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方案需要考虑基坑规模、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出土路线、施工场地等各方面因素,对不同条件下选用不同的支护形式,以满足现场施工的需要[1-2]。本项目在南京市江心洲特定地质条件下的基坑支护方案实践,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1工程概况项目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中新大道与宏俊街交叉口西南角。拟建项目为1幢19层办公塔楼及3~5层裙房、1层整体地下车库。基坑开挖面积约9 800 m2,支护周长约431 m,基坑开挖深度6.5~9.0 m。基坑东侧为中新大道,地下室距离用地红线约6.60 m,距离道路最近约13.5 m,由近到远分布有Φ500 mmPE供水管、200 mm×200 mm通信光纤、Φ50 mm-0.38 kV电缆线等市政管线。基坑南侧为绿地,东南角为公交场站,地下室距离用地红线最近处约2.80 m。基坑西侧为河道,地下室距离用地红线最近处约29.4 m,距离河道保护线最近处约16.90 m。基坑北侧为宏俊街,地下室与用地红线最小距离约为6.40 m,道路宽约25 m,地下室距离道路最近约9.0 m,由近及远分布有200 mm×200 mm空管、Φ200 mmPE燃气管、Φ1 000 mm混凝土雨水管、Φ50 mm-0.38 kV电缆线等市政管线,市政管线均在红线之外。2工程水文地质条件2.1工程地质条件场地隶属于长江漫滩地貌单元。拟建场地地势西低东高。影响基坑开挖土层工程的地质特征:1-1杂填土:杂色,成分以混凝土块、碎石、砖块混杂粉质黏土组成,硬质物含量约30%,不均质,堆填时间小于10年。局部分布,层顶标高6.13~9.08 m(85国家高程,下同),层厚0.5~3.5 m。1-2素填土:黄灰、灰色,以粉质黏土为主,含植物根茎,少量碎石子,不均质,堆填时间小于10年,普遍分布,层顶标高5.34 ~9.07 m,层厚1.00~5.40 m。2-2淤泥质粉质黏土:灰色,流塑,夹薄层粉土,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低,普遍分布,层顶标高3.33~5.80 m,层厚1.80~5.10 m。2-3粉砂:灰色,饱和,松散~稍密,见云母碎片,具微层理,局部夹薄层粉土,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等。普遍分布,层顶标高1.30~5.00 m,层厚0.10~1.90 m。2-4粉细砂:灰色,饱和,中密,见云母碎片,具微层理,局部夹薄层粉土,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等。普遍分布,层顶标高-4.07~-0.33 m,层厚4.90~7.30 m。2-5淤泥质粉质黏土:灰色,流塑,局部软塑,夹粉砂颗粒,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低,韧性中低。普遍分布,层顶标高-9.55~-6.25 m,层厚1.50~5.00 m。2-6粉细砂:灰色,饱和,中密,颗粒级配差,主要的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普遍分布,层顶标高范围为-11.85~-9.94 m,层厚8.20~12.00 m。2-7粉细砂:灰色,饱和,中密~密实,颗粒级配差,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普遍分布,层顶标高为-22.60~-18.95 m,层厚0.50~12.60 m。2-8粉细砂:灰色,饱和,密实,颗粒级配差,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普遍分布,层顶标高范围为-32.62~-29.90 m,层厚7.30~13.10 m。2.2水文条件本场地的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浅部1层填土中及2层砂土层中,含水介质主要为砂性土,其渗透性强,含水量大。含水层为透水性上弱、下强的多层结构,且与长江水水力联系密切。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管道渗漏及地表水体侧向补给。孔隙潜水排泄方式为自然蒸发、侧向径流排泄。孔隙潜水初见水位埋深0.18~3.20 m,稳定水位埋深0.15~3.18 m。水位约5.8 m。水位受季节性变化及附近河水位影响大,年变化幅度约2.0 m。基岩裂隙水,位于下伏基岩,下伏基岩为泥岩。强风化岩层的风化裂隙中、中风化岩层节理、构造裂隙中含少量地下水,但透水性、富水性差,水量贫乏,对工程影响小。2.3基坑支护设计参数基坑设计参数表如表1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01.076.T001表1基坑设计参数表层号土层重度r/(kN/m3)固结快剪渗透系数K/(cm/s)黏聚力Ccq/(kN/m3)内摩擦角φcq/(°)1-1杂填土(18)(5)(15)2×10-31-2素填土18.0(10)(12)2×10-52-2淤泥质粉质黏土17.79.513.05×10-62-3粉砂18.72.531.23.5×10-32-4粉细砂19.12.331.85×10-32-5淤泥质粉质黏土夹粉土17.611.613.42×10-52-6粉细砂18.62.032.66×10-32-7粉细砂18.7(2.0)(33.0)6.5×10-33本项目基坑工程的特点及难点(1)本工程基坑面积约为9 800 m2,开挖深度最深处挖深9.00 m,属于深基坑工程,深基坑工程实施过程中受到施工动荷载、基坑开挖以及大气降水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开挖过程存在一定的风险。