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 Jun-wei1影响环境检测采样质量的因素分析1.1采样点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采样点的选择直接影响环境检测结果的科学性、有效性。环境检测工作前,采样人员需要做好检测点的环境分析,调整采样方法。为了确保样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有效性,需要选取多个采样点。以土壤检测为例,检测工作开展前,按照土壤的分布情况,进行采样点位置的选取。设置多个采样点,综合环境分析,得到相对较为科学、精准的数据。1.2采样人员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检测结果的有效性与采样人员相关。采样过程中,采样人员的职业素养能够影响环境检测数据的真实性;过硬的采样技术能够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高度的责任感与严格遵守的规程能够保证结果的有效性。1.3样品存放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采样工作结束,采样人员封存样品,将样品及时地转送到实验室进行检验工作。样品封存时,采样人员需要考虑贮存样品的器皿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考虑贮存样品的方式对样品质量的影响。如采集水体样品,封存时需要考虑器皿对样品产生的二次污染,考虑运输中泄漏问题等。这些事项均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不同样品采集的具体操作要求2.1土壤样品采集在环境检测中,通过对土壤性质的分析,能够了解相关环境的具体情况和信息。不同地区的土壤性质存在差异。土壤自身为固相,相比液相、气相物质,其状态和性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会对样品采集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采样人员应预先对环境进行实时勘察,准备检测方案的相关资料,确定采样点的位置、数量,便于后续采样工作的开展。土质样本,选择无色乙烯瓶或牛皮纸袋等方式保存,避免样本因自身性质与器皿之间发生吸附效应,规避对样品质量产生的影响。2.2水体样品采集在环境检测中,通过对水体样品的分析[1-3],能够了解相关环境的排污情况。实际检测工作中,先对检测的水体进行调研,收集气候条件、流动方向、流动速度、pH值以及温度等资料,制定水体的采集方案。根据不同位置和采集要求,选择合适的采集器械进行采集工作。水体样品采集环节中,采样人员应严格遵守采集规程,确保样本质量,保证数据的精准性。对水体附近有工厂污水排放的区域进行样本采集时,需要对水体的温度、pH值、浑浊度、化学成分等信息进行分析,结合调研的内容,制定后续的样本采集计划。对常规水体采集样本时,应结合采样要求,通过GPS定位或放置鲜明标志物等方式定点,加强采样点的数据记录,做好水流、风向等预防工作,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对河流等水体采集样本时,采样人员利用探测仪等设备对宽度、深度等指标监测,合理设定采样点或选取适宜的采样方式,确保样本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对水位较深的湖泊等水体采集样本时,需要分层采集样品,因为部分氮、磷等成分存在于深层水体。因此,合理的采样方案是确保环境检测数据真实性的基础。2.3气体样品采集在环境检测中,气体样品污染物的分布状态较为均匀。特殊情况下,气体样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可能受到影响。大风天气,空气组分的均匀度发生变化,采样人员收集样品时,需要结合现状,调整采集方案。一般情况下,气体检测重点是硫化物、碳氧化物等。因此,采样人员必须调整采集时间,对此类物质准确收集,确保检测数据的有效性。空气中颗粒物样品采集时,增加采样点数,收集完整资料进行组分分析,确定污染源,提高采样质量。气体样品采集时,采集人员需要注意:不同区域、自然因素等均影响样品的采集方法和质量。污染相对较轻的空气样品采集,可通过集中采集方式,降低采样点数量,减少采样人员数量。部分特殊地区,结合实际分类,采用有效的采集方案针对性地进行采集工作,保证采样的质量与目标。3保证环境检测采样质量的规范措施3.1环境检测采样前的准备工作检测采样前,做好准备工作能够保证操作中减少过失。采样前,采样人员需要清楚任务的目标、要求、采样时间以及采样方案等。如采样前,采样人员应对排污单位做好资料调查,包括排污单位的经营信息、污水的产生、污水的去向、污水中含有的重金属等。采样时,采样人员需要了解排污设备的正常运转状态、污水的排放的浓度、相关规定的记录调查表等。采样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采样方案,包括方法、仪器与设备等信息。选取的仪器设备保证性能良好,采样方法适于现场采样环境,方便且有效。以挥发性有机物为例,不同的挥发性有机物,其吸附材料的吸收半径不同[4]。挥发性有机物吸附材料及其适用范围如表1所示。10.3969/j.issn.1004-7948.2022.06.019.T001表1挥发性有机物吸附材料及其适用范围固体废弃物吸附材料适用范围吸附剂挥发性、半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石墨化炭黑吸附剂碳纤维BC5~C12等小分子石墨化炭黑吸附剂碳纤维CC9~C30等大分子聚二甲基硅烷用于高湿环境、小分子化合物的釆集;通用性较强,多用于痕量及低分子量(30~225)化合物的捕集聚二甲基硅烷/二乙烯基苯聚二甲基硅烷胺类、硝基类、芳香族化合物(40~275)采样方案确定后,采样人员需要评估方案的可行性,以提高采样质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采样前,采样人员将勘测的数据与以往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存在异常时,需要停止采样工作,调整采样方案,查寻原因后,再进行相关的采样工作,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与精准性。