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毒素属于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不仅影响饲料的营养品质,而且在被动物采食后会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甚至影响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1]。真菌毒素还可通过食物链的形式影响人体的健康。据统计,约30%的谷物饲料受到黄曲霉素的污染[2]。目前,多个国家均建立了饲料中霉菌毒素的上限标准[3]。饲料中常见的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伏马毒素等[4]。文章对饲料中的真菌毒素的特性、降解及检测等方面展开综述,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1黄曲霉毒素1.1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健康的危害黄曲霉毒素属于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玉米、谷物等饲料中[5]。奶牛摄入一定量的黄曲霉毒素可导致采食量和免疫机能下降,若奶牛长时间采食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可能存在生命危险[6]。研究发现,黄曲霉毒素可使水产动物产生癌变、畸形等[7]。猪采食含有黄曲霉毒素的日粮后易引起腹泻、食欲减退、皮炎等[8]。家禽采食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可引起口腔溃烂、产蛋率下降、病死率大幅度提升等现象[9]。1.2黄曲霉素的降解生产实践中简单、常用的降解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是晾晒,日常做好饲料存储工作,放置于干燥处,避免受潮[10-11]。此种方法倾向于常规存放规范,对已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降解的效果不够明显。常见降解方法包括物理方式、化学方式、生物方式等[12-13]。物理方式、化学方式因黄曲霉毒素自身特点的限制,对处理条件的要求非常高,可能会破坏饲料营养成分[14-15]。与物理、化学方式相比,生物方式因反应条件温和、降解效率高受欢迎[16-17]。生物方式降解原理是利用微生物或产生的代谢产物对黄曲霉毒素进行解毒。常用的微生物主要有芽孢杆菌、乳酸菌、鼠李糖杆菌、酿酒酵母等。1.3黄曲霉毒素的检测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式呈多样化、精准化。常见检测方式包括抗体的免疫、仪器分析等。基于仪器分析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等。此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定量的优点。郑会超等[18]采用液相色谱法检测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和B2,回收率高于80%。黄鑫等[19]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RSD小于2.0%,具有重复性好、准确度高等特点。免疫法检测技术应用广泛,常用的基于免疫学测定方式有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层析法和荧光免疫分析法等。原理是以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分析方法,具有检测时间短、准确性高等优点[20]。熊江林等[21]制备黄曲霉素抗原和AFB1单克隆抗体,建立AFB1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检测范围为0.014~1.920 μg/L。任美玲[22]采用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玉米中黄曲霉素,检测范围为5~60 ng/L,回收率达97%~105%。2赭曲霉毒素2.1赭曲霉毒素对动物健康的危害赭曲霉毒素的研究集中于赭曲霉毒素A。赭曲霉毒素A作用于机体肾脏,毒性较强。动物摄入含有赭曲霉毒素的饲料后可出现生长缓慢,抵抗力低下等症状。此外,赭曲霉毒素对单胃动物的肾脏危害较大,可使肾萎缩或者肿大[23],也会伴随着免疫抑制,导致组织损害和肠黏膜炎症等[24]。2.2赭曲霉毒素的降解赭曲霉毒素常见降解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运用比较成熟的是物理吸附、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冲洗、热处理和辐射等步骤。化学方法主要是臭氧氧化等[25]。物理方式虽操作简单,但效率低,破坏饲料营养结构,应用受到限制。化学方法有残留风险,对动物体健康造成威胁。近年来,生物处理方式副作用小,环境友好等优势受到大家青睐。微生物降解原理是利用微生物或者其代谢物对毒素分子进行降解。常见的微生物有酵母菌、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羧肽酶是降解赭曲霉毒素研究应用最多的酶之一,降解率能达到49%。2.3赭曲霉毒素的检测常见的饲料赭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包括高效色谱法测定和酶联免疫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最常用,具有速度快和稳定的特点,与其他方法配套使用可大幅度提高检测速率和准确率。如谢刚等[26]将全自动免疫亲和净化系统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结合;梁桂娟等[27]将高效液相色谱与荧光检测法相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方式灵敏度高,可定性和定量分析,但对仪器设备有较高要求。酶联免疫检测技术是使抗体与酶复合物特异结合的方式,是目前检测饲料中赭曲霉毒素的主要方式。采用酶联免疫检测无花果干中赭曲霉毒素含量,检出限可达3.2 μg/kg[28]。叶光斌等[29]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酒糟中的赭曲霉毒素含量,发现灵敏度为0.3 μg/kg,相对偏差在1.497%~3.369%,平均回收率高达96.4%。冯莉[30]检测大豆中的赭曲霉毒素含量,发现酶联免疫法具有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等特点。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检测成本低等优点,但也存在抗体和抗原制备技术较难、过程复杂等缺陷。3伏马毒素3.1伏马毒素对动物健康的危害目前发现的伏马毒素约11种,主要出现在谷物中,伏马毒素对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毒害症状比较明显。猪摄入伏马毒素量超过40 mg/kg时,会出现严重的肺水肿[31];马摄入伏马毒素量超过5 mg/kg时,会出现脑组织软化等现象,严重可导致死亡[32]。有研究发现,伏马毒素能够改变细胞膜脂,诱导肝细胞活性氧积累,破坏抗氧化系统,造成细胞氧化损失[33]。伏马毒素也会造成肾上皮细胞的损伤,细胞凋亡率增加[34]。猪长期摄入低含量的伏马毒素可导致日增重和免疫力下降[35]。3.2伏马毒素的降解常见的伏马毒素降解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化学法是指使用酸、碱等化学试剂对菌的结构进行改造,虽然能够有效脱毒,但也会对饲料的营养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物理法是指采用吸附方式进行脱毒,效果稳定性差;生物法主要是利用特异的微生物和酶进行降解毒素。与微生物法相比,酶解法重复性好,操作简单[36]。研究利用羧酸脂酶对伏马毒素进行降解性能的研究,发现低浓度酶(1 U/L)的作用下降解1 d,能够降解掉63.09%;在较高浓度(100 U/L)降解3 h,能够完全降解伏马毒素[37]。从Sphingopyxis sp.MTA 144中分离获得的酯酶能够有效降解伏马毒素,对动物肠道有显著的保护作用[38]。3.3伏马毒素的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是检测伏马毒素含量常用的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饲料中伏马毒素含量的检出限平均为5.6 μg/kg[39]。酶联免疫吸附法也是检测伏马毒素常用的方法,刘师文等[40]报道,间接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最低检出限为1.1 μg/L,不同谷物类型的均回收率为70.5%~105.6%。抗原-抗体直接竞争酶免疫测定法可提高检测灵敏度,缩短检测时间,检出限为0.13 μg/L[41]。以对羟基苯为增强发光剂能够提高检测效率,检出限为91.3 μg/L,回收率为85.9%~115.4%[42]。4结论饲料中的真菌毒素不仅可对畜牧养殖业造成损失,而且威胁人类生命健康。饲料或原料中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非常重要。基于目前物理、化学和生物降解方法的完善和提高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