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经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快速城镇化的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2020年8月30日,为了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住建部发文《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提出坚持“应留尽留”,全力保留城市记忆。不随意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价值的老建筑,鼓励采用“绣花”功夫,对旧厂区、旧商业区、旧居住区等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的特色格局和肌理。城市更新改造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传承历史文化、改善人居环境、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更新行动的核心任务。1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主体为已建成的城市,两者之间存在联系,面临共同的问题——更新与保护。城市更新会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使人们在满足物业生活的基础上不断追求精神富足。对文化、精神的需求使人们开始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更新为历史文化保护提供有利的政策,搭建多方合作平台,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全方面构建有利于历史村落保护的良好环境,城市更新为历史村落的保护带来契机[1]。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属性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动力,可以提升城市的历史韵味与独特性,增强城市发展活力,提升城市的美学、文化以及科学等方面的价值。将文化资源转变为用于激活经济发展的机遇,形成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产业,激发老城市的新活力,促进老城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延续城市历史脉络、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2广州黄阁旧镇保护更新规划黄阁旧镇位于南沙中心城区,东联东莞、北通广州城区、西至佛山、南至中山,是重要的对外交通输出沿线。黄阁旧镇位于南沙城市发展沿线,随着南沙城市建设发展,其整体区位优势逐步凸显[3]。2.1黄阁旧镇的历史文化资源随着珠江三角洲逐渐发展,进行人工围垦改造,发生明显的地理变迁,个珠江三角洲呈现“由岛成陆、形成沙田”的形态。黄阁作为珠江入海口的“古代岛屿”,境内沙田快速堆积,河道收缩变窄,逐渐形成河网纵横、沙田密布、八门出海的地形地貌特征。黄阁与省城间的联系变得更密切,村落规模迅速扩大。宋元时期的黄阁为海中孤岛,村落位于大山乸西北侧的丘陵平原上,属于“低地中的高地”。村落以大山为屏障,可以避免受到强烈的台风和潮汐影响。清末时期,黄阁地区形成水网沙田,与陆地相连,村落空间进一步拓展。黄阁旧镇的发展是大湾区海洋开拓精神的起源与见证,是湾区千年奋斗史的缩影。历经盐业生产、沙田围垦、黄阁麒麟舞[4],历史上疍家人、麦氏、张氏宗族的家族历史,讲述中原移民在国家边缘地区聚居开发的历程,体现农耕到先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集体记忆和创业精神,对湾区精神的阐释和承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升南沙、大湾区的历史地理价值特色[5]。2.2改造与保护的必要性在村落发展扩大的过程中,黄阁镇聚集三条传统文化村落(东里村、莲溪村、大井村),是南沙区的传统村落聚集地,也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区域。黄阁镇片区内,文物保护点占南沙区全区面积的60%。黄阁镇片区的三条传统村落相互交织、文化资源集聚,形成以莲溪大街和大井直街两条历史街道为历史脉络,向四周延伸扩展的村落整体格局。黄阁镇的历史环境要素丰富,形成以主要历史街道为轴线,以风水塘、怀古广场、名木古树、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等为点缀的“点-轴”式环境骨架。黄阁旧镇现状(航拍)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01.025.F001图1黄阁旧镇现状(航拍)分析黄阁镇的居住环境,对黄阁镇的房屋质量、建筑布局、公共空间、安全等情况进行改善可以使其承载高质量发展要求;对黄阁镇的三条传统文化村落的传统建筑进行维护,使其更好地发挥历史文化价值;黄阁镇各村村民的改造意愿较为强烈,各村改造表决同意率均超过90%。在保护与更新的需求的同步推动下,应加强片区四村统筹,以整体统筹方案引领四村的更新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3黄阁旧镇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措施黄阁镇境内的文化保护单位、历史街道集中在四村交界处,需加强四村统筹,以区域交通统筹、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区位文保文保统筹为主,引领四村进行更新改造。