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毛能够反映猪的健康状况,猪的皮肤红润光滑、毛发柔顺光泽,说明猪生长状况良好、机体健康,饲料质量好。通过违规使用有机砷制剂,能够人为促使猪皮肤变红,从表面解决猪皮毛问题,但为产品质量和生态安全带来风险隐患[1]。猪“皮红毛亮”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且在生产中可通过合理调控措施改善猪的皮毛状况。猪皮毛的外在表现与营养物质的摄入水平相关。饲粮设计营养成分含量不足或应激状态下营养物质需求量增加,均可导致猪的营养需要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进而表现皮毛粗糙。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摄入的均衡性同样重要。猪皮红毛亮还与猪疾病状况、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相关[2]。寄生虫病、药物滥用及环境控制水平等均会降低仔猪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3],影响仔猪的生长性能,造成仔猪皮肤发白、毛发粗糙等问题。文章通过对影响猪皮毛状况的因素进行综述,针对不同因素的调控方法进行分析,旨在阐述实现猪“皮红毛亮”的方向和措施,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1营养因素对猪皮毛状况的影响1.1饲料能量营养因素中,能量对猪的皮毛状况起重要作用。在寒冷季节或环境温度突然降低的情况下,仔猪易遭遇冷应激,以致机体生理活动受到影响,使胃肠蠕动速度加快,饲料经过消化道的时间缩短,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在寒冷环境下,机体散热增加,动物出现皮肤和皮下毛细血管收缩、多长毛等现象以减少能量损失,表现为皮毛状况较差。动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驱动,饲粮能量水平的缺乏能够降低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效率,影响动物的生长性能和皮毛状况。提高猪有效能的摄入水平,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提高配方能量水平,尤其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通过能量原料的选择,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提高饲料适口性,进而提高采食量;提高颗粒饲料加工质量。1.1.1提高配方能量水平能量是饲粮中昂贵的组成部分,对成本的影响较大。除成本外,饲粮能量水平会影响仔猪生长性能以及皮毛状况[4]。能量是动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机体的生命活动均需消耗能量。寒冷情况下,动物散热增加,当饲粮提供的能量小于维持体温需要时,动物生长受到影响。因此,在设计配方时可以适当提高饲粮能量水平,尤其易受到冷应激的环境下,可在原有饲粮能量水平的基础上提高约10%,仔猪饲粮的能量水平提高幅度可以适当增大。1.1.2能量原料的选择淀粉和糖类等碳水化合物是单胃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碳水化合物在饲料中含量较高,远高于脂肪和蛋白质。淀粉主要在小肠中以葡萄糖的形式存在,被机体吸收,提供的能量占饲粮总能量的55%左右[5-6],因此,提高淀粉利用率是猪营养的重要研究方向[7]。淀粉的消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来源淀粉的消化和吸收速度、程度也不同[8]。如颗粒大小、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比例、淀粉物理存在形式、动物体内淀粉消化酶的活性以及饲料在消化道中停留时间等因素均可能对淀粉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以及淀粉在肠道各段消化吸收产生影响。淀粉类原料的选择需要考虑淀粉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宾石玉等[9]研究发现,糯米中支链淀粉含量较高,在仔猪体内的消化率高。不同类别淀粉的能量供应效率及对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不同,如快速消化淀粉在小肠前段会迅速发生降解,慢速消化淀粉降解速度较慢,主要在小肠后段降解;而抗性淀粉在小肠内几乎不会被降解,进入消化道后段,在微生物发酵作用下产生挥发性脂肪酸[10]。脂肪在猪体内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和提供必需脂肪酸。