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方法1.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文章以沈阳市2018年统计年鉴为依据,研究沈阳市行政区划中县级以上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皇姑区、铁西区、苏家屯区、浑南区、沈北新区、于洪区、辽中区以及新民市、康平县、法库县13个区域四类指标。通过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城市区域发展协调度进行评价,从人口、经济、公共服务水平及土地利用水平四个方面代表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指标进行综合比较,构建出沈阳市各县市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共分为综合指标层、因子层和变量层。综合指标层指各县市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程度(A)。因子层包含地区人口集聚程度(B1)、地区经济水平(B2)、地区公共服务水平(B3)、区域土地利用水平(B4)4个二级指标,反映了区域协调发展各个子系统的差异程度。变量层为二级指标下属指标,共有地区年末常住人口、每平方公里人口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非私营岗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工业总产值、住宅投资完成额16个基础指标组成,用来分析比较的指标变量主要来源于沈阳统计年鉴(2018)。1.2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使用定性、定量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模型。评价区域发展水平差异主要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将选取的变量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出标准化指标矩阵;第二阶段,进行多因子评价中的主成分分析,得初始特征值及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根据大于85%累计贡献率的标准,选取其特征值,确定主成分数,取得各成分权重并进行计算排名;第三阶段,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结果计算各因子得分情况;第四阶段,依据各主成分得分结果和其对应的权重,利用加权综合的评价模型计算出各区域多因子评价得分,求出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权重为个各主成分的初始特征值贡献率所占的比重,基于加权证据综合的评价模型为:F=∑i=1kWiFii=1,2,3…,k (1)式中:F——各主成分的综合得分;Wi——各主成分i的权重;Fi——各主成分i的得分。第五阶段,根据各个区域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评价得分,将欧式距离作为评价度量标准,使用ward法将13个县市区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其中使用的欧式距离公式,如下:Dxi,xj=xi-xj2+yi-yj² (2)式中:D(xi,xj)——城市i和城市j之间的距离;xi——区域i的协调发展水平得分;xj——j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得分。特征值和方差累计贡献率如表1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02.053.T001表1特征值和方差累计贡献率成分初始特征值合计方差/%累积/%19.71260.70060.70022.18113.63274.33331.4168.85283.18541.0796.74589.93050.6043.77393.70260.4522.82696.52970.2751.71698.24580.1861.16399.40890.0530.33299.739100.0280.17599.914110.0100.06199.975120.0040.025100.000132.180E-161.362E-15100.000146.383E-173.989E-16100.000155.079E-183.175E-17100.00016-1.137E-16-7.109E-16100.0002区域协调发展多因子评价模型因沈阳市13下辖县市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16个变量指标测量单位不同,需要将原始指标进行标准化的处理。本文首先运用SPSS Statistics 21对16个指标的变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生成方差矩阵表。得出矩阵的成分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等特征指标,将原始数据标准值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生成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到4个主成分。其中,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9.712、2.181、1.416、1.079,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89.93%。说明4个主成分所反映的指标可以较为充分地表达所有的信息,可取得各因素权重进行多因子评价分析。特征值和方差累计贡献率如表2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02.053.T002表2特征值和方差累计贡献率项目合计方差%累积%提取平方和载入9.71260.70060.7002.18113.63274.3331.4168.85283.1851.0796.74589.930旋转平方和载入4.49828.11328.1134.43427.71055.8233.70223.13578.9581.75510.97289.930在分析中使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6次迭代后收敛,得出旋转后的成分矩阵。主成分F1在固定资产投资(X1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X14)和住宅投资完成总额(X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X5)和成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7)这5个变量指标中载荷较高,说明主成分一是反映区域土地利用水平。主成分一贡献率为28.113%,土地利用水平对区域发展水平影响最大,该指标是评价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主成分二F2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6)、医疗卫生技术人员(X9)、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X10)、每平方公里人口数(X2)和地区生产总值(X3)这6个变量指标中载荷较高,说明主成分二反映的是区域经济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主成分二贡献率为27.71%,即经济和公共服务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性因素,是区域协调发展差异化评价的基础指标。主成分三F3在年末常住人口(X1)、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X11)、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X12)这三项指标上有较高载荷,其反映的是区域人口集聚程度。主成分三贡献率为23.135%,说明人口集聚程度对区域发展程度有较大影响,提升公立中小学学校及学校教职工数量是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主成分四F4在工业总产值(X15)和城镇非私营岗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X8),这两项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反映了区域土地利用水平和经济水平。