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对提升农业经济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生猪养殖是畜牧养殖的重要模块,对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进步非常有利[1-2]。就现阶段的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可知,部分客观因素的存在以及干预会导致生猪养殖中疾病的发生发展程度加重,进而影响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养殖户需要根据生猪养殖状况制定疾病防治措施,以保障生猪养殖产业的稳定建设,降低生猪患病情况的发生导致的生猪养殖损失[3-4]。本文主要对生猪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几种疾病类型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以期为养殖户进行生猪管理以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1猪丹毒1.1临床症状猪丹毒属于急性热型的传染性疾病,病原为猪丹毒杆菌。生猪患猪丹毒后的主要表现是体温长时间处于较高水平,出现急性败血症状,且皮肤表面可观察到出血疹块[5]。随着病情不断加重,生猪会出现心内膜炎症状。1.2流行特点猪丹毒四季均可能发病,但夏季以及秋季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集中升温时期及连续降雨之后[6],冬季以及初春时期发病率明显降低。由此表明,猪丹毒的发病以及传播与温度、湿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猪丹毒的发病趋势主要以地方性的突然暴发为主,3月龄以上的架子猪均是猪丹毒的易感猪类型[7]。1.3传播途径生猪患猪丹毒后,其自身便是猪丹毒传播的源头。此外,部分生猪可能携带猪丹毒,但并未表现发病症状,也可对猪丹杆菌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携带病毒的生猪,若生活环境不良,营养供应不充足,导致其抵抗力降低;又因各类细菌的侵入能力有所增强,加之内源性感染情况常见,促进猪丹毒发病。此外,吸血类昆虫的活动也会促进猪丹毒的传播,提高该病毒在生猪生长区域内感染生猪的概率[8]。1.4防治措施养殖人员需要及时掌握生猪的发病状况,以便进行治疗处理,治疗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治疗猪丹毒疾病时,首先应做好药物的挑选,青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是猪丹毒治疗的首选药物,如土霉素、多西环素等。生猪饲养人员在生猪养殖管理时需要从日常饲养工作入手进行猪丹毒的预防,做好养殖区域内的清洁以及消毒管理,养成良好的养殖习惯,按时进行猪舍的灭菌处理,按照生猪养殖管理要求进行猪丹毒疫苗的及时接种,降低生猪猪丹毒疾病的发生概率[9-10]。2猪圆环病毒2.1临床症状圆环病毒同样属于传染性病毒,幼龄断乳后的仔猪是该类病毒主要易感动物。仔猪感染圆环病毒后主要表现发热、食欲减退、被毛脏乱,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贫血、进行性消瘦,生长发育不良等,部分患病仔猪可能出现肌肉无力、咳嗽、喷嚏或下痢腹泻等症状[11]。母猪感染圆环病毒则极易出现流产以及淋巴结异常肿大等情况。2.2流行特点24~44周龄范围内的断奶仔猪圆环病毒感染率均较高,哺乳期仔猪则极少感染。猪圆环病毒的发生既可单独出现,也可能与猪链球菌、葡萄球菌或猪瘟等合并出现,加重各类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速度以及发病程度[10,12-13]。2.3传播途径猪圆环病毒能够通过胎盘以及消化道系统直接对仔猪进行侵染,导致仔猪自身的免疫力水平急剧下降,造成免疫抑制类病变,对生猪健康产生的威胁极为严重。2.4防治措施生猪饲养过程中,针对猪圆环病毒的防治可从日常管理方面着手进行强化。可适量使用磺胺类药物或多西环素促进仔猪免疫力水平提升,以实现对病毒以及细菌合并感染的预防。仔猪出生后尽可能保证吃足母乳,延长母乳喂养时间,促进仔猪自身免疫能力强化[14]。若仔猪出现并发症,可使用黄芪多糖配合适量抗生素药物治疗。选择抗生素药物时,可采取不同药物交替应用的方式进行治疗,以提升治疗效果。以仔猪已经出现肾炎或者皮炎等圆环病毒的并发症为例,可应用黄芪多糖配合广谱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按照150 g/kg比例添加黄芪多糖进行控制[15]。3猪肺疫3.1临床症状猪肺疫的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又称为猪巴氏杆菌病,患病猪出现胸膜肺炎症状[16]。猪肺疫临床表现为患病生猪体温快速升高,维持在41~42 ℃之间。观察生猪皮肤表面明显可见出血性紫斑;触摸其颈部咽喉部位,可感受到温度较高且颜色较红,呈肿胀状态;对该部位进行按压,患病生猪表现出敏感性较强的症状。