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相比,脂肪具有含能量高、代谢损失较少、热增耗较低的特点。当机体不需要脂肪供能时,脂肪在脂肪组织中沉积,形成体脂储能。脂肪可以协助脂溶物质的吸收,并且能够作为脂溶性维生素(VA、VD、VE、VK)吸收的溶剂。饲粮中缺乏脂肪会引起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导致猪皮毛生长状况差。早期断奶仔猪脂肪酶活性下降,对油脂的利用能力有限,在脂肪使用上需要考虑脂肪酸碳链的长短、饱和度、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以及添加量[11],碳链短的比碳链长的容易吸收,不饱和脂肪酸比饱和脂肪酸更易吸收。由于幼龄动物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断奶仔猪饲粮中油脂在消化道中很难被充分消化分解。胆汁酸盐类乳化剂可以降低油脂的表面张力,有利于脂肪酶接触分解油脂,同时胆汁酸类乳化剂多呈碱性,可以为胰脂肪酶发挥作用提供适宜的肠道pH值。张丽娜[12]在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脂肪酶,结果发现,脂肪酶能够促进仔猪体内对脂肪的消化代谢,提高断奶仔猪饲料利用效率。当脂肪酶添加量达到0.04%时,仔猪的能量、粗蛋白质、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会得到显著的提高。椰子油富含中链脂肪酸,可以直接穿过基底膜进入血液循环,快速为动物提供能量。椰子油具有抗氧化功能,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利用。全脂米糠中粗脂肪浓度为14.1%~24.4%[13],全脂米糠脂肪酸中油酸约占40%,亚油酸和棕榈酸分别约占35.9%和18.0%[14]。由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饲粮中使用全脂米糠对猪的皮毛状况具有改善作用。在仔猪饲粮中添加20%全脂米糠,对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具有提高的作用,但当添加量达到30%时,会对仔猪生长产生负面影响[15-16]。1.1.3提高饲粮适口性甜味剂(如糖精钠)和香味剂的使用能够提高仔猪采食量。酵母水解物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其中含有核苷酸,如肌苷酸和鸟苷酸具有增鲜呈味的作用,能够促进幼龄动物采食。使用乳清粉、乳清蛋白可以增加饲粮适口性。乳蛋白浓缩物具有较好的味道和适口性,蛋白消化率超过90%,富含赖氨酸、苏氨酸等。豆粕通过酶制剂法和发酵法处理,可以有效降低抗营养因子水平,同时提高饲粮适口性。1.1.4提高饲料产品的加工质量玉米、小麦、稻谷、大豆等原料经过粉碎后具有更大的表面积,与消化液接触面积增大,利于养分的充分消化吸收。Li等[17]研究表明,断奶仔猪和生长猪饲粮中糙米粉碎至600 μm能够显著提高仔猪干物质(DM)、总能量(GE)和粗蛋白质(CP)的表观消化率,600 μm糙米组和400 μm糙米组在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上无明显差异。硬度是评价仔猪饲料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影响仔猪的适口性,进而影响采食量。若饲料过硬,仔猪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导致仔猪肠道结构损伤,影响其消化吸收,硬度过小会造成粉化率升高,导致浪费[18]。饲粮中添加适量的膨化玉米可显著增加颗粒黏合性,降低制粒难度,改善颗粒耐久性,淀粉糊化度提高,利于机体消化吸收,且膨化后的玉米使颗粒饲料具有浓郁的香味,能够提高断奶仔猪的适口性。孙杰[19]研究发现,添加50%膨化玉米低温制粒可以提高颗粒硬度和淀粉糊化度,降低粉化率。1.2蛋白质原料的选择1.2.1血浆蛋白粉血浆蛋白粉有利于断奶仔猪的生长,能够给断奶仔猪提供丰富的血浆蛋白,缓解由于和母体分离或断奶造成的免疫系统的损害和应激现象。血浆蛋白粉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消化效果更好、适口性佳的特点,能够提高仔猪饲料营养成分吸收率和生长性能。岳支华等[20]在保育前期仔猪料中分别加入25%秘鲁超级蒸汽鱼粉或25%酶解鸭血粉,其他原料配比及营养成分一致,结果表明,与超级蒸汽鱼粉组相比,酶解鸭血粉组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及饲料效益均有改善,且仔猪皮毛感官表现更好。1.2.2酶解豆粕马晓康[21]研究表明,酶解大豆蛋白中的消化能(17.59 MJ/kg)和代谢能(16.67 MJ/kg)显著高于豆粕(15.31、13.97 MJ/kg)和鱼粉(14.48、12.20 MJ/kg),大豆蛋白中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的SID值显著高于豆粕、发酵豆粕和鱼粉。