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背景乡村农业生态景观指乡村地域范围内,由各种要素构成的、能够成为人们审美对象的农业外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1]。目前,应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切实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乡村将成为我国未来的重要发展和经济增长点,乡村农业生态景观是乡村振兴中生态振兴的重要内容,通过乡村农业生态景观评价可以合理地统筹配置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要素。2农业生态景观评价2000—2020年广州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大面积扩张,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源自耕地和园地。在耕地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生态景观作为乡村生态景观的重要因素,亟须保护与改善指引。广州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05.024.F001图1广州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定量评价农业生态景观是乡村地区生态景观评价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以往对农业生态景观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广州乡村地区农业生态景观特征,选取合理科学的指标,构建广州乡村地区农业生态景观指标体系;以GIS多因子叠加分析和Fragstats景观指数分析为技术支撑,为广州乡村地区农业生态景观建设指引提供参考。2.1数据来源本研究使用广州市2020年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利用Global30的2020年全球土壤遥感数据以及2020年卫星图数据进行分析。2.2评价指标选取(1)农田生态服务功能。农田边界植被分布丰富,生态多样性好,生态服务功能强。(2)农田周边环境质量。农田周边环境质量通过农田周边林地密度和水域分布表示,主要反映农田周边大环境的质量。(3)农田连片程度。农田连片程度由耕地斑块边缘密度、园地斑块边缘密度表示,主要反映农业景观斑块结构,良好的景观应具有较小的破碎度。(4)农田潜在污染概率。建设用地易产生垃圾,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距离建设用地近的农田潜在污染概率高。(5)农田整洁度。农田整洁度主要与设施农用地、耕地的分布有关。设施农用地多,耕地分布连片,易建成整齐具有观赏性的农业景观[2]。2.3评价体系以广州市农业空间作为底板数据,使用各类指标数据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农业空间数据进行GIS叠加或使用Fragstats进行景观指数分析。基于文献研究和专家打分法赋予不同单一因子不同的指标权重,构建农业生态景观综合指标体系[3-8]。针对单一因子的不同指标权重进行GIS多因子叠加,得到能够反映广州乡村地区农业生态景观的综合评价。广州乡村地区农业生态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05.024.F002图2广州乡村地区农业生态景观评价指标体系2.4评价结论广州市农业综合质量整体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中部主城区边缘以及各区城区周围农田建设应以景观美学和生态功能为主,恢复、增强农田植被覆盖度,清除、整治农田废弃物,提升农田景观视觉效果。建设优美、生态的农田,形成中心城区与边缘区域的绿色隔离。南部平原区域的农业景观综合水平一般,主要受建设用地分布零散、水资源易受污染、林地园地分布较少等影响;盆地边缘区域农田较破碎,整体植被覆盖率较低。南部平原区域农田应以土地整理和产业调整为主,建设高质量、优生态的规模化农田。中心城区包括黄埔区、天河区和海珠区,荔湾区和越秀区农田较少,暂不讨论其农业景观质量。中心城区林地和水域分布较少,农田周边生态景观质量一般;农田连片程度不高;离建成区近,潜在污染概率大;设施农业用地分布较少,整洁度一般。中心城区农田应以景观美学和生态功能建设为主。从化区的农业景观综合质量评价得分最高,鳌头镇农业景观质量最好,是广东省颇具规模的农业水稻生产示范基地,鳌头镇农田连片程度、生态系统服务、整洁度较高。从化地区建设用地较少,农田的潜在污染概率低;林地较多,自然生态景观较好,农田周边环境质量较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好。