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截至2019年底我国既有建筑面积约达718亿m2,具有绿色建筑能效标识的仅为22亿m2。“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老旧小区改造部署为重大民生工程、发展工程与基层治理工程[1],明确提出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目标。既有建筑改造任务艰巨,但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前景广阔。通过梳理国内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实践特征及现状,基于多元主体视角,剖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实践困境及致因,探究市场发展动态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主体动力演化机理研究方向,以期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高效发展。1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实践特征能源紧缺促使国外许多国家开始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经过近几十年的实践,在法律法规、能效标识、激励政策、教育宣传等4个方面形成了显著的实践特征。1.1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保障市场有序运行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引导与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保障节能改造市场有序开展的关键手段。英国出台《可持续住宅标准》《零碳建筑标准》等标准,明确建筑节能改造内容,强调建筑能效评定方法及过程,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日本形成“基础法律+节能标准+评价体系+能效制度”全方位的节能改造法律法规体系,分别在改造整体规划、设计施工、性能评价、性能等级方面提出具体规定,推动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规范发展[2]。1.2以能效标识为媒介提升市场透明度以能效标识为媒介,提升市场透明度,是改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的有效工具。美国推广建筑能源之星标识体系,对节能改造效果及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认证,能源之星建筑比常规能源建筑节能30%,提升业主对节能改造信息的了解程度[3]。建立LEED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并将LEED认证与信用贷款、优惠政策联系,调动民众节能改造积极性。意大利出台192/2005法令,明确规定既有建筑能效证书有效性仅为10年,到期后需要按更高能效标准改造并进行再审核。新加坡推出Green Mark建筑评价体系,并于2008年颁布《建筑控制(环境可持续性)条例》,确立其为强制认证制度,经认证的建筑需要每3年重新评估一次,确保既有建筑改造效果的有效性,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1.3以多元政策为引导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多元化激励政策为引导,激发与调动市场主体活力,是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的有效途径。美国实施税收减免政策,改造后建筑减少使用50%能源。为提升节能服务企业(ESCO)节能改造的积极性,实行低税率、税收减免、延期缴税等政策措施。日本实行节能补贴、生态积分等政策,对建筑节能率达15%及以上的改造工程,补助1/3的节能改造费用,并实施住宅改造积分制度,对达到节能改造标准的住宅,给予可兑换商品的生态积分。法国实行税收抵免政策,根据改造类型、改造设备、改造支出对进行节能改造的家庭提供所得税减免,对不缴纳所得税的家庭可获得改造补偿金。在税收政策实行期间,节能改造率增加1.09%,节能改造支出增加21.76%,业主节能改造的积极性大幅提高[4]。1.4以教育宣传为途径提升节能改造意愿以教育宣传为途径,普及节能知识,是提升民众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意愿的有效举措。德国运用培训讲座、科普教育等方式普及全民节能知识。以节能网站、咨询机构等方式,给予免费节能改造咨询服务,让民众了解节约能源与节能改造的重要性。美国植入“节能融入教育”理念,以培训教育和参与式教育等方式使公民切实将节能知识与节能行为相结合,形成绿色价值观,提高公民建筑节能意识。新加坡通过媒体宣传和节能比赛的方式向民众传播节能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如推出“10%能源挑战”计划,促使民众改变个人生活习惯,确立能源价值观。2国内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实践探析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政府为主导,实行自上而下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践。经过多年的改造实践,在法律法规体系、经济激励政策、多元融资渠道、试点示范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1法律法规作保障,推动市场有序运行我国在积极构建法律法规体系,明示、预防与矫正市场主体行为,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践有序开展。2018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要求集中供热的建筑需要分表计量,明确收费标准,按照用热量收费,规范业主节约用能行为和提高节能改造意识[5]。在制定相关法律的基础上,逐渐完善技术标准。2020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智能化技术要求》,规范节能系统现状诊断、智能化技术、运行维护等行为,提高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效果。2020年发布《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修订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文本,增加节能量保证型参考合同文本,为制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提供技术依据。各地政府根据当地既有建筑实际情况,颁布相关地方条例与实施方案,如《山西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等多部地方条例,明确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相关规则,针对性更高、适用性更强,能更好地推动市场运行。