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酶解大豆蛋白(HP300)可以提高生长性能,降低腹泻率,提高免疫水平和抗氧化能力,减少肠黏膜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浓度,增加肠道屏障紧密连接程度。1.3微量矿质元素无机矿物质与胃肠道中各种成分相互作用,影响吸收效率。有机矿物有助于确保矿物质的稳定性,以限制与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22]。目前,有机微量元素主要形式为络合物和螯合物,络合物是金属原子或离子与另一个或多个配体形成共价键;螯合物是在络合的基础上形成环状结构,且金属必须是环状结构的一员[23]。微量矿质元素(铁、锌、铜等)的吸收对皮毛状况具有重要影响。1.3.1铁的功能和作用铁作为动物生化过程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必需组成成分。在氧气输送、细胞生长和分化调节、电子转移反应等生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幼龄动物极易缺铁,仔猪缺铁表现为生长速度降低、精神萎靡、呼吸速度加快,皮肤发皱苍白、被毛粗糙无光、干燥易断。无机铁一直被用作猪饲粮中的口服补充剂[24]。研究表明,与铁盐相比,有机铁具有更高的生物学功能[25]。有机铁提高动物对铁的吸收效果和机体铁储备状态,限制其他物质对铁吸收的抑制。与硫酸亚铁相比,螯合或蛋白质铁源相对利用率为125%~185%[26]。研究表明,甘氨酸铁、蛋氨酸螯合铁及乳酸铁在仔猪体内均具有较好的吸收效果[27]。Layrisse等[28]研究表明,甘氨酸亚铁中铁的吸收率是硫酸亚铁中铁吸收率的近2倍。Yu等[29]研究表明,在饲粮中分别添加60、90或120 mg/kg复合氨基酸螯合铁,随添加水平的提高,断奶仔猪血液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及血红素铁含量显著提高。孙铁虎等[30]研究发现,在生长猪饲粮中随氨基酸络合铁添加量的增加,试验第35 d猪的皮肤红度线性增加,添加量为160 mg/kg皮肤红度效果最好。杨敏[31]在断奶仔猪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20 mg/kg的硫酸亚铁、甘氨酸铁、赖氨酸铁、富马酸亚铁;有机铁组(除甘氨酸铁外)对仔猪皮毛指数的影响与硫酸亚铁组无明显差异,甘氨酸铁对皮毛状况改善效果最佳。甘氨酸铁对皮毛的改善,可能由于其促进造血功能,包括提高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王继萍等[32]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200 mg/kg甘氨酸铁可以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的皮毛指数。1.3.2锌的功能和作用锌作为多种金属酶和转录因子的组成部分,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猪缺锌表现为食欲减退,并且会导致皮肤不完全角化症,幼龄仔猪会在前肢上部、眼和嘴周围、大腿内侧出现皮炎。实际生产中,缺锌的情况很少发生,断奶仔猪饲粮中通常使用高剂量的氧化锌降低腹泻,高剂量长期使用氧化锌会影响其他微量元素(铜、锌等)的吸收,导致仔猪皮肤苍白、被毛粗糙。无机锌在猪体内吸收利用率很低,大部分最终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降低饲粮锌水平,同时提高饲粮的生物利用度,可以实现改善猪皮毛状况和减低环境污染。周汝顺[33]研究表明,饲喂100 mg/kg氨基酸锌复合物的断奶仔猪皮毛性状较相同水平的硫酸锌更好,且建议氨基酸锌复合物的最适添加量为100 mg/kg。李奎等[34]对比不同锌源(以60 mg/kg锌计),结果发现,甘氨酸锌对仔猪皮毛的改善优于复合氨基酸锌和蛋氨酸锌。鲍宏云等[35]研究表明,在仔猪饲粮中添加80 mg/kg甘氨酸锌可以显著改善仔猪的皮毛状况。朱年华等[36]在饲粮中使用羟基蛋氨酸锌与甘氨酸铁组合,添加量为无机盐组用量的一半,结果发现,有机锌组生长猪的毛色评分提高,说明有机锌间的组合使用对皮毛状况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尤其对饲喂高锌饲粮的断奶仔猪。纳米氧化锌原理是通过降低氧化锌分子粒径间接增加比表面积,达到低剂量抗腹泻效果。喻兵权等[37]研究发现,与氧化锌(3 000 mg/kg)相比,添加200、400或600 mg/kg纳米氧化锌可以显著改善仔猪皮毛光泽。1.3.3其他微量元素锰与机体的造血系统有密切关系[38],在贫血动物的血液中锰的含量会降低。