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行业涉及种植、养殖等多个领域,在国民经济体系占据重要地位[1]。随着中国经济水平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膳食结构改善,市场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从而推动饲料行业快速发展。因此,大批饲料企业牢牢把握饲料行业的发展机遇期,实现规模和利润的双重增长[2]。自2020年以来,养殖端生产放缓、饲料行业产能略微过剩[3-5]。2021年10月《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指出,需要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促进饲料原料品种供给多样化和产品高效转化利用,实现粮食需求结构优化目的。因此,实现饲料行业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协调共进成为推进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导向之一。通过构建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饲料行业供给和需求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动态演变趋势,为制定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参考。1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1.1指标体系构建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高质量发展多指满足国民物质文化需求,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共享为根本目的、开放为必由之路的发展形势[6-9]。文章考虑到指标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比性,结合上述高质量发展理念与现有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行业竞合分析、产业发展相关研究[10-13],从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构建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2.09.028.T001表1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指标层基础指标指标变量说明指标权重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供给子系统智能制造高技术饲料行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饲料行业企业比重0.168 3出口份额高技术饲料产品出口额占货物出口额比重0.077 9劳动生产率饲料行业增加值与劳动力就业人数比值0.135 0GDP税负率当期饲料行业国家税收总额与同期饲料行业GDP的比重0.078 4需求子系统增长贡献饲料行业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0.160 7投资占比民间投资额占饲料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0.053 1创新潜力规模以上饲料行业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比重0.184 9品牌质量规模以上饲料行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0.141 71.2数据标准化处理为使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单位实现统一化,需要先利用极差法对所选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各指标间存在的量纲关系,使数据能够用同一个标准进行比较[14]。具体计算公式如下:Yi=Xi-XminXmax-Xmin (1)式中:Xi为原始指标值,Yi为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Yi取值范围为[0,1]。1.3确定指标权重作为一种客观评价方法,熵值法能够基于数据的变化情况赋予权重,真实反映研究内容的重要程度[15]。本研究利用熵值法确定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各指标权重,具体过程为:第一,计算第i个省区第j项指标在该指标中的占比:Pij=yij∑i=1myij (2)第二,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K∑i=1mPijln(Pij) (3)第三,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Dj=1-Ej (4)第四,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Wj=Dj∑i=1mDj (5)1.4模型构建借鉴廖重斌[16]、张芷若等[17]构建的协调模型,以度量系统之间由无序向有序过渡的发展趋势。fx=∑αixi (6)gy=∑βiyi (7)T=fxθgy1-θ (8)G=fx-gy2/2fx+gy/2 (9)C=4fxgyfx+gy2 (10)D=C×T (11)式中:D为系统耦合协调度;fx为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供给子系统,αi和xi分别为其权重与标准化指标;gy为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子系统,βi和yi分别为其权重与标准化指标;G为偏离差系数模型;C为供给子系统和需求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T为系统整体发展度;θ和1-θ分别表示两系统的产出弹性,反映各子系统对整体的重要程度,假设供给子系统与需求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系统整体同等重要,θ=0.5。耦合协调度仅能够反映出供给子系统与需求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状态,无法深入体现二者相对发展程度,因此引入相对发展度模型确定二者相对发展系数。λ=gy/fx (12)式中:λ为系统的相对发展度;fx和gy分别指代供给子系统和需求子系统发展指数。通过借鉴相关学者[18-19]对耦合协调等级的划分标准,可以明确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阶段与类型。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阶段与类型见表2。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2.09.028.T002表2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阶段与类型耦合协调度(D)协调阶段相对发展度[g(y)/ƒ(x)]耦合类型0≤D0.3严重失调g(y)/ƒ(x)1.2严重失调发展供给损益型0.8≤g(y)/ƒ(x)≤1.2严重失调发展拮抗型g(y)/ƒ(x)0.8严重失调发展需求损益型0.3≤D0.5轻度失调g(y)/ƒ(x)1.2轻度失调发展供给损益型0.8≤g(y)/ƒ(x)≤1.2轻度失调发展拮抗型g(y)/ƒ(x)0.8轻度失调发展需求滞后型0.5≤D0.7勉强协调g(y)/ƒ(x)1.2勉强协调发展供给滞后型0.8≤g(y)/ƒ(x)≤1.2勉强协调发展磨合型g(y)/ƒ(x)0.8勉强协调发展需求滞后型0.7≤D0.8初级协调g(y)/ƒ(x)1.2初级协调发展供给主导型0.8≤g(y)/ƒ(x)≤1.2初级协调发展同步型g(y)/ƒ(x)0.8初级协调发展需求主导型0.8≤D≤1良好协调g(y)/ƒ(x)1.2良好协调发展供给主导型0.8≤g(y)/ƒ(x)≤1.2良好协调发展同步型g(y)/ƒ(x)0.8良好协调发展需求主导型1.5数据来源文章选取我国30个省份,2010年—2020年面板数据作为样本集。本研究相关指标数据主要来源3部分:涉及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以及部分饲料行业发展水平指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地方统计年鉴;涉及出口份额、劳动生产力、投资占比等指标来源于历年《中国饲料工业年鉴》《饲料行业数据深度调研分析与发展战略规划报告》;还有部分指标数据存在年份缺失,采取K-均值聚类算法,先根据欧氏距离来确定距离具有缺失数据样本最近的K个样本,后将已确定的K个值加权平均以估计补充该样本缺失数据。2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结果分析基于公式(6)~(12)计算得出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供给子系统与需求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类型和所处阶段,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子系统耦合协调评价结果见表3。