2.2政策引导为手段,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我国针对多主体构建多层次的激励政策,弱化市场外部性,调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主体活力。税收政策主要针对节能服务企业,中央政府出台“三免三减半”所得税政策,对符合标准的节能节水项目,前3年免征所得税,第4—第6年所得税减半征收,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改造动力。财政政策主要针对既有建筑业主,政府对符合改造标准和获得能效标识的改造项目,实行递阶财政补助,依据建筑单位面积节能率提供20~50元/m2的财政补助,激发业主对高质量节能改造的需求。专项奖励政策主要针对地方政府,对于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较快、绩效评价结果较高、改造质量较高的县区市,省级政府给予资金奖励、荣誉表彰、补助倾斜等专项奖励,如辽宁省对推进节能改造较快的城市,在分配中央补助资金、专项债券额度时给予支持。2.3多元融资拓渠道,突破市场发展瓶颈我国正在着力拓展多元融资渠道,突破市场融资瓶颈,助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1)财政资金渠道:中央财政对节能改造给予资金支持,地方财政也筹措资金用于节能改造,如2020年中央安排节能改造补助资金303亿元,分配河南省中央补助资金96.5亿元,同时安排地方补助资金23.2亿元,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2)信贷资金渠道:金融机构与政府达成合作,在政策沟通、项目对接、信息共享、贷后管理等流程上给予专项保障,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资金。(3)业主资金渠道:各地按照“出资与收益相匹配”和“业主合理分担”的原则,实行完善类改造由居民出资。(4)社会资金渠道:各地积极拓展闲置房子租赁权、服务设施有偿使用等收益性项目。2.4示范工程立标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我国以中外合作与改造样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示范工程,推广一批效果好、可复制的节能改造经验,引导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1)中外合作标杆。我国与德国组织开展“中德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示范项目”,积极开展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实践。改造后采暖能耗降低,居住舒适性得到提升,在改造方案、管理经验、投融资模式等方面总结了经验,起到宣传和带头作用。(2)改造技术标杆。中建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改造项目中,采用主动式及被动式超低能耗改造技术,利用建筑保温处理技术、可控通风系统、外遮阳系统进行改造,使建筑结构寿命增加30 a,整体能耗下降37.6%,推广先进节能改造技术。(3)合作模式标杆。在宝山区政府机关改造项目中,通过EPC模式引入社会资金,围绕照明系统、光伏发电系统、雨水利用系统等方面进行实践,实现年节能量88.18万kWh、CO2排放量年减少600 t的良好节能减排效果,发挥了导向与标杆作用。3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实践困境及致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离不开市场主体协同配合。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距达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从多元主体层面来看,ESCO综合能力不足、业主改造意识不强等问题致使主体驱动乏力,制约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的发展。3.1ESCO综合能力不足,市场供给驱动作用尚未发挥ESCO驱动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的内在条件,市场供给不足是阻碍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ESCO综合能力不足可以总结为两方面:(1)技术能力方面:目前ESCO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专业人才匮乏、节能技术不成熟、运营管理不规范的问题[6-7],尤其是改造关键技术可操作性差,导致改造内容的盲目性及改造效果的不确定性,不仅无法保障良好的节能收益,而且容易降低业主改造的积极性。(2)融资能力方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收益长期性的特性,决定了改造实施不能只依赖ESCO自有资金,但由于ESCO固定资产较少、信用等级较低、综合实力不强,很难获得项目融资。增加以技术优势为核心的ESCO综合改造能力,不仅可以增强自身融资能力,更能发挥ESCO市场供给驱动的关键作用。3.2业主改造意识不强,市场需求拉动作用尚未发挥业主需求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的持续源泉,市场需求不足是阻碍市场长效发展的原因之一,业主改造意识不强总结为3个方面:(1)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外部性造成业主“搭便车”心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主体过分依赖财政补贴,改造完成后不能有效提高业主节能认同感[8]。(2)能源价格体系不合理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收益长期性,造成业主对节能改造收益不敏感,致使业主节能改造意识不强。(3)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使用重叠、维护与更新兼顾,影响业主正常生活、工作与出行,致使业主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了解与认可度低。建筑业主作为建筑节能改造的最终受益者,应不断提高改造责任意识,发挥市场需求拉动的根本作用。4结语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实现节能减排战略、解决建筑“碳排放高”和“能效高”双高问题的关键路径。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内在特质决定市场发展依赖于多元主体主导驱动作用,政府、节能服务企业、业主依次发挥主导作用是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长效发展的关键。基于市场发展动态性,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特性入手,探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主导主体动力演化影响因素和行为博弈策略,架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主导主体动力演化实施机理与优化路径,以期通过研究,为市场驱动乏力问题解决提供有效指导,为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