主成分四贡献率为10.972%,说明良好的工业总产值是提升区域发展水平稳步增长的内在保证条件,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旋转成分矩阵如表3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02.053.T003表3旋转成分矩阵项目成分1234年末常住人口0.1550.1910.9060.171地区生产总值0.4930.6050.5200.20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0.5400.7350.1200.14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6570.5280.3290.3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3830.7450.452-0.134固定资产投资0.8450.4320.2010.108医疗卫生技术人员0.0980.9230.1720.120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0.1870.7870.3350.3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7510.437.01680.098城镇非私营岗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0.4260.431-0.0190.649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0.1710.3920.880-0.025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0.2400.1200.9150.12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0.9010.1600.2370.179工业总产值0.2130.0260.1500.919住宅0.939-.0200.1660.248每平方公里人口数0.1780.6530.596-0.076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可得出四个主成分的得分表达公式和区域综合协调水平表达公式,其中F1、F2、F3和F4是区域发展水平的四个主成分表达公式,区域综合协调水平F表达公式:F=0.607 00F1+0.136 32F2+0.088 52F3+0.067 45F4 (3)四个主成分特征值分别是:F1总得分为9.712;F2总得分为2.181;F3总得分为1.416;F4总得分为1.079。通过各区市县综合得分分析,四个主成分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影响沈阳市下辖各区市县区域发展水平,但仅通过单个因素得分结果的比较,难以做出综合性判断,需要对各个成分因子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综合得分,再进行各区域间的比较。本文中将各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在总体特征值中所占的比重作为权数计算各区域综合得分,再进行多因子评价。沈阳市13个区市县的区域协调水平差别明显,浑南区的综合评分水平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新民市的综合评分远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全市13个下辖县市区不仅在综合名分排名中存在差距,在四个主成分中的得分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了沈阳地区城乡差距较为明显,城乡间二元结构特征较为突出。从主成分分析中的F1得分和排名可得出,浑南区、于洪区、铁西区、和平区、沈北新区、沈河区、皇姑区得分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土地利用水平上具有较大的优势。而大东区、苏家屯区、辽中区、法库县、康平县和新民市得分低于沈阳市平均水平,土地利用方面有待提高。各因子得分数据及排名如表4所示。10.3969/j.issn.2096-1936.2021.02.053.T004表4区域各因素排名及综合排名地区F1F1排序F2F2排序F3F3排序F4F4排序综合评分综合评分排序和平区0.287 0342.366 3910.196 665-0.165 470.503 0664沈河区0.242 2861.670 2720.573 044-1.461 59130.326 8965大东区-0.496 5880.852 093-0.233 8872.807 411-0.016 618皇姑区0.229 597-0.764 33132.018 861-0.493 07110.180 626铁西区1.243 713-0.738 74121.693 9820.996 3220.871 382苏家屯区-0.764 649-0.057 574-0.490 189-0.333 888-0.537 99浑南区1.790 551-0.352 947-1.226130.121 6830.938 4331沈北新区0.284 615-0.320 56-0.686 2410-0.006 0240.067 9167于洪区1.320 592-0.715 6111-1.109 5912-0.524 59120.570 4423辽中区-0.782 1510-0.431 018-0.191 466-0.380 929-0.576 1610康平县-1.080 2912-0.320 215-0.784 1711-0.076 255-0.77 39412法库县-1.012 4611-0.499 289-0.384 128-0.399 4710-0.743 5711新民市-1.262 2413-0.688 56100.623 13-0.084 226-0.810 5713从主成分二F2得分和排名结果,差异明显,和平区位于首位。这一结果充分说明沈阳市内中心城区经济和公共服务水平较其他区域差异明显。皇姑区及铁西区位于沈阳市内中心城区,排名却位于沈阳全市域倒数第一、二名,说明这两个区域在经济和公共服务方面亟待更新。从主成分三F3得分和排名结果可知,皇姑区、铁西区、新民市、沈河区及和平区得分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辽中区、大东区、法库县、苏家屯区、沈北新区、康平县、于洪区、浑南区得分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在人口集聚程度和教育文化上有待加强。从主成分四F4得分和排名结果可知,大东区、铁西区和浑南区得分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说明这三个区域的工业产值较高。而沈北新区、康平县、新民市、和平区、苏家屯区、辽中区、法库县、皇姑区、于洪区和沈河区处于全市劣势水平。沈阳市各区域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综合得分最高的浑南区0.503 066较综合得分最低的新民市-0.81 057高出1.313 636;其中第一名的浑南区与第二名的铁西区与第三名的于洪区相差0.3,说明沈阳市各区县的协调发展水平存在一个较大的断层。浑南区与铁西区作为协调发展水平最好的两个区,在土地利用、经济和公共服务水平上极化效应明显,使区域间协调发展程度差异过大。3结语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沈阳市各区域在区域发展上存在断层现象,浑南区和铁西区在沈阳市域的协调发展上存在明显的极端化效应,各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过大;在聚类分析中发现13个区市县4种发展水平形成了一个上短下长的“工”字形格局,其说明沈阳市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过大,协调度较差;沈阳市城市发展以沈河区及和平区为核心,主要向西北方向辐射,近两年浑南区域经济虽有较大幅度提升,公共服务及经济发展水平较市内其他区域仍有一定差距;各县市区产业结构和地理区位差异是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原因。为缩小沈阳市各区域发展差异,促进各区域间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建议向较好及区域发展一般区迁移和加强区域发展较差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沈河区、和平区、大东区这三个区域依托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这一开发战略,优化区域的产业布局,形成各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快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建设,加强对外连接的高速路和铁路走廊,构建各区便捷高效的运输网络;完善各区市县医疗机构、中小学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市中心城区各大高校、医疗机构向周边辐射发展,提升各区域公共服务千人指标,减缓市中心区拥挤状态。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