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能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及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以创新为驱动力持续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能源发展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从而为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坚强能源保障[1]。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刚性需求逐年上升,广东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支撑了广东保持着全国31个省(区、市)中平均最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多项经济指标雄居全国各省前列[2]。1978年以来,广东以年均8.1%的能源消费需求增速支撑了12.3%的经济增长速度,伴随着经济总量的跨越式发展,能源消费总量由0.14亿吨标准煤快速增长到2019年的3.41亿吨标准煤。在广东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能源生产和消费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同时也呈现出能源安全、生态环保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目前,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与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争取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目标对广东省能源生产方式、能源消费模式、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因此重新审视广东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能源消费特征,认识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的长期协同增效关系,对于推动广东省在能源革命进程中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措施,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创新能源技术水平、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消费模式等方面实现经济-能源高质量发展内涵具有重要意义。1广东省经济发展趋势广东省发展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处于较低的发展起点。1952年至1978年的27年间,全省国民收入年均增长5.3%,低于全国6%的平均水平。1978年广东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5.1%,人均GDP为36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元,农业经济占比30%左右,农业人口占比50%以上。改革开放后,广东积极引进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网络,并结合本省及内地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及多样化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后发优势和政策优势,加速工业化进程,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有力支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1978年~2019年广东省GDP总量、人口和城镇化率趋势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广东省GDP实现了从1978年的186亿元向万亿元增长的几次大跨越,2000年首次超过1万亿元,2019年则跨上10.7万亿元的新台阶,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2.3%。与此同时,广东的人口也在大幅增加,1978年~2019年,全省人口从5 064万人增至11 521万人,增加了1倍;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6.3%提高2019年的71.40%,城镇人口从823万增至8226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居民人均消费从399多元增至约2.9万元。10.3969/j.issn.1004-7948.2021.01.022.F001图11978年~2019年广东省GDP总量、人口和城镇化率趋势图(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随着广东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也不断调整升级,电子制造等支柱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形成关联度高、协同效应好的产业发展模式[4]。近年来,广东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产业升级的路径呈现螺旋式上升态势,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9.8∶46.6∶23.6调整为2019年4.0∶40.5∶55.5,由“二三一”结构变化为“三二一”结构,逐渐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到2019年,广东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3 546.43亿元,同比增长7.1%;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稳步提升,由2000年44.3%上升至2019年63.8%,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9 773.38亿元,增长 7.5%,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 0.7 个百分点。10.3969/j.issn.1004-7948.2021.01.022.F002图21978年~2019年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2广东省能源消费现状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和能源消费大省,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数据分析,1990年~2018年一次能源消费量从0.37亿吨标准煤增长到3.02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速7.8%,能源消费总量增加约8倍。广东省一次能源消费构成如图3所示,2018年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及其他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为37.2∶28.1∶8.3∶26.4,相比1990年煤炭比例降低19.3个百分点、石油消费占比降低7.2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提高8.3个百分点,一次电力及其他消费占比提高18.2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品种煤炭、石油化石能源因其成本、价格优势和便捷的运输和使用方式一直在广东省整体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天然气及清洁能源电力占比不断提高,从1990年的8.2%提高到2018年的34.7%。“十二·五”以来,广东省积极转变以增量扩能为主的能源和经济发展模式,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从2010年的14%提高到2015年的20%。“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广东省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比重逐步降低,煤炭于2011年达到峰值12 428万t后开始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约1.3%;石油消费在2000年~2010年之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状态,年均增长8.6%,之后保持年均3.7%的增速稳定增长;自2006年建成投产珠海横琴海气陆上终端站线项目和深圳大鹏LNG接收站线项目以来,广东省开始规模化利用天然气资源,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速高达23.5%,2018年达到2503万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比重约为8.3%。10.3969/j.issn.1004-7948.2021.01.022.F003图31990年~2018年广东省一次能源消费构成(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3广东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分析1978年~2019年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经历了工业化初期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中后期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的3个阶段,能源消费需求增长也经历了与经济相互促进增长和优化调整的阶段。