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进入“十四五”以来,企业面临着“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的双重压力。为进一步推进节能降碳、提质增效工作的开展,企业必须不断推进节能主管部门提出的“十三五”能源审计与“十四五”节能规划工作,文章通过系统地梳理企业能源消费情况,挖掘节能潜力,针对性地制定节能措施,为节能主管部门完成本地的“能耗双控”指标以及企业节能规划提供参考。1企业“十三五”能源审计现状及关键问题1.1企业能源审计现状能源审计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1],各国根据自身能源消耗特点,在提高能源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国外建筑、水泥、冶金、化工、火电等行业均应用能源审计管理,且取得很好的节能降耗效果[2]。我国能源审计工作进行30多年,已取得一定成效。如石油石化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能够减少能源损耗,降低能源成本,促进资源有效利用[3];化工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可为企业节能分析提供指导,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4];电力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能够降低供电煤耗,达到企业经营节能的目的[5];某活性炭厂开展能源审计工作,通过监测设备运行效率,了解设备运行现状,提出节能方案,降低能源成本[6];某水泥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提出了富氧助燃技术、磨煤机系统改造、新型保温涂料技术等节能措施,降低了能源消耗[7]。2021年我国节能主管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能耗双控”目标等文件,组织企业开展能源审计活动,坚持问题与导向,统筹能耗双控和经济发展。1.2企业“十三五”能源审计关键问题审计组根据《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 17166—2019)、《“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等对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对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财务进行调查、测试及评价。一般能源审计时的基准期与审计期依据当地的节能主管部门要求或企业需求而定,审计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关键问题:(1)企业主要用能设备的节能。企业主要用能设备的运行效率为企业节能降耗重点关注对象。如电机、变压器、风机等通用设备,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应结合《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第一批~第四批)淘汰落后的用能设备。不在淘汰目录内的用能设备,应对其进行能效监测。根据《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2021~2023年)》《电机能效提升计划(2021~2023年)》,对企业使用的变压器、电机开展专项诊断,挖掘设备的节能潜力,实施节能项目技改。如变压器采取调整负载、削峰填谷、无功补偿及更新设备等措施,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及质量[8];如电机采取优化电动机的结构设计、变频调速、调压等措施,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达到节能目的[9]。对企业使用的专用设备,如发电企业的锅炉、水泥企业的窑炉、油田企业的加热炉等不同行业的专用设备,能源审计时对其进行设备的运行测试,根据设备的运行效率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升能效,达到节能的目的。(2)企业能耗水平的对标分析。审计组根据企业的生产报表、能源消耗台账、发票等原始凭证进行核查,计算被审计企业的综合能耗、工序或车间综合能耗等。根据产品产量等数据,核算企业边界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工序或车间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参照被审计企业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地方标准等进行对标分析,条件允许情况下与同类规模企业进行对标分析及技术交流,无相关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的可与同类规模企业进行对标分析及技术交流。另外,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需与《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2年版)》对标分析。能效对标能够帮助企业了解自身能源利用状况,查寻与同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差距,采取措施进行改进,针对性地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3)企业用能设备的节能潜力分析。企业用能设备的节能潜力分析是能源审计过程的重要环节。节能潜力分析,不仅体现在耗能设备的挖潜方面,而且应结合被审计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系统优化、运行管理等方面及国家节能工程鼓励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技改方案,评估预期综合效益。节能潜力的分析应从企业的管理节能、技术节能、结构节能等方面分析。审计组结合《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与企业发展现状、发展规划等情况,提出先进技术装备、工艺技术等改造方案。(4)企业用能设备的能源管理与能源计量。企业用能设备的能源管理方面,应重点关注几个方面:成立能源管理机构或节能领导小组、确立能源管理方针和节能责任目标、明确岗位职责权限、制定能源管理制度和文件、建立能源管理中心等。根据《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23331—2020),对被审计企业进行能源管理评价,提出能源管理改善建议;在能源管理体系运行良好的前提下,建议被审计企业获得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审计时,关注企业能耗在线监测系统运行情况。对未安装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的被审计企业,应建立安装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审计中,核查企业的生产报表、统计局报表等原始报表,交叉核对,通过对比分析,确保能源消耗统计方法及计量数据真实有效,如实反映企业的能耗情况。严格核实企业的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状态以及符合《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 17167—2006)等相关标准要求,对计量器具配备不完善的企业提出整改建议,且在审计完毕后确认能源管理与能源计量所发现的审计问题是否整改到位。(5)企业节能量的计算方法。审计时需要对企业节能量进行计算。对比基准期和报告期的能源消耗或能源消费的数据,核算企业的节能量。