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粉因蛋白质含量高、适口性好、易吸收、必需氨基酸组成均衡成为水产动物饲料中优良的蛋白质原料。但是,鱼粉的供应不能满足水产业的需求,导致鱼粉价格持续上涨。因此,探寻新的蛋白源替代部分鱼粉很有必要。动物性蛋白、植物性蛋白、微生物蛋白是重要的蛋白源[1]。动物性蛋白来源于畜禽和水产加工的副产品以及动物体蛋白源,其中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充足,但脂肪含量较高、易氧化变质[2]。微生物蛋白常来自单细胞藻类、酵母菌以及一些真菌和细菌等,其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并且氨基酸比例均衡,但是消化率较低、安全性有待确认[3]。植物性蛋白主要有大豆、豌豆、豆粕、菜籽粕、植物分离蛋白等,其中维生素及矿物元素含量丰富、安全性较高、有害物质较少。与动物性蛋白、微生物蛋白相比,植物性蛋白来源较广、价格低廉、生产容易,是代替部分鱼粉用作水产动物饲料良好的蛋白源。因此,文章综述植物性蛋白的种类特点及其对水产动物生产的影响,为植物性蛋白高效利用提供参考。1植物性蛋白种类及特点植物性蛋白来源于饼粕类、豆类子实体以及植物分离蛋白等[4]。由于植物性蛋白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在水产动物的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水产动物饲料中广泛应用的植物性蛋白包括发酵豆粕、玉米蛋白粉、大豆浓缩蛋白等。1.1发酵豆粕(FSM)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后的副产品,产量大于棉籽粕、菜籽粕等饼粕类。豆粕中蛋白质占40%~50%、碳水化合物占10%~15%、脂肪占1%~2%[5],营养均衡。但传统豆粕中含有较多抗营养因子(ANF),主要为大豆低聚糖、异黄酮、大豆凝集素、胰蛋白酶抑制剂等[6-7]。抗营养因子影响水产动物的消化吸收,并对其体内合成代谢途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豆粕在饲料中的利用[8]。研究发现,利用微生物发酵的方式对传统豆粕进行加工处理,能够有效消除抗营养因子并提高适口性。1.2玉米蛋白粉(CGM)玉米蛋白粉又称玉米麸质粉,是玉米去除淀粉、胚芽、外皮后的副产物[9]。玉米蛋白粉中粗蛋白质含量在60%左右,但是氨基酸组成失衡。蛋氨酸、精氨酸、甲硫氨酸、胱氨酸、亮氨酸等含量较高,赖氨酸、色氨酸含量较低,有效磷酸含量较高[10]。玉米的产地、品种和加工工艺的差异导致其营养成分差异较大,使玉米蛋白粉应用在动物饲料中会造成不同的影响[11]。1.3大豆浓缩蛋白(SPC)大豆浓缩蛋白是豆粕除去水溶性和醇溶性非蛋白部分的产物。大豆浓缩蛋白粗蛋白含量65%左右[12],蛋白质消化利用率较高,氨基酸组成均衡且含量较高,可以代替部分鱼粉。大豆浓缩蛋白有效地去除豆粕中的部分抗营养因子,使营养价值得到提升[13]。大豆浓缩蛋白适口性较好,赖氨酸、蛋氨酸含量较高,是水产动物饲料中优良的植物性蛋白源。适量添加大豆浓缩蛋白可以提高水产动物的成活率,提高饲料利用率。2植物性蛋白对水产动物的影响2.1植物性蛋白对水产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对黄河鲤[14]、洛氏鱥[15]、大黄鱼[13]的研究发现,用发酵豆粕替代饲料中的部分鱼粉,其替代比例在30%左右时不会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玉米蛋白粉作为一种常用的植物性蛋白,在国内外水产动物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16]。胡海滨等[17]对卵形鲳鲹的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玉米蛋白粉有利于卵形鲳鲹的生长,最适添加量为10.91%~10.96%。研究表明,用玉米蛋白粉对鱼粉的替代量较低水平时,大黄鱼[18]和大菱鲆[19]的生长性能就会显著降低。用玉米蛋白粉替代部分鱼粉,对水产动物生长产生的影响不显著[20-22]。大豆浓缩蛋白氨基酸含量丰富且组成均衡、抗氧化因子较少,同时在饲料中的利用率较高[23]。研究表明,大豆浓缩蛋白替代比例较高(80%以上)的鱼粉,不会抑制水产动物长鳍鰤[24]、大黄鱼[25]和黑鲷[26]的生长。但是,在饲料中添加部分大豆浓缩蛋白来替代鱼粉,也会对水产动物生长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含量增加,会对大菱鲆的生长显著抑制[19],可能是因为其导致饲料适口性变差,大菱鲆进食量下降。