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2.09.028.T003表3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子系统耦合协调评价结果年份ƒ(x)g(y)Dg(y)/ƒ(x)基本类型20100.497 30.312 60.442 10.628 6轻度失调发展需求损益型20110.656 80.261 70.581 90.398 4轻度失调发展需求滞后型20120.698 20.214 50.536 60.307 2勉强协调发展需求滞后型20130.612 90.203 90.513 70.332 7勉强协调发展需求滞后型20140.387 50.321 30.675 10.829 2勉强协调发展磨合型20150.365 20.314 70.654 80.861 7勉强协调发展磨合型20160.485 30.435 10.731 50.896 6初级协调发展同步型20170.423 90.617 50.852 11.456 7良好协调发展供给主导型20180.431 10.753 20.964 81.747 2良好协调发展供给主导型20190.583 40.974 40.886 11.670 2良好协调发展供给主导型20200.642 30.879 10.804 31.368 7良好协调发展供给主导型由表3可知,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供给子系统与需求子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经历“轻度失调发展-勉强协调发展-初级协调发展-良好协调发展”阶段,发展类型实现“需求损益型-需求滞后型-磨合型-同步型-供给主导型”的转变。2.1供给子系统发展分析根据表1数据绘制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供给子系统综合指数演化概况。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供给子系统综合指数演化概况见图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2.09.028.F001图1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供给子系统综合指数演化概况由图1可知,2010年—2020年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供给子系统综合指数整体呈“升-降-升”发展趋势。2010年—2012年,中国饲料产量有所提升,供给能力逐渐增强。2012年—2015年,供给子系统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原因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对肉制品的刚性需求持续增大,饲料行业也因此面临较大供给压力[20]。以玉米和大豆为主的谷物饲料原料产量整体供不应求,使得饲料行业供给水平持续下降。2015年—2020年,供给子系统综合指数持续上升。可能由于在此阶段,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大规模增加,促使猪饲料和肉禽饲料产量持续加大,饲料行业供给能力随之显著提升。尽管饲料产量规模持续扩大,但仍有较大缺口。因此未来饲料行业发展应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大市场、两种资源,有效提升国内饲料行业供给能力。2.2需求子系统发展分析根据表1数据绘制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子系统综合指数演化概况。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子系统综合指数演化概况见图2。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2.09.028.F002图2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子系统综合指数演化概况由图2可知,2010年—2020年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子系统综合指数呈“降-升-降”的发展趋势。2010年—2013年,需求子系统综合指数由2010年的0.312 6降至2013年的最低点0.203 9。2013年—2019年,该系统综合指数呈持续增长态势。可能是此阶段中国持续推进生猪去产能化,使猪肉供应紧缺。鸡肉对猪肉的替代效应逐渐显现,鸡肉需求量因此持续上涨,进而使得禽饲料需求不断上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水产养殖提出更高要求,使水产品消费需求趋于多元化,推动水产品饲料需求量持续提升。2019年—2020年,饲料行业需求子系统综合指数有所下降。2.3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分析根据表1数据绘制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演进趋势。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见图3。由图3可知,2010年—2020年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呈波动式上升发展趋势。2010年—2011年耦合协调水平有所上升,由2010年的0.442 1上升至2011年的0.398 4。此期间耦合协调水平处于轻度失调阶段,且协调类型由需求损益类型向需求滞后型转变。2011年—2013年耦合协调水平开始下降,且经历由轻度失调发展需求滞后型向勉强协调发展需求滞后型的过渡。2013—2018年,耦合协调水平逐年上升,由2013年的0.332 7上升到2018年的0.964 8。2018年为耦合协调水平的顶点,此时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为良好协调发展供给主导类型。2018年—2019年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呈下降态势。此阶段使饲料需求有所提升,但供给子系统和需求子系统尚未实现同步发展,所以耦合协调水平仍呈现良好发展供给主导类型。因此,2010年—2020年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经历“轻度失调发展-勉强协调发展-初级协调发展-良好协调发展”的转变。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2.09.028.F003图3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3结论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供给子系统综合指数整体呈“升-降-升”的发展趋势,且指数维持在0.3以上;需求子系统综合指数呈“降-升-降”的发展趋势,2013年该子系统综合指数降至最低点0.203 9;中国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波动式上升态势,且经历“轻度失调发展-勉强协调发展-初级协调发展-良好协调发展”的阶段转变。对此可提出以下建议:(1)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加快饲料产品结构转型升级。2020年《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关于做好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促生长类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退出政策宣传。因此,中药替代对饲料行业供需市场是一次发展机遇。饲料行业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中医药与现代畜牧业”“中医药与饲料服务业”互促的产业融合之路,激发饲料绿色安全消费新需求,有效推进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饲料企业应该抓住此次机遇,稳步推进饲料产品绿色无抗的转型升级。(2)以高新技术为支撑,推进饲料行业技术高质量发展。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企业。以企业牵头,引导其他大、中、小型饲料企业运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高新技术,加速饲料行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搭建饲料产品研发平台。饲料企业利用研发平台加强与同业间的交流合作,提升行业内部信息对接效率与服务能力,实现互联网技术与饲料产业深度融合。(3)以消费需求为指引,拓展饲料行业市场宽度。饲料企业可将政府行业发展政策与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投入服务供给端,提升消费产品服务体验。在新的反刍动物领域,寻求非竞争性消费需求空间。饲料行业应从供给端出发,以消费者的实际消费需求为依据,引导饲料企业加大饲料产品的推广。同时,市场监管主体通过不断完善饲料市场营销机制,对新兴细分市场营商环境予以充分保护,确保饲料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