根据《用能单位节能量计算方法》(GB/T 13234—2018)要求,节能量的计算主要采用整体法和措施法。当前能源审计现状,第三方机构主要采用归一化法计算企业的节能量,对产品产量、能源消耗等数据进行拟合,确定拟合优度R2。在采用归一化法计算企业节能量时,可采用前推校准法或后推校准法。对被审计企业通过归一化法计算节能量时,如遇到拟合优度R2值较小,可采用用能企业节能量计算的特例法,简化计算方法,提高节能量计算的参考性,为企业实施节能技改措施提供参考。2企业“十四五”节能规划现状及关键问题2.1企业“十四五”节能规划现状企业节能规划是为实现企业节能目标所编制的中长期行动方案,可由企业自行编制,也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共同编制。《“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推动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企业“十四五”节能规划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是年度“能耗双控”的指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当前企业的“十四五”节能规划应根据《企业节能规划编制通则》(GB/T 25329—2010)制定,但少部分企业未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自行组织编制企业“十四五”节能规划。节能主管部门对已完成“十四五”节能规划的企业进行评审与验收,为企业所在地政府部门编制用能预算管理方案提供参考。2.2企业“十四五”节能规划关键问题“十四五”节能规划的时间范围:2020年为基准年,2021年至2025年开展“十四五”节能规划。根据《企业节能规划编制通则》(GB/T 25329—2010),编制企业“十四五”节能规划时注意基准期与规划期的设定。企业“十四五”节能规划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1)企业的发展环境。企业“十四五”节能规划需要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进行分析。外部环境指企业外部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钢铁、焦化、原煤/原油/天然气开采等行业。在编制企业“十四五”节能规划前,需充分调研企业所属行业发展现状,应以发展眼光看待行业发展。内部条件指企业内部节能的优势与劣势,节能管理部门应在充分评估企业的生产工艺系统、设备能效、能源管理、余热利用等基础上,分析企业内部节能的优势与劣势,抓住机遇,更好地应对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降低风险,提出规划期总体节能基本思路。(2)企业的比选节能措施。企业“十四五”节能规划措施,应结合企业的结构节能、管理节能、技术节能潜力的分析来制定。节能措施比选应符合节能法律法规、《“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企业的远景发展规划等。节能措施需依据拟实施方案的先进性、可行性、适应性、经济性等,进行合理评估。不同规模企业的节能措施的关注点应依据企业现状实施,对规上企业应重点关注能源管理、节能模式和节能服务,对小微企业应重点关注用能设备、节能技术,借助外力加强能源管理工作[10]。(3)企业“十四五”节能目标的制定。企业“十四五”节能目标的制定需要在企业“十三五”能源审计的基础上,依据节能相关的最新的法律法规、“能耗双控”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十四五”节能目标。企业的行业、规模、成立时间、生产工艺、节能技改等因素均影响企业“十四五”节能目标的制定。对企业“十四五”期间的综合能耗、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电单耗、天然气单耗、水单耗、节能量等指标以年度来计进行规划。在制定节能目标时,应注意节能项目、节能量等与节能目标的基本对应关系;企业内部节能主管、技术人员等均应参与其中,注意可实施性与各能耗指标水平之间的逻辑性。(4)企业“十四五”节能规划的保障措施。依据企业“十三五”能源审计结果,编制企业的“十四五”节能规划。通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与能源管理现状,挖掘节能潜力;通过节能措施比选,在“十四五”期间实施节能措施,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节能目标。无论是企业“十三五”能源审计,还是“十四五”节能规划,出发点均是为企业节能降碳,提质增效,真正让节能措施落地实施。可通过以下保障措施确保“十四五”节能规划顺利实施:①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企业各部门需要将“十四五”节能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将节能相关目标进一步分解落实到部门、责任人,形成公司分级管理、部门互相配合、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②强化节能责任,加强监督考核。建立健全节能考核制度,强化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考核,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将降低节能目标纳入公司的年度规划、计划和总结报告中,逐步健全节能考核的监督管理体制。③强化资金管理,落实节能资金保障。企业统筹各种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投入,按计划分年度实施重点节能项目。积极争取项目政策资金支持,重点支持生产工艺设备升级改造。④实施人才强企工程,更好地发挥人才作用。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实施素质培养、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的干部工作体系,鼓励更多的技术人才扎根技术研发、节能减排等专业领域,改善人员结构,建立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建立与效益效率、节能减排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发挥绩效考核作用,鼓励更多人才在公司绿色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⑤加强企业文化体系建设,注重节能舆论宣传引导。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丰富和延伸企业精神文化内涵。在强化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及专项活动等平台,注重舆论引导,积极宣传企业节能减排相关战略和政策,充分发挥员工智慧,为企业绿色发展出谋划策。⑥落实主体责任,从严从实抓好节能审计工作。企业应将各节能目标任务作为工作重点,促进能耗年度指标和工作任务的完成。3结语文章对企业“十三五”能源审计及“十四五”节能规划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所遇到的部分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助力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促进企业挖掘节能的潜力和实施节能的技术改造;尽可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效水平,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推进节能主管部门开展节能监察、检查等工作的开展。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