随着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的比例加大,杂交石斑鱼最终的体重、增重率等指标都显著低于全鱼粉蛋白饲料[27]。各种植物性蛋白对不同水产动物产生的影响并不一致,并且影响程度与添加量有一定关系,但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最佳添加量均有待深入研究。2.2植物性蛋白对水产动物消化功能的影响水产动物消化吸收能力可以根据酶活力评价。用不同大豆蛋白源的饲料喂养洛氏鱥,发现投喂含有一定量的发酵豆粕饲料时,洛氏鱥的肝脏胰脏、肠道的蛋白酶活力显著降低[28]。玉米蛋白粉对暗纹东方鲀不同器官的影响有较大差异,不同消化酶活性差别也较大。其中在玉米蛋白粉添加量为10%时,胰蛋白酶活性最高,而凝乳蛋白酶、羧肽酶A、氨肽酶活性均随玉米蛋白粉添加量的升高而下降[29]。海鲈[30]及三疣梭子蟹幼蟹[31]胰蛋白酶活性随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量增加而降低。黄颡鱼[32]和大黄鱼[25]的胰蛋白酶活性没有显著变化。而在星斑川鲽[33]研究中则发现其胰蛋白酶活性先增后减。水产动物的消化酶活性会因植物性蛋白的加入而降低,但不同物种间差异较大,对其主要作用机制的报道尚少,需进一步研究。2.3植物性蛋白对水产动物肠道功能的影响水产动物体内,肠道是最重要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器官,水产动物的安全和肠道健康密不可分。在不影响正常生长的条件下,用50%及以下的发酵豆粕作为蛋白源饲喂鲤鱼,不会对鲤鱼肠道功能造成不利影响,但用100%的发酵豆粕作为饲料蛋白源,会显著影响鲤鱼后肠[34]。玉米蛋白粉会对大菱鲆肠道中多种酶的活性造成抑制。通过诱导肠炎,导致肠道免疫力降低、抗氧化能力下降,因此给大菱鲆带来许多不利影响[35]。随着大豆浓缩蛋白的含量增加,瓦氏黄颡鱼肠黏膜上皮细胞数量减少、黏膜层变薄[36]。而长鳍鰤则并未观察到明显的肠道功能障碍[24]。在饲料中植物性蛋白替代鱼粉的比例过高,均会给水产动物肠道造成一定影响,但其影响程度以及最佳添加量暂不明确,其中的作用机制也鲜有报道。3提高植物性蛋白利用的措施在水产动物饲料中,植物性蛋白已被广泛应用,但是仍受到许多因素限制。如抗营养因子、必需氨基酸组成不平衡、染菌等。因此,植物性蛋白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必须采取有力的改善措施。3.1清除抗营养因子植物性蛋白在水产动物饲料应用的过程中,抗营养因子是最重要的阻碍。消除或灭活抗营养因子是提高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和生物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目前清除抗营养因子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较常用的是生物法中的酶解和发酵[37]。发酵豆粕中的大部分抗营养因子的含量都低于传统豆粕[38]。刘文斌等[39]用经酶解的棉粕加入异育银鲫饲料中,结果表明,饲养35 d后增长率明显增加,同时其肠道蛋白酶活性提升,说明酶解能够明显提高水产动物增长率。3.2平衡必需氨基酸氨基酸作为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确定了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40]。因植物性蛋白中通常会缺少某些必需氨基酸,将会影响水产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有研究报道,在凡纳滨对虾的饲料中添加0.4%的精氨酸晶体,能有效改善对虾的免疫系统,并且在不妨碍生长机能的情况下可增强机体的抗应激能力[41]。研究表明,在幼蟹饲料中添加微囊赖氨酸和蛋氨酸,幼蟹增重率和生长率显著提高[42]。3.3提高安全性玉米、大豆等植物性蛋白原料容易产生真菌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黄曲霉毒素等,具有高致癌、致畸等风险,会给水产动物的生长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在利用植物性蛋白前,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毒素降解或去除,才能确保水产动物的安全生长。4展望植物性蛋白的复杂性和水产动物的多样性,导致植物性蛋白对水产动物生产的影响参差不齐。因此,开展水产动物饲料中植物性蛋白替代鱼粉的研究,可以为水产动物饲料高效利用植物性蛋白提供参考。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