从化区农业景观综合质量整体呈北低南高,因为从化区北部多山地,农田连片程度较低,农田整洁度较低,应强化耕地保护,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设沟、林、路、渠设施配套以提升整体农田景观质量。增城区农业景观质量仅次于从化区。增城区的派潭镇农业质量得分最高,农田连片程度较好、建成区较少,农田受到的潜在污染较低;增城区园地和设施农业用地面积较大,农田整洁度较高。与从化区相比,增城区林地较少,水域分布较少。广州市各区农业生态景观质量平均值如图3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05.024.F003图3广州市各区农业生态景观质量平均值广州乡村地区农业生态景观评价如图4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05.024.F004图4广州乡村地区农业生态景观评价(1)农田生态服务功能。计算植被变化指数时,使用农田周边植被覆盖的丰富度反映农田生态服务功能,与农业空间矢量数据叠加。广州乡村地区离主城区越远,植被变化指数越高,农田生态服务功能越好,从化、白云、花都等区农田生态服务功能较好。(2)农田周边环境质量。农业景观自然性使用林地密度和水域分布表示,使用林地线状数据与水域线状数据进行密度分析,与农业空间矢量数据叠加。地形差异导致广州市山区农田周边环境质量优于平原地区,山区林地面积整体高于平原区。南部水域丰度较好,农业景观的自然性优于中部地区。农田离主城区越近,农田周边环境质量越差,远郊乡村地区的农田周边环境质量较好。从化区农业景观的自然性最好,花都区和增城区稍差。(3)农田连片程度。耕地边缘密度低的区域开阔性得分高。地势平坦地区的农田连片程度优于山区地区。平原地区的农田斑块较大且成片连片分布。山区园地分布面积较大,园地的连片程度较好。(4)农田潜在污染概率。土地离广州市主城区越近,污染概率越高。(5)农田整洁度。广州市大田集中分布于花都、从化、白云、增城;平原区中,远郊大田的密度较高,近郊密度较低。3广州乡村地区农业生态景观设计指引3.1围绕农田修建条形混生植物带以条状结构围绕农田形成网络,长25~75 m、宽5~10 m,主要包括散生树木、树丛、树篱、演替斑块和草地等多种复合结构,多年生草地、草地和野生开花植物的混生植物带以及野生开花植物和自然再生植物的混生植物带等。建设条形混生植物带可以减少农田活动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提高农田周边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态景观的丰富程度。3.2农田内建设岛状斑块在农田内部建立面积不小于300 m²岛状斑块,保护农田内的小池塘、山丘、林地等丰富的生态景观;建设观景亭等景观设施,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特色物种,提供休憩活动场所。3.3营造错落有致的农田生态景观田埂在农田生态景观中具有作为分界线以及蓄水作用,是连通不同农田斑块的重要景观廊道,也是农田生态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田埂可分为永久田埂和临时田埂:永久田埂宽度一般为0.5~1.0 m,临时田埂宽度常小于0.5 m,高度一般为0.3 m。平原大田田埂系数一般控制为3%~5%,丘陵为10%~15%,山区为15%~25%。3.4田间道路鼓励采用非硬化道路田间道路鼓励以非硬化的道路为主,减少土壤的封闭性,提高道路的绿化质量。鼓励采用沙土、砂石等材料建设田间道路,提高农田的生态服务功能。针对宽度超过8 m的干道,在中间种植树木作为景观隔离绿化带,农田两侧的树木可以采用外高内的形式,形成远乔木、中灌木、近农田的三层景观体系。较狭窄的田间道路两侧可以种植乡土野生的灌草,提升景观多样性。3.5打造整齐一致的田园式景观农业生态景观建设中,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方式是在平原地区针对规模化生产的需求,开展农田合并成片连片,形成“田成方、地平整、力均匀、无裸露、无撂荒、无闲置”的整齐划一的田园式景观,提升土地耕作质量和效率,提高农业生态景观的美学观赏性。4结语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力开展,广州乡村地区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乡村地区农业生态景观在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常被忽略,存在特色缺失、缺乏生态景观美感和观赏性现象。本研究通过GIS+Fragstats建立广州乡村地区农业生态景观量化研究指标体系,依据指标评价结果对广州市乡村地区的农业生态景观提出建设指引。未来需要进一步结合村民意愿调查校核评价成果,指标选取具有一定的地域主观性,不同地区需要对指标进行地域化调整,需要进一步增加指标选取的广度和深度。广州乡村地区农业生态景观高质量发展在全国开展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成为亟待探讨的话题。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