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的定义,韧性城市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合理调配资源,并从灾害中快速恢复[1]。韧性城市的理念强调主动迎接极端灾害风险挑战,提前增强防灾抗灾韧性,做好灾害预防和应急准备,避免城市系统在灾害来临时发生崩溃;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由工程抗御为主走向综合的“城市抗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学习与创新能力提升,突出城市韧性提升过程中的状态评估与更新改进。韧性城市理念为灾害治理和城乡防灾减灾规划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韧性的防灾减灾主要包括抵抗-恢复-适应3个阶段[3]。抵抗阶段的任务是保障城市核心功能正常运转,尽量吸收灾害给城市带来的不利影响。恢复阶段的任务是尽快恢复灾害给城市造成的损害。适应阶段的任务是通过学习和反思改进城市系统,提高城市系统应对未来风险的能力。通过3个阶段的整体统筹,可以形成相互协作高效统筹的系统,有效提高城市防灾减灾水平,增强系统的整体韧性。从灾害有效防御和快速恢复角度分析,应急救援网络系统是防灾减灾建设的核心,科学高效的应急救援网络体系对综合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以甘肃省为例,分析现有应急救援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韧性城市理念,从现代化应急救援中心体系构建、应急救援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和应急救援生命线系统完善3个方面提出应急救援网络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为灾害防御、可恢复提高性和应急救援网络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使甘肃省面对灾害时具备较低的易损性和高效的可恢复性[4]。1应急救援网络体系建设现状1.1应急救援系统需完善目前,省市县救援机构间的联动性不强,尚未形成协调配套和相互统一的应急救援系统,资源与信息共享程度不够高,应急救援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应急事件发生时可能出现反馈不够及时、灾害救援行动迟缓等问题。现有应急救援系统建设注重灾害发生后的响应和救援,灾害发生前的可预期风险应急准备薄弱,可能导致应急管理政策和资源协调配置不合理,影响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工作。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干部主体是改革前安检部门的工作人员,履行安全生产监管和自然灾害应急的能力需提高,需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应急管理队伍专业水平。1.2应急救援综合服务能力不强应急救援装备方面存在经费不足、配置不科学、维护保养不到位、装备效能无法充分发挥等问题,急需强化装备配置和水平,有效履行职能使命。应急救援物资供应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营救物资储备制度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可能导致应急物资储备不够、供需渠道不畅、供应不及时、调配能力有限等问题,严重影响灾后救援。应急救援体系存在信息共建共享不足的问题,导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军地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对接,无法提高整体的救援综合服务能力。1.3应急生命线系统建设滞后城市交通、供水、排水、热力、电力、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生命线工程。目前,城市建设过程存在部分关键基础设施灾害设防标准不够高、部分工程管线使用年限过长等现象,存在事故安全隐患。灾害发生后,部分生命线工程的问题检测难度加大、恢复时间变长,造成城市发展失调、失衡和失序,严重影响城市发展的韧性。城市地下空间内管线、地铁、管廊间相互影响,成为影响城市安全风险隐患管控和安全运行的关键。2现代化的应急救援中心体系加强省市县救援中心间的衔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省的应急救援体系,构建“省级应急救援中心-区域级应急救援中心-市级救援中心-县级救援中心”的多级应急救援中心体系,确保机构稳健运行、工作高效推进。2.1省级应急救援中心在省会城市兰州市建设省级应急救援中心,统筹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关于灾害防治、事故防范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统一领导全省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工作,制定全省应急管理政策措施、总体预案、发展规划,统筹推进综合减灾工作和防灾减灾救灾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解决风险防控、应急准备等重大问题,决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其他重大事项。2.2区域级应急救援中心在省内合理设置具有独立作战能力且能够跨区域增援作战的应急救援团队,作为省救援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区域分工及协作发展要求,结合甘肃省域副中心城镇的布局,规划三个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分别为天水应急救援中心、河西应急救援中心和陇东应急救援中心。天水应急救援中心设在天水市,覆盖天水和陇南区域;河西应急救援中心设在酒泉,覆盖河西地区;陇东应急救援中心设在庆阳,覆盖陇东区域。2.3市级应急救援中心在嘉峪关、平凉、白银、陇南、金昌、武威、张掖、定西、临夏、合作等地级市设置市级救援中心,分别统筹负责各地级市的应急救援工作。2.4县级应急救援中心在各个县区设置县级应急救援中心,分别统筹负责各县区的应急救援工作。