3.1延续村落格局,构建黄阁历史文化“人”字形骨架通过价值评估及改造需求,对整体分区进行改造,实现精细化划分。与传统的大拆大建不同,片区整体被划分五大功能分区:旧村全面改造区、新村微改造区、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城镇新建区、生态保护区。保留——城镇新建区、生态保护区;改——新村微改造区、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拆——旧村全面改造区。通过“留改拆”措施,对黄阁镇区域进行有机更新。针对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立足“记忆延续、区域融合”的思维[6],在延续村落骨架基础上,以历史街道为脉络,串联旧镇文物散点与村落人文核心区,结合旧镇的休闲慢性线路体系,打造与广州“上下九”长度基本相当的黄阁传统记忆1 km“人”字形传统街道。黄阁历史文化“人”字形骨架如图2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01.025.F002图2黄阁历史文化“人”字形骨架按照“多元化”发展与“分段分册”方式,对村落古街道实施功能改造,植入商业、休闲、餐饮、娱乐等活力设施,重塑街区生活活力。激活点状文化资源,依托社公坛、街市等文化空间节点,可以在节庆期间举办麒麟舞、花灯会等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活动,体现地区特色,传承传统文化,营造文化客厅的传统氛围。针对拆除重建区,摒弃“算小账”、建设量优先的常规“旧改”思路模式,提出建设量、公服设施统筹调配的整体谋划思路。以区域交通统筹、区域设施统筹、区域文保统筹为主,编制四村统筹方案,引领四村落实更新改造方案。为延续山水格局、展示聚落形态,对望山见水的重点区域、廊道的建设量、建筑高度进行重点控制。3.2保护规划先行,确定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实施路径措施整体的实施路径遵循政府统筹、整体设计、分段实施、市场运营的原则,被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整体改造概念方案、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试点实施方案、示范段建筑设计、实施运营。各个阶段上下衔接、层层推进、环环相扣。(1)编制整体改造概念方案。编制整体改造概念方案作为目光深远的战略举措,可以在基于大湾区、南沙、黄阁区域发展的背景下,加快推进黄阁旧村改造统筹发展,开展黄阁旧镇区域整体改造的前期研究,明确黄阁旧镇片区的功能定位与整体的开发强度,提出传统村落保护思路,在交通组织、公服配套等方面统筹四村整体改造。(2)编制各村的传统村落。编制各村的传统村落作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底线管控手段,通过现场调研及资料梳理,对各级文化遗产进行初步的历史价值评估及保护级别推荐,形成保护区的划定,确定保护对象,制定保护措施,提供保护发展方案,划定底线控制。(3)编制试点实施方案。编制试点实施方案通过空间设计响应保护规划对街区的保护要求,实现整体空间形态的优化提升和减量规划。(4)示范段建筑设计。确定建筑保护利用措施,活化现状建筑空间,鼓励多功能使用,强化民生和配套需求,利用公共建筑设置邻里中心等。(5)实施运营。将传统文化街区的打造与周边片区的开发进行捆绑,通过周边留用地开发及周边旧改项目进行招商。在城市更新过沉重引入企业,由企业作为综合运营商,作为开发建设方和资源整合方,全程参与,统一策划、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推广、统一营销和统一管理,建设符合国家城市名片要求的精细化、高品质城市区域。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实施路径如图3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01.025.F003图3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实施路径3.3传统建筑的功能活化利用,以绣花功能完成片区微改造对规划范围内的传统文化建筑进行详细的拍照和建档,根据现场建筑情况初步制定不同的修缮策略,维护建筑安全及片区风貌的统一。针对建筑状态较好,具有价值和特色的建筑,应修缮修复,使其成为街区历史的见证;针对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结合使用需要,以修复为主进行局部改造,让新和旧形成有趣对比。对立面破损严重、风格迥异的建筑进行细致清理,重新改造其立面,使建筑的整体融入永庆坊;针对规划为绿地的区域,可以种植大树,在建筑与街道交接的前庭中,积极种植各种绿色植物。在功能使用上,置换原有的建筑功能,包括社区公共服务、文化展示体验、社区少年宫、时尚品质商业、精品花园酒店等,激发片区整体的发展活力。4结语黄阁旧镇保护更新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人”字形历史文化格局,通过对黄阁旧镇片区村落空间发展脉络进行推演,延续村落历史的发展轨迹,立足“记忆延续、区域融合”的思维构建黄阁历史文化“人”字型骨架。黄阁旧镇各类用地混杂,通过整体统筹方案,以区域交通统筹、区域设施统筹、区域文保统筹为主,引领四村进行更新改造规划。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在城市更新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间需要建立一个不断互动、互相反哺的机制。需要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物质环境改善为基础,以多元功能置入为动力,实现改善居民环境、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