图4、图5显示了广东省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历史发展阶段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10.3969/j.issn.1004-7948.2021.01.022.F004图4广东省经济、能源发展历史阶段(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10.3969/j.issn.1004-7948.2021.01.022.F005图51978年~2019年广东省能源、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1)1978年~1995年为第一阶段,广东抓住改革开放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转移机遇,积极引进外资,使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1986年~1995年全省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6.8%,1989年全省生产总值跃升全国第一位;到1995年,全省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639元。能源发展完成了由初期供应能力相对落后向能源与经济同步发展阶段的转变,在此时期前半段广东能源基础设施落后,能源电力供应保障能力缺乏导致工厂用电缺口严重,煤油电短缺一度困扰广东经济发展[5]。以日用消费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结构和先进生产工艺的引进,促使在工业化初期广东经济和能源消费保持同步增长,1978年~1995年GDP和能源消费年均增长14.7%、10.2%,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69。(2)1996年~2005年为第二阶段,广东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电子信息及设备制造业为龙头的新兴工业在广东得到迅猛发展,与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和石油化工产业并列成为广东三大新兴产业,到200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6.3∶50.4∶43.3,第一产业下降了8.3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较1995年分别提升了1.5个和6.8个百分点。随着制造业产能的快速提高,广东出现了能源原材料供给约束瓶颈。基于此,广东加快启动能源和原材料等重化产业的建设,电力、石化和冶炼和等一批重化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995年~2005年原油产量从650.9万t提高到1470 万t;乙烯产量从0.11万t提高到56万t;粗钢产量从207.4万t升至757.1万t,全省发电量从821.1亿kWh升至2 163.4亿kWh,能源消费总量由7 345万吨标准煤升至17 769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需求受金融风暴影响由需求增长放缓转向快速增长阶段,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0.4左右升至2005年的1.2。(3)2005年至今是第三阶段,广东开始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向高级化转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增长动能转换、开放型经济、追求绿色环保、实现协调发展等转型发展特征更加明显。到2019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6%、33.6%、63.8%,第三产业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消费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实现了三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阶段迈向创新驱动阶段,新兴产业及新经济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得益于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催生,广东能源消费需求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2年以8.6%高速增长外,能源消费增长结构和速度发生明显变化。“十二·五”以来以年均2.3%的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GDP年均7.9%的较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服务业等工业用能增量逐步减小,交通、服务、生活用能量逐步提升,能源消费呈现平稳增长,“十三五”期增速维持在3.1%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降低至0.37,电力消费系数略降至0.95。4广东省节约能源措施“十二·五”以来广东省在节能工作方面的大力度举措有效支撑了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2010年~2015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分别下降20.98%和34.9%,“十三五”前四年GDP能耗累计下降13.5%,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继续走在全国前列。(1)严格实施能耗“双控”,促进重点领域节能。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双控”措施[6],建立科学的目标分解落实和考核机制。珠三角区域落实煤炭消费减量管理。(2)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拓展天然气利用水平,推广小型分散与集中利用相结合的新型用能方式,大规模推动海上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目前可再生能源装机约3400万kW,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约29%。(3)稳步实施落后、煤电机组按期关停、退役和“煤改气”工程,全面完成10万kW以上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有效降低火力发电标煤耗。(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集聚区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冶炼和化工废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全面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深入挖潜重大用能行业节能潜力。(5)开展工业能效提升重点工程。针对六大高行业实施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节能技术推广工程、燃煤电厂节能改造工程等[7],持续开展电机能效提升及注塑机节能改造,在用工业锅炉、电机配电变压器等通用设备运行能效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标准[8]。推广开展了一批余热余压发电、制冷、供热及循环利用工程。(6)建立健全节能监管制度。建立了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节能预测预警机制和能耗统计监测平台,同时健全覆盖省县市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工作,推动重点用能单位配备和使用符合规定要求的能源计量器具。5结语诸多学者针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普遍认为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内区域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和内部调整是影响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9-12]。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日益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直接导致区域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增大。从广东的发展经验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对于降低能源强度和提高能源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能源-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路径[9-11]。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经历了“高速增长—优化调整—新一轮增长” 的过程,产业结构实现由工业化初期到现代工业化阶段的转变。能源发展也从最初能源供应相对滞后、能源供需趋紧阶段进入到粗放型增长模式阶段,此发展阶段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系统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愈发突出。随之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寻求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全球能源革命背景下,广东省开始重新调整能源发展战略定位,“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坚持科学引导能源需求,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能源发展方式向高效、绿色、低碳方向转变,为我国和其他地区推动能源转型,推动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示范。在当前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2060年前争取实现碳中和目标,广东省能源战略定位应当通过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支撑能源低碳发展转型,以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约束性目标为抓手,坚持保能源安全的底线思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红线思维,加速构建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现代能源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型。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