3.2环境检测前仪器与设备的管理采样仪器与设备性能均可对样品质量及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对所用的仪器与设备设立档案,粘贴标识,进行检定或校准,做好记录。以环境检测污水采样为例,选取符合现场采样的器具及贮存样本的容器,确定存放样本的独立空间,采集点不同样本不同,不能一起存放,避免样本污染。器具的选择需要考虑器具材质的化学性质,避免与样本接触发生异常情况;需要考虑器具的密封性,避免样本运输过程中因车辆颠簸而洒落;需要考虑器具的耐温性,确保样本能够进行微生物学的检测。现场采样工作结束,采样人员需要对仪器与设备进行清理、检查,且与同组人员做好对接,核对仪器与设备的数量及编号,做好入库处理,避免遗漏。3.3环境检测前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员工职业素质提升方案如表2所示。10.3969/j.issn.1004-7948.2022.06.019.T002表2员工职业素质提升方案项目培训内容方式新员工知识性培训:环境检测工作内涵、检测工作内容。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相互结合培训技能性培训:环境检测工作方法、流程、注意事项。道德性培训:职业道德与规范。老员工技能性培训:环境检测新技术、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道德性培训:职业道德与规范。采样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环境检测各环节工作。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采样人员的职业素质。采样人员必须提高对采样工作流程与质量的重视程度及责任意识。采样过程中,应对采样操作全程视频录制,作为查找异常原因的备用影像。为保证采样质量,应加强对采样人员的培训,持证上岗。3.4科学布点,安排有效的监测频次应该科学地计算和规划采样工作,动态地监测和选取采样点[5]。采样工作前,采样人员需要对选取点做好监测,记录采样点附近状况,且结合采样点进行气候、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的调研和分析。外在的环境因素、现场的实地情况、地理位置均会成为采样的制约因素。降低干扰因素的影响可以保证采样质量。天气、地理因素的影响,可借助卫星技术实现数据的精准控制;污染源的监控,需要专业水质或地质专家进行严谨的分析,找到污染源的产生和排放规律,确定污染源的排除方案。污染地点的选取越精准,越能够保证采样的质量。环境检测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好动态的采样和监测,以降低误差和数据的差异,保证检测的结果准确性。3.5规范采样操作标准采样和检测环节应严格按照检测和采样规程进行操作,不同的检测内容的设计方法以及操作方式均存在差异。采样工作一定要结合实际检测内容,选取配套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部分特殊的检测内容,对设备的要求较高。记录试验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数据,能够保证操作的可追溯性,出现问题便于查找原因。采样工作结束后,采样人员需做好收尾工作,整理好仪器设备以及数据的管理工作,避免信息的泄露。对仪器设备要做好交接记录,且及时归档和入库。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检测人员要对问题进行排查,做好记录,保证设备定期维修,为后续的检测工作做好准备。3.6加强采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设置空白样品和平行样品是两种检测质量控制的方法,基本作用是降低出现误差的样品进入后期试验的概率。只有采样点布局和污染情况在环境检测的可控范围内,才能够保证后续环境检测采样工序中正常进行,保证正常检查频率,并按原计划完成整个试验。在实际检测工作中,检测人员必须对试验持严谨的态度,以保证基本的检测质量;必须通过不断地梳理工作计划,优化检测和防控方式,确保样品质量。在实际工作中,面对上级传达的不同监测项目工作,应该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利用所掌握的技术手段,科学布点,从抽样频率、危机防控等方面详细分析,严格执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3.7重视样品贮运过程的安全性及密封性采样结束后,采样人员应将样品有效运至实验室,且保证样品符合检测要求。不同样品在运输和贮存的方式上存在差异,采样人员需要对样品的特性有所了解,根据检测需求做好贮存工作,防止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为不同特性的样品选择合适的容器。如果样品的稳定性较差,还需添加适量的固定剂。采样完毕后,采样人员应做好样品的贴标工作,防止弄混。样品运至实验室后,应及时进行交接。若不能够及时地进行检测,需要保证贮存的环境能够维持样品的稳定性。4结语环境检测工作是一个高度系统化的操作过程。样品采集过程中,许多因素的影响均可对检测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如天气变化参数、地理位置差异等。样品采集人员需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采集方式与方法,规避各种干扰因素,尽可能地获取真实有效的样本,提供合理的参考数据。需要加强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培训,保证样本采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