应急救援中心体系建设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07.015.F001图1应急救援中心体系建设3应急救援综合服务能力3.1应急救援队伍加强红十字会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各市州红十字会至少建立1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完善以军队、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以公安消防等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以专家智库为决策支撑的灾害应急处置力量体系。重点依托武警、消防组建省、州市、县三级综合应急救援“一队多用”的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同时推进基层应急队伍建设,依托地方优势救援力量和民兵等,推进“专兼结合、一队多能”的综合性乡镇应急队伍建设。3.2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医疗卫生救灾备灾能力,加强紧急医学救援队建设,推进移动医院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加强省、州市、县三级卫生应急救援队伍的装备、设备、培训、演练和保障能力建设,确保及时到达突发事件现场,开展紧急医学卫生救援,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机动能力和快速反应水平。3.3物资储备库、点的建设充足的救灾物资供应在救灾过程中起非常关键的作用。综合考虑灾害发生频率、人口密度、兼顾辐射保障面、交通运输等因素,采取新建、改扩建和代储等方式,形成以省级储备为核心、市州级储备为支撑、县级储备为依托、乡镇和社区储备为补充的全省救灾物资储备体系。3.4备灾中心和备灾仓库建设建设以省红十字会备灾中心为主,以天水、庆阳、酒泉为备灾副中心,以嘉峪关、平凉、白银、陇南、金昌、武威、张掖、定西、临夏、合作备灾仓库为补充的红十字会备灾网络体系。加大应急物资储备力度,探索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合作机制,加强全省红十字会系统备灾救灾物资信息化管理。3.5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结合城市更新和公园、广场、体育场、学校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形成布局合理、全面覆盖和重点突出的应急避险体系[5]。实现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分级分类、平灾结合、统筹规划,场所平时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或其他功能,发生地震、火灾、洪水、爆炸等突发重大灾害时作为避难场所。4应急救援生命线系统4.1应急救援运输系统应建立健全的应急物流体系,充分利用国家储备现有资源及各类社会物流资源,加强应急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建设,建立多层级的应急物资中转配送网络。大力推动应急物资储运设备集装单元化发展,加快形成应急物流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应急物流的标准化、模块化和高效化。充分利用物流信息平台和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高应急物流调控能力。统筹完善全省应急配送体系,形成以省会城市兰州为依托、以天水、陇东、河西为补充的应急物资配送网络。建立以铁路配送为主,公路运输、空中紧急调运为补充的应急物流保障体系。4.2应急救援通信系统建成宽带化、融合化、泛在化、可管理、高可信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提升农村通信与监管水平,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提高城镇信息网络化建设标准,加强网络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实现“三网融合”协同发展。4.3应急救援水安全保障体系采用多水源策略,依靠骨干供水工程解决大中城市生活生产用水和应急救援用水,确保县级城市、乡镇具有稳定安全的供水水源工程。推进城镇供水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加快完善城镇配水系统建设,将应急用水纳入城镇供水系统,同步完成改造建设。结合各级城市建立完善的供水日常安全管理与应急体系,配套相应的技术保障措施。4.4应急救援供电安全系统提高全省电网整体配送能力,保障应急供电需求。着力推进电网750 kV主网架建设,优化330 kV配网,完成主网架从330/110 kV向750/330 kV的转型升级。重点优化城乡负荷的330 kV及以下电网骨架,形成330 kV围绕负荷中心的环网格局,110 kV及以下网架形成互联互供,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4.5应急救援供气保障系统天然气气源方面形成多元化结构,在河西、兰州都市圈和陇东三大片区各建设燃气储备基地一处,统筹全省事故应急供气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燃气设施抢险机构,针对可能出现的燃气泄漏事故做好应对准备。5结语传统的应急救援网络体系建设对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关注度不高,系统与系统间相互孤立,重点关注事后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可能导致信息沟通不畅、资源难以整合、协调力度不够、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韧性的应急救援体系强调系统间的耦合,关注应急事件发生时的连锁响应,将应急管理的预防、准备、响应、恢复融入应急管理网络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城市应急救援能力,提高城市韧性发展水平。韧性应急救援系统应该以现代化的应急救援中心体系建设为引导、应急救援综合服务能力为支撑、应急救援生命线系统为保障,提高应急救援反应链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促进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应发挥,形成与面临风险相匹配的应急能力,确保事后的应急响应和高效救援。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