锰可以改善机体对铜的利用,铜可以影响机体对铁的利用效果,铜和铁能够促进红细胞的产生、成熟和释放,锰通过以上机理间接参与机体造血功能,影响皮肤表现。碘是甲状腺素的组成成分之一,甲状腺素调控红细胞生成和血液循环,同时参与调节皮毛角质蛋白质的代谢,影响动物皮毛的生长。钴是维生素B12组成部分,同时对刺激红细胞生成具有重要的作用。1.3.4微量元素间的协同与拮抗作用动物对微量元素的摄入、消化和吸收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饲粮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种类以及元素间的协同与拮抗作用。锌的毒性效应一般来自铜和铁的缺陷,过量使用锌会导致动物小肠对铁、铜和镍的吸收效果变差,造成血清和肝中铜水平降低,铜的吸收受阻。铁与锌是动物体内含量较高的微量元素,锌竞争性地与血浆中转铁蛋白结合。锌水平高导致肝脏转铁蛋白含量下降,干扰铁蛋白结合和释放铁,引发贫血、生长缓慢,影响猪的皮肤颜色。铜是血浆铜蓝蛋白的组成成分,血浆铜蓝蛋白可催化Fe3+还原为Fe2+被机体吸收。因此,铜缺乏会导致铜蓝蛋白不足,引起铁吸收和利用障碍,表现出贫血症状,间接影响猪的皮红毛亮。铁和锰有相同的电子轨道、构型和配位数,当锰含量过高时,会抑制铁的吸收和利用,动物会出现贫血状况。1.3.5有机微量元素利于提高预混料中维生素稳定性周俊华等[39]研究发现,与维生素组添加无机微量元素相比,维生素组添加有机微量元素显著降低预混料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B6的月均损耗率。1.4维生素维生素是机体生物催化剂-酶的组成成分,参与机体很多化学反应过程和维持内环境稳定。常见的14种维生素根据其溶解性差异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缺乏维生素会对动物皮肤和毛发状况产生重要影响。缺乏维生素可能原因包括饲粮维生素添加水平过低、无机微量元素(铜、锌)的过量使用会对维生素产生破坏作用、生产过程中维生素损失、存储过程中的维生素损失、饲料中维生素分布不均匀、机体胆汁分泌不足,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动物妊娠哺乳等特定阶段维生素需要量增加。因此,维生素对动物皮毛的影响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1.4.1维生素对动物皮毛的影响维生素A又称视黄醇或抗干眼醇,主要生理功能为保持机体上皮组织完整,缺乏维生素时能够导致皮肤干燥、角质化,毛发粗糙。生物素又称为维生素H或辅酶R,在动物体内以辅酶形式参与脂肪、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缺乏生物素会造成被毛粗糙、脂溢性皮炎、脱毛、蹄裂等现象。核黄素又称维生素B2,是机内黄素酶的成分,能够促进机体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和分解,缺乏核黄素机体会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生长缓慢、被毛生长不良、皮炎等[40]。维生素B6在体内生成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能够参与众多酶促反应,缺乏维生素B6会造成血红蛋白过少性贫血,机体表现为被毛粗糙;烟酸又称尼克酸、维生素PP或维生素B3,在体内转化为尼可酰胺,尼可酰胺是辅酶Ⅰ(NAD)和辅酶Ⅱ(NADP)的组成成分,在氧化还原过程中起传递氢的作用[41]。动物缺乏烟酸会出现皮肤病变、生痂、鳞片样脱落皮肤病、毛发粗糙的现象。叶酸又称维生素B11,其与维生素C和维生素B12共同参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缺乏叶酸会造成营养性贫血,动物被毛稀少和脱毛。泛酸又称维生素B5,是辅酶A的辅基,参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42],若缺乏泛酸会导致动物生长速度下降、下痢、皮肤干燥、被毛粗糙、掉毛、后肢动作不协调和步履痉挛。1.4.2其他因素对维生素稳定性的影响饲料生产过程中,高温、高压及高湿条件一方面利于对物料进行调质,使淀粉充分糊化,提高饲料消化率;另一方面对维生素造成较大程度的破坏。由于调质温度较高、时间较长以及蒸汽中水分含量较高,可能造成颗粒饲料中维生素的生物活性下降,影响动物的生长性能和皮毛表现。配料调质时工作参数不同,造成的维生素破坏程度差异较大。维生素A、生物素和叶酸对温度变化最为敏感,维生素A和维生素C易发生氧化,泛酸易受水分的影响。Lewis等[43]研究表明,调质温度分别为77和88 ℃,调质时间分别15、30和60 s。无论是调质温度还是调质时间均不能影响核黄素、烟酸或维生素D3的浓度。实际生产中,在保证饲料生产过程的前提下,可适当考虑控制制粒温度和调质时间,以减少加工过程中维生素的损失。1.5功能性添加剂的使用保育阶段的仔猪易遭遇圆环、蓝耳继发副猪感染,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白、毛发卷曲、消瘦,同时伴有咳嗽、顽固拉稀,内脏有纤维性渗出物,导致病死率提高。