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的叶质与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存在直接关系[1]。桑树品种、肥培管理水平和桑叶采运能够影响叶质,桑叶贮藏也对叶质存在影响。蚕桑养殖主要靠人工采摘桑叶,在用桑高峰期,尤其是5龄期,面临用叶量多、劳动力需求量大、桑叶供不应求等问题;用桑低谷期则存在桑叶大面积浪费等问题。因此,研究贮藏桑叶的方法对桑叶保存具有重要意义。赵祖康等[2]将桑叶置于温度23 ℃、相对湿度95%的贮桑缸,结果发现,24 h内桑叶蛋白质、脂肪、含糖量均不受贮藏影响,但在24~48 h内含量降低。将桑条竖插于流动水中,可保持桑叶水分,延长贮桑时间至7 d左右[3];将桑叶置于阴凉处、搭盖湿布可以保证叶质新鲜,但仅可存放1 w左右且贮藏量小。随着养蚕规模的扩大、人力成本的增高,原始贮桑方法已无法满足目前的养蚕模式,蚕鲜食桑叶仓储保鲜技术研究迫在眉睫。低温冷藏可以降低作物采后的呼吸代谢、病原菌的发病率和作物的腐烂率,达到阻止组织衰老、延长作物贮藏期目的[4]。张虹粒[5]对比0 ℃和10 ℃低温储藏条件对桑叶蛋白质影响,结果表明,0 ℃对桑叶蛋白质平均含量影响小于10 ℃,认为0 ℃更有利于离体桑叶保鲜。本试验从蚕鲜食桑叶采后呼吸强度、水分、蛋白质、总糖、色泽等营养成分及桑叶储藏过程的失重率为考察指标,研究26、8、4、0 ℃条件下桑叶采后生理变化,确定桑叶适宜的贮藏温度,为桑叶采后保鲜贮运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试剂试验原料:试验采用川桑98-1,树龄3年。从长势基本一致的桑枝,自上而下取第11~15位叶,分装于低温泡沫箱。试剂:浓硫酸、浓盐酸、硫酸铜、硫酸钾、氢氧化钠、硼酸、甲基红、溴甲酚绿、苯酚、石油醚(沸程40~60 ℃)、变色硅胶等均购自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1.2主要仪器设备ME204E型电子分析天平;DHG-9140B型电热恒温干燥箱;KDN-520型凯氏定氮仪;Byes-06C型脂肪测定仪;Byes-3051H型果蔬呼吸测定仪;3nh-YS3060型光栅分光测色仪;YNQTK-300Z型农产品加工装备等。1.3测定指标及方法1.3.1样品处理将鲜桑叶随机装入20 L泡沫箱,分别置于26、8、4、0 ℃保存,每7 d随机取桑叶进行分析检测。每箱随机取10片桑叶,应用于定期测定色泽和失重率。1.3.2测定方法采用分光测色仪测定色泽;采用果蔬呼吸测定仪测定呼吸强度;按GB/T 6432—2018《饲料中粗蛋白的测定—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按DB12/T 847—2018《饲料中总糖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糖含量;按GB/T 6433—2006《饲料中粗脂肪的测定》测定粗脂肪含量;计算失重率。失重率(%)=[贮藏前桑叶重(g)-每次取样测定时桑叶重(g)]/贮藏前桑叶重(g)×100%(1)1.4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Excel、SPSS stat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Origin 8.1软件进行绘图。结果以“平均值±标准误”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2结果与分析2.1不同贮藏温度下桑叶的感官及色泽变化(见图1、图2)由图1可知,随贮藏时间延长,各温度条件下桑叶感官品质均在发生不同程度劣变。在26、8、4 ℃条件下,桑叶的感官品质变化表现为萎蔫、褐变、发霉,逐渐失去使用价值,但各温度条件下变化程度差异较大。26 ℃条件下,桑叶叶片和叶柄在10 d内开始大面积褐变、发霉。8 ℃条件下,桑叶20 d开始出现褐变、霉斑,在30 d左右出现大面积褐变、霉变。4 ℃条件下,桑叶储藏至40 d左右出现霉变,霉变主要从叶柄开始发生,储藏至45 d左右发生大面积霉变。