落棉后,发现有50%~60%为可纺性纤维,经特色的工艺设计或经转杯纺纺纱,就可形成新的纱线产品[4],不仅将废棉变废为宝,还提高了纱线的附加值,形成一种特殊风格的纱线。而细纱工序的风箱棉除回用外,还可进行纤维的重新加工,用于混纺纱或功能性纱线的开发,发挥其优势,使纱线功能和质地更加丰富多彩,且具有明显的生态环保效果。2.4 产量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如果以上是从控制角度降低生产成本,那么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则是从提升角度有效减少生产成本的根本途径。以生产棉19.7 tex纱为例,订单数量大,颜色偏浅,选择半精梳工艺和并条条混工艺。生产车间采用专料专配,即2根色棉生条+4根白棉生条+2根白棉精梳条,每色分别配摊。清棉、梳棉工序加工25%的色棉生条,其他75%有专供摊位,减轻了清棉、梳棉工序的生产压力,交货效率高[5]。粗纱定量设计为7.5 g/10 m,比原来的5.5 g/10 m更重,重定量工艺有效解决了粗纱产量低、机台少的局面。生产棉29.5 tex时,细纱前罗拉速度设计为250 r/min,比普通纱高10 r/min~20 r/min,设计捻系数为340左右,细纱机台断头少。由此可见,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也是降低生产成本最显著的手段。2.5 降低消耗成本2.5.1 减少机物料消耗机物料是每个企业的必备消耗材料。以色纺企业为例,吨纱成本是考核企业生产成本的一个主要指标。减少机物料消耗必须采用合理的消耗品制度、每月每人每车消耗的规范制度、采购的透明化制度和网络采购价格制度,线上申购必须优选价格。以质量优先、价优中标的采购机制,从而保证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某纺织企业选用钩刀,申购的钩刀缺油现象严重、不锋利、消耗严重,致使采用钩刀处置废纱时经常钩破纱管,严重影响了处理效率和纱管质量。因此重新提出采购要求,生产厂商对材质进行改进,使钩刀满足了纺织厂的合理消耗要求,有效减少了机物料的消耗。加强计划采购、生产、管理相结合的制度。采购工作不能出现不合理采购的现象,因为机物料积压易造成无形的浪费和资金的不合理占用。企业内部采取专门的采购制度,执行部门报备制度,用多少买多少。实行领导审批,层层把关,可进一步减少成本支出。2.5.2 合理控制水电消耗众所周知,纺纱对车间温湿度的要求较高。温度高对前纺车间影响相对较小,但对后纺车间尤其细纱车间影响较大。高温天气,如果不采用降温措施,纤维易产生静电,出现缠胶圈、上销等现象,断头增多,生产效率低下,最终使产量降低。相对湿度对纺纱生产也较为重要。南方遇梅雨季节,天气潮湿,对纺纱影响较大。相对湿度大时,纤维须条容易缠绕胶辊、罗拉,对生产带来较大影响[6];还易造成飞圈现象,断头率高。因此,需要合理地控制车间温湿度。在三伏天,一个4万锭细纱车间近100台细纱车全部开机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控制温度,水电能耗增多。为此,在保证生产顺利的条件下,尽量合理控制空调时间,做到生产、节能两不误。2.5.3 降低包装成本目前色纺纱多采用纸箱包装方式,而纸类用品在全国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同时纸箱空间利用率和包装容量有限,无形中提高了吨纱成本。例如某纺织企业采用尼龙袋替代纸箱,使包装容量翻倍,且尼龙袋价格仅是普通纸箱的20%,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2.6 发挥调度和生产的有效配合机制棉纺织生产都有交货日期和淡旺季,如何在旺季把用户的订单全部按合同要求交出,淡季却能保持产能不减少,是很多纺织厂面临的突出问题。这需要销售和推广部门对用户信息和市场信息进行有效预测和捕捉,对下一年度的市场需求做全面的分析和考量,这也是企业和用户都想达到的双赢结果。因此,在淡季时对下游用户做好市场调研,对市场上销售的产品类型做好分析,形成大数据和预测报告;并针对重要用户进行专门的推广和研发,了解用户的主体需求产品和柔性定制产品[7],精准分析用户的生产订单,在淡季时做好库存生产,即对不同用户的需求类型和需求品种预先生产,并实时跟踪市场动向和用户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生产品种和生产动态,形成产销一体的弹性动态生产链[8],确保淡季设备不停产、旺季订单交货快的双赢局面,有效利用车间设备,保证机台24 h不停产,大大提高了设备的运转效率。3 结语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行业,也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做好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考核机制、降低原料成本和消耗成本、优化工艺设计、提高产品产量和生产效率、发挥调度和生产的有效配合机制、做好生产调度和销售推广工作,把生产成本控制在最低点,以提高棉纺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做好这些工作需要纺织企业内部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由于外部原料供应价格和成品市场需求千变万化,随着纺织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棉纺织企业销售和采购要及时调整,在低等级棉花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之际,高性价比的储备原棉有效填补了棉纺织企业的用棉缺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棉成本。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