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装配式医疗建筑发展现状及优势1.1装配式医疗建筑发展现状2016年,我国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进一步加深装配式建造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层次,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效支撑,实现了科学技术对建筑工程行业的有效引领。装配式建造技术强调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注重装配化施工和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是装饰式建筑技术应用重点。近年来,社会医疗需求不断增加,间接促进医疗基础环境设施的改善和升级。现阶段,医疗建筑新建、改造项目逐渐增多。相比居民建筑、商业建筑,医疗建筑对于建筑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高,装配式建造技术实现了支撑体和填充体的分离,其建设特征的特征契合了这一特征。在装配式建筑建设中,其注重建筑的大空间布局,强调室内空间功能空间弹性可变,通过轻质隔墙系统、整体卫浴等单元的设计,装配式建造技术实现了医疗空间的无缝拆改和更新,实现了建筑工程效益与医疗功能的统一。相比现浇施工工艺,装配式建筑的工期较短、品质较高,工程交易较为合理。进行装配式医疗建筑建设可减少对医疗工作的影响,促进了医疗建筑的长效化、高质化和绿色化发展。1.2装配式医疗建筑的应用优势现阶段,装配式医疗建筑的建设数量不断增加,从项目建设过程来看,装配式医疗建筑的应用具有以下优势:一方面,干法施工是装配式施工的主要特征,其在工厂化生产、现场拼装的基础上,减少了项目施工对医院的干扰,保证了项目的生态环境效益。另一方面,相比现浇施工方式,装配式内装施工更加高效,在缩短项目工期的基础上,节省了项目的人工费用,提升了医疗建筑的紧急效益。在工业化生产中,建筑内部的部件具有一定的互换性和通用性,降低了后期的运营维护难度,便于内装部件的更新变化,方便了医疗建筑室内分隔墙体的拆卸,实现医疗建筑的医疗功能[1]。2装配式建造技术在医疗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要点2.1医疗建筑室内空间装配式建造设计要点医疗建筑设计中,为医疗护理服务提供充足空间是室内设计的要点所在,在室内护理单元设计中,注重内装精细化设计技术的应用。就医疗建筑装配式内装设计而言,应实现建筑使用功能、空间需求的有机统一,可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为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创造便利条件[2]。2.1.1医疗建筑室内功能部品设计室内功能部品设计是医疗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核心,是装配式建造技术应用的关键。医疗建筑使用中,室内功能部品设计的前提是考虑医疗护理的需要,结合医疗建筑的建设条件,将定制部品体系融入室内空间设计中。在具体护理单元设计中,考虑每个医疗部品的特性、品质和结构尺寸,以实现室内功能部品设计与医疗建筑结构主体的高度统一。传统医疗建筑设计中,室内收纳空间不足是建筑设计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提高医疗建筑室内收纳空间,提升医疗建筑的人性化设计质量。现阶段,装配式建造技术的应用拓展了医疗建筑室内收纳空间,满足了医疗建筑室内功能部品设计的实际需要。例如,在二人间病房设计中,利用装配式建造技术进行室内结构布局和定制部品的优化,可达到以下设计目标:其一,在护理区,利用装配式建造下的拓展空间可设计电视柜、衣柜、储物柜、床头柜等收纳系统;其二,在卫生间设计中,可以增设浴室柜、马桶柜等收纳系统,在最大限度扩展、利用病房空间的基础上,实现了医疗建筑室内功能的优化。2.1.2医疗建筑室内界面设计从本质上讲,室内界面设计是对所有的围合空间进行设计,其包含了地面、吊顶设计,涉及墙面、隔断等单元。利用装配式建造技术进行室内界面设计时,应考虑主要饰面材料因素,尽可能做到饰面构件造型与美观的有机统一。在界面设计中,应考虑界面的线性需要,需对色彩设计、材质选用等要素进行系统规划。应在考虑界面与部品、管线接口处理的同时,把控室内环境的气氛与风格的调整体型,可提升室内界面设计质量。2.2医疗建筑室内空间装配式建造技术要点界面应用、管线分离、内装更新维护是医疗建筑室内空间装配式建造技术应用的三个重要内容,具体设计要点如下。