(2)基坑北侧和东侧存在市政道路和管线,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复杂,需采用足够刚度支护结构,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基坑周边道路及市政管线安全。(3)基坑西侧为河道,距离基坑约16.9 m,基坑支护结构设计需考虑河道河水对本项目的影响。(4)场地开挖面以下为深厚含水层,含水量大,地下水补给充足,2-5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可看作隔水层,基坑支护需重点考虑基坑止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5)本项目西侧施工期间设置临时办公用房,其余侧距离红线较近,需另外考虑基坑土方外运及施工期间加工场地问题。4基坑支护方案选择4.1基坑支护方案选择分析根据本项目工程特点及类似工程经验,本项目可选择支护墙体有灌注桩、SMW工法桩、PCMW工法桩等。灌注桩施工工艺成熟,质量易控制,平面布置灵活多样,支护墙体刚度大,但需设置止水帷幕,造价较SMW工法和PCMW工法桩高。SMW工法和PCMW工法桩施工速度快,且可兼作止水帷幕,SMW工法桩型钢可回收,经济性好,但支护墙体刚度较灌注桩小[2]。对于本项目在基坑满足受力要求的情况下,宜选择SMW工法或PCMW工法桩。本项目根据受力计算结果,需设置一层支撑,根据本项目基坑形状及施工场地要求,宜选择钢筋混凝土材料支撑。基坑支护结构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01.076.F001图1基坑支护结构平面布置图4.2基坑止降水方案比选东侧和南侧基坑支护结构典型剖面如图2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01.076.F002图2东侧和南侧基坑支护结构典型剖面图注:标高单位为m,尺寸单位为mm。本项目可选择性旋喷桩、三轴深搅桩、TRD工法桩等作为止水帷幕。旋喷桩止水效果较差、造价高,TRD工法止水桩止水效果好,但造价高,本项目宜选择三轴深搅桩作为止水帷幕。本项目宜选择水泥管井或钢管井进行降水。4.3基坑支护及止降水方案根据本项目工程特点及以上分析,确定本项目基坑支护方案:基坑采用直径850 mm三轴深搅桩内插H700×300×13×24型钢的SMW工法桩作为围护墙体。根据基坑形状采用角撑加对撑形式的混凝土支撑,对撑区设置栈桥,解决基坑开挖期间出土道路及主体结构施工期间加工场地问题。基坑采用SMW工法桩兼作止水帷幕,止水桩进入2-5层不少于1.5 m形成封闭止水帷幕,有效止水桩长度为17.50~19.50 m。基坑已设置全封闭止水帷幕,且基坑内大部分均满足抗突涌要求,基坑内仅进行疏干排水,降水井深14.0~16.0 m。基坑内一处电梯坑挖深较深,不满足抗突涌要求,设置深层降水井进行降水,井深26.0 m,基坑内共布置39口降水井进行降排水。基坑内集水坑等局部深坑部位采用放坡、水泥土重力式挡墙形式进行处理;为减少型钢拔除对周边环境影响,型钢拔除过程中及时对型钢拔除后留下的桩孔进行注浆处理。西侧和南侧基坑支护结构典型剖面如图3所示,典型基坑支护剖面如图4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01.076.F003图3西侧和南侧基坑支护结构典型剖面图注:标高单位为m,尺寸单位为mm。10.3969/j.issn.2096-1936.2021.01.076.F004图4基坑支护结构典型剖面图注:标高单位为m,尺寸单位为mm。5基坑监测内容及监测情况在进行基坑土方开挖和地下室施工期间应进行基坑监测工作。基坑监测是指导现场施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以及《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中的相关要求[3-4],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本项目基坑监测内容为:围护墙顶部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支撑内力、立柱位移、地下水位、周边道路沉降、管线变形等内容。截至2020年10月,已完成地下主体结构施工,部分型钢已拔除,各项监测指标均在安全范围内,未达到报警值,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顺利。6结语本项目基坑支护方案选择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各项监测指标均在安全区间,对市政道路及管线保护措施得当。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