0 ℃条件下,桑叶20 d左右出现冻伤,出现褐变,后续冻伤愈发严重,但未出现霉变。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2.06.024.F001图1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桑叶的感官图2不同贮藏温度下桑叶的色泽变化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2.06.024.F2a1(a)不同贮藏温度对桑叶L值的影响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2.06.024.F2a2(b)不同贮藏温度对桑叶a*值的影响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2.06.024.F2a3(c)不同贮藏温度对桑叶b*值的影响L值代表被测物的亮度,“+”表示偏亮,“-”表示偏暗;a*值代表红绿色域,“+”表示偏红,“-”表示偏绿;b*值代表黄蓝色域,“+”表示偏黄,“-”表示偏蓝[6]。0 ℃储藏过程中,由于冻伤致桑叶褐变,L值逐渐变小,亮度降低;4、8、26 ℃条件储藏过程中叶绿素降解,使桑叶色泽逐渐变浅,L值逐渐变大,亮度增加,4 ℃条件下,亮度增加更缓慢。26 ℃储藏过程中,桑叶呼吸作用高,且霉变严重,a*值降低但b*值升高,表明桑叶色泽变化趋向于红黄色,是桑叶腐烂的典型色变。0 ℃由于冻伤使桑叶褐变,a*值逐渐增加,b*值缓慢下降,表明桑叶色泽变化趋向于变红但并未发生黄化。4、8 ℃条件下,桑叶色泽在红绿色域变化不显著,最终趋向于变黄,但4 ℃趋势更为缓慢,表明此温度下可以较好地维持桑叶的色泽。2.2不同贮藏温度下桑叶呼吸强度的变化(见图3)由图3可知,整个贮藏期各温度条件下桑叶呼吸强度的变化不同。26 ℃时桑叶品质劣变快,呼吸强度降低。8、4 ℃时桑叶的呼吸作用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0 ℃贮藏条件下,桑叶的呼吸作用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2.06.024.F003图3不同贮藏温度下桑叶呼吸强度的变化在贮藏初期,0 ℃桑叶的呼吸强度显著低于4与8 ℃(P0.05);4与8 ℃条件下桑叶呼吸强度则差异不显著。随着贮藏时间延长,4 ℃条件下桑叶的呼吸强度始终显著低于0或8 ℃(P0.05)。低温贮藏条件能够显著降低桑叶的呼吸强度,延长桑叶的保鲜期,4 ℃在抑制或延缓桑叶呼吸强度具有明显的优势。2.3不同贮藏温度下桑叶失重率的变化(见图4)失重主要是物料水分和营养成分的损耗引起,失重率可以直接反映样品的新鲜程度[7]。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各温度条件下桑叶失重率不断增加。26与8 ℃条件下贮藏至7 d时桑叶的失重率相当,随着时间延长,26 ℃条件下桑叶腐烂严重,无法继续进行失重率的测定。由图4可知,在低温条件下,贮藏于8 ℃的桑叶失重显著高于贮藏于0、4 ℃的桑叶(P0.05)。0和4 ℃条件下贮藏的桑叶在失重率的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低温条件可以有效缓解桑叶的新陈代谢,减少水分和营养成分的损耗。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2.06.024.F004图4不同贮藏温度下桑叶失重率的变化2.4不同贮藏温度下桑叶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见图5)蛋白质是桑叶重要的营养成分,是蚕消化吸收利用最多的营养成分[8]。由图5可知,26 ℃时随着桑叶的劣变,蛋白质含量下降较快。8 ℃时桑叶蛋白质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0、4 ℃时,桑叶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0 ℃桑叶蛋白质含量的升高的趋势强于4 ℃,4 ℃时蛋白质的降低趋势低于0 ℃。