产生原因包括断奶后应激、圆环病毒和蓝耳病毒感染、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病菌继发感染。因此,提高仔猪免疫力对保证机体健康和皮毛状况良好具有实际意义。1.5.1喷雾干燥血浆(SDP)SDP由白蛋白、球蛋白以及少量其他蛋白质和小肽组成,可以通过肠和其他黏膜免疫系统组织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调节和恢复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的免疫应答。Peace等[44]给断奶的仔猪断奶后,饲喂两周含0、2.5%或5.0%的SDP饲量,在断奶后第7 d和第14 d收集肠道组织样品,评估肠屏障通透性和功能指标,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5.0%的SDP可减少结肠组织中的促炎细胞因子(mRNA、TNF-α),少对肠屏障功能的损害。1.5.2β-葡聚糖β-葡聚糖属于非淀粉多糖。谷物中的β-葡聚糖对激活免疫反应的能力较弱,带来更多不利影响。酵母和真菌来源的β-葡聚糖对激活免疫反应的能力较强。β-葡聚糖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激活非特异性免疫,间接激活特异性免疫),通过激活B淋巴细胞活性增强疫苗功效,降低幼龄动物的疾病易感程度[45]。1.5.3短链脂肪酸(SCFAs)短链脂肪酸是指碳原子数为1~6有机脂肪酸,包括甲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己酸和异己酸。SCFAs可以通过对多种免疫细胞的影响调节肠道黏膜免疫,SCFAs通过刺激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8(IL-18)、抗菌肽、黏蛋白和上调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调控肠道屏障的完整性。李虹瑾等[46]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0.03%包膜丁酸钠能够显著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料重比,显著降低回肠中大肠杆菌数量,增加盲肠和结肠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1.5.4大豆异黄酮Smith等[47]在体重为(6.77±0.94)kg的感染蓝耳病毒(PRRSV)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1 600 mg/kg大豆异黄酮,结果发现,对大豆异黄酮仔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能够增加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记忆T细胞数量,加快仔猪产生抗PRRSV中和抗体,降低仔猪死亡率。1.5.5抗菌肽抗菌肽具有广谱杀细菌、真菌、病毒和原虫等作用[48]。宋青龙等[49]研究表明,在保育仔猪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00、300 mg/kg天蚕素抗菌肽,可以显著提高仔猪日采食量,降低仔猪腹泻率,改善仔猪的皮毛状况。2饲养管理因素2.1合理驱虫寄生虫病是养猪生产中容易发生,且对经济效益具有显著影响的一类疾病。蛔虫、结节虫等体内寄生虫不仅影响机体对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率[50],而且外在表现为猪生长过慢、皮肤苍白、被毛较长等。因此,除了从营养方面做到仔猪“皮红毛亮”,还要在日常管理中做好驱虫工作。2.2环境因素猪舍的温度、湿度、光照、气流及有害气体等环境因素控制不当容易造成猪的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对猪生长性能产生负面作用,对肤色与毛发情况产生不良影响。猪舍环境温度能够影响猪的能量利用效率,在寒冷条件下,机体合成代谢速率降低,散热过快,生产的能量部分用于维持体温,利用率降低[51],进而影响猪皮毛状况。3结论猪“皮红毛亮”是多数养殖企业关注的指标,与日增重、料重比等生产性指标不同,猪皮毛性状是人为评价指标。猪的“皮红毛亮”可以从饲料和饲养的角度合理调控,改善猪的皮毛状况。提高饲粮能量水平、选择高消化率原料、有机微量元素的使用、适宜维生素添加量、功能性添加剂的使用以及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均对猪皮毛状况具有改善作用。未来可通过饲料营养和饲养管理方面深入研究,达到猪的“皮红毛亮”。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