2.2.1界面应用技术要点科学合理地进行医疗建筑室内界面应用设计,为后续部品、管线设备的安装创造有利条件。与装配式构件直接接触的界面,对界面应用的设计应关注墙面、顶面和地面三个部分的设计。医疗建筑室内墙面设计中,墙饰面系统是较为重要的设计内容。隔墙系统利用装配式建筑技术,能实现室内空间的快速分隔,现阶段,轻钢龙骨内隔墙的应用较多,隔墙搭建快捷,使用方便。不考虑承重需要的情况下,采用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轻钢龙骨内隔墙能作为支撑载体,为墙饰面的设计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医疗建筑的墙饰面系统多为集成化墙面,采用干式现场组合安装技术,具有极强的直观和肌理特征。作为医疗建筑室内最重要的布线空间,室内顶面设计采用集成化技术进行吊顶施工。在集成化吊顶设计中,硅酸钙板、石膏板、铝扣板等均为常用的吊顶体系应用形式。在吊顶集成设计中,应注重其与部品、电气系统的结合,应实现吊顶与照明、通风、空调等单元的统一,在实际设计中,应避免各单元碰撞干扰[3]。在地面设计中,为装配式医疗建筑室内的地面设计干法快装地面,相比传统的地面铺装方式,干法快装地面降低了地面的载荷,缩短了项目建设工期,此外,其对于后期地面的维护具有积极作用。2.2.2管线分离技术医疗建筑室内管线设计中,除水暖管、电管及给排水管线外,医用管线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现浇施工模式下,医院管线布局多采用切槽的方式进行设计,在装配式建造技术模式下,对于室内管线设计,通常将其布置在吊顶、部品或轻质隔墙内,避免了管线之间的干扰,实现了管线与建筑主体结构的有效分离。在后期维护管理中,可实现可视化维护,为管线的后期维护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提升管线维护效率和质量,确保医疗建筑医疗服务功能的发挥。例如,在室内布线设计中,设计人员会将管线、新风设备、空调设备等布置在吊顶内,为满足设计需要,设计人员会对二维或三维图纸进行系统优化,以此明显各个管线的具体位置,再按照先“设备安装,再布置水管线,最后电线走位”的方式进行施工方法设计,满足了管线分离设计需要。2.2.3内装更新维护医疗建筑使用过程中,其室内的部分部品、功能构建会受到损害,影响了医疗建筑的整体服务功能。基于人性化设计需要,开展内装更新维护系统设计,可减少设备构件损坏对室内服务功能的影响。在实际设计中,针对一些关键的管线部位,通过设置检修口、配置感应灯的方式进行优化设计,在满足内装更新维护需要的基础上,提升医疗建筑室内空间装配式建造技术的应用水平,满足建筑功能使用需要[4]。3装配式医疗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装配式建造技术在医疗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在当前建设中,装配式建造工艺的应用仍存在一定问题。在医疗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未来装配式建造技术的应用还需考虑以下要点:其一,现阶段,有较多医疗建筑室内空间设计采用了装配式建造技术,建筑在隔音、抗震等方面存在较大缺陷。就装配式建造技术而言,将其用于室内隔墙设计,其隔音效果劣于传统砌筑。随着人们对建筑抗震要求的提升,装配式建造工艺下的抗震性能仍有待优化。其二,将装配式建造工艺用于医疗建筑室内空间设计,能够提升室内施工质量,但部分施工人员对预制件现场的应变能力有限,加工产品与现场实际不符时,工期会受到一定影响。其三,医疗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施工中,出于人们个性化需求,预制构件在材质、花色、风格等方面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是装配式建造技术应用的又一发展方向。其四,在医疗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采用装配式材料后,应考虑材料的回收问题,重视装配式建造技术的绿色化发展。4结语装配式建造技术对于医疗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具有深刻影响。新时期,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医疗建筑室内设计中,人们应充分认识装配式建造技术的应用优势,从界面、隔墙、吊顶、地面、收纳、卫生间及设备管线等单元展开设计,在设计中做到室内界面布局与功能需要的统一,可提升医疗建筑室内空间设计质量,满足现代医疗建筑的功能服务需要。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