在贮藏试验中,4 ℃贮藏至42 d时桑叶蛋白质含量为23.03%,与0 ℃贮藏至35 d时蛋白质含量23.22%相当,高于8 ℃贮藏至14 d时蛋白质含量21.51%,表明4 ℃条件能够较好地保持桑叶蛋白质含量。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2.06.024.F005图5不同贮藏温度下桑叶蛋白质含量的变化2.5不同贮藏温度下桑叶总糖含量的变化(见图6)由图6可知,26 ℃时,随着桑叶的劣变,总糖含量下降较快。在0和8 ℃条件下,桑叶总糖含量呈明显的先增加后降低趋势。4 ℃时,桑叶总糖含量呈微弱的升高趋势后降低,但降低的程度低于0和8 ℃条件下。糖类物质是植物呼吸作用的主要底物,0、8 ℃贮藏条件下桑叶的呼吸强度高于4 ℃,糖类物质的消耗多。因此,4 ℃能够更好地保持桑叶总糖含量。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2.06.024.F006图6不同贮藏温度下桑叶总糖含量的变化2.6不同贮藏温度下桑叶粗脂肪含量的变化(见图7)脂肪是蚕消化利用率较高的营养物质[8]。由图7可知,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桑叶粗脂肪含量均呈降低趋势。26 ℃时,桑叶粗脂肪含量下降速率最快,低温条件下降速率相当。贮藏初期,0、4、8 ℃条件下,桑叶粗脂肪变化无明显差异。贮藏至21 d,4和8 ℃桑叶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0 ℃(P0.05);贮藏至35 d,8 ℃条件下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温度(P0.05)。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2.06.024.F007图7不同贮藏温度下桑叶粗脂肪含量的变化3讨论桑叶是蚕唯一的营养来源,研究桑叶的贮藏保鲜方法对推动蚕桑养殖工厂化及全程机械化进程有利,能够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采用贮藏后的桑叶饲育蚕对茧层量和茧层率无明显变化[9],说明运用贮藏方式能够延长桑叶保鲜期,且对茧质无影响。呼吸作用是影响植物性饲料耐贮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显示,低温条件能够显著降低桑叶的呼吸作用,有效控制桑叶的劣变。低温贮藏条件下,桑叶蛋白质含量和总糖含量均先呈一定程度的升高后降低趋势,与许晓风等[10]、汪泰初等[11]的研究中离体桑叶采后变化趋势相同,由于桑叶对低温胁迫产生生理响应[12-13],具体原因需深入研究。脂肪是蚕消化利用率较高的营养物质。本研究中,不同温度条件下桑叶脂肪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差异逐渐扩大,由于微生物的作用,8 ℃条件下脂肪含量高于0、4 ℃,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适宜贮藏温度有效减少贮藏期间样品自身营养,消耗引起品质下降、减少病原性腐烂,防止温度过低引起的冷害和冻伤[14]。空气冷却法是低温贮藏中较为容易实现的一种方法,所需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桑叶贮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4结论本研究中,26 ℃条件下,桑叶叶片和叶柄在10 d内开始大面积褐变、发霉;0 ℃条件下,桑叶在20 d左右出现冻伤,发生褐变,后续冻伤严重;8 ℃条件下,桑叶20 d开始出现褐变、霉斑,30 d左右出现大面积褐变、霉变;在4 ℃条件下,桑叶储藏约40 d出现霉变。8 ℃条件下,温度较高,桑叶失重较多,呼吸强度更高,蛋白质和总糖含量相较0、4 ℃下降更快;0 ℃条件下,桑叶的营养成分变化与4 ℃条件差异不大,但因冻伤导致褐变,不宜应用于饲育养蚕。因此,认为4 ℃低温贮藏是饲料桑较适宜的贮藏方法。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