部分患病猪还可伴随出现呼吸困难,呈犬式坐姿,口腔、嘴角以及鼻部流出大量泡沫,最终导致患病生猪窒息而亡[17-18]。3.2流行特点猪肺疫常伴随猪哮喘及猪瘟等同时出现,若生猪患有急性猪肺疫,常导致突然死亡[19]。3.3传播途径猪肺疫病原体主要存在于肺脏等器官,也存在于健康猪的呼吸道和肠管,随带毒猪排泄物、分泌物等排出,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及外界环境。病原经消化道而传染给健康猪,也可由咳嗽、喷嚏排出病原,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此外,皮肤及黏膜损伤也可导致感染。3.4防治措施养殖人员在生猪养殖时应以自繁自养为主,避免病原体的侵入对整个养殖区域造成影响。应注意提高生猪免疫力水平,在日常养殖管理时需要进行养殖环节优化,定期进行猪舍的卫生清扫以及消毒处理。但也不可盲目进行消杀,需根据养殖规模以及建设条件,制定消毒方案,规定消毒的用药类型、用药频次以及消毒范围。若场内已有猪肺易染病情况,可通过长效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治疗[20-21]。可配以适量的卡纳霉素以及猪喘平进行对症治疗;为提高生猪免疫力,还可在饲料中添加100 g/t金霉素,连续用药3周,能够有效促进抗菌药物作用的发挥,提升猪肺疫的治疗效果[22]。4猪瘟4.1临床症状猪瘟是生猪养殖中危害极为严重的一种传染病类型,患病生猪体温异常升高,食欲明显降低,观察其眼、耳、口、鼻处均有分泌物流出。患病生猪耳根部、腹部以及腿内侧的皮肤可观察到出血点。猪瘟病死率高,也是影响当前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疾病类型[23-25]。4.2流行特点猪瘟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旦群体中感染猪瘟病毒感染,若未及时发现并无公害化处理,将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大面积发病,威胁整体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26]。4.3传播途径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较为复杂,传染率较高,直接接触病猪或接触污染物均可导致猪瘟大面积传播。无论何种品种、年龄、性别的生猪,均无法完全避免猪瘟的感染和发病。4.4防治措施生猪养殖时需严格按照养殖规定进行猪瘟疫苗接种,若必须进行外来生猪的调运,则应严格进行生猪身体状况的监督及管理。猪瘟可采用高免血清治疗,但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效果不佳;而其他化学药品则无治疗效果。因此,目前主要仍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若发现群体内存在生猪染病情况,需要及时进行隔离,并对其所接触过的猪圈、物品等进行集中处理及消杀,降低猪瘟的发病率并控制其发展,一旦出现猪瘟疫情,需及时上报防疫部门,做好流调以及综合防控管理,在最小范围内实现猪瘟的防控管理[27]。5链球菌病5.1临床症状多种致病性链球菌感染均可能导致生猪出现猪链球菌病。生猪患病后的症状主要以体温升高为主,并伴随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皮肤出血。病变表现主要为淋巴结肿大,胸腔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性渗出物[28-29]。5.2流行特点链球菌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在猪的呼吸道、扁桃体、消化道以及乳汁、阴道当中广泛存在,病菌主要通过呼吸系统以及消化系统进行传播,患病猪、带病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5~11月份是猪链球菌发病的集中时期,且干旱地区的发病率更高。吸血昆虫,如苍蝇和蚊虫可携带链球菌长达5 d以上,污染食物也可携带链球菌4 d以上[30]。5.3传播途径病猪和带菌猪是链球菌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均带有病原菌。病猪和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死猪、内脏及废弃物以及污染的饲料、饮水和运输工具等器物是本病传播的重要原因。5.4防治措施开展生猪链球菌病防治工作,首先要加强对疫苗接种的重视,定期做好生猪养殖区域的清洁以及消毒处理,加强生猪日常巡视管理,一旦发现患病情况需尽早进行治疗。针对生猪链球菌病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磺胺类药物、青霉素或金霉素。若患病生猪出现淋巴结肿胀,需要配合外科操作,选择相应的抗生素进行辅助治疗,以提升综合治疗效果[31-33]。一旦发现生猪养殖群体内出现链球菌患病猪,则需要立即将其与其他生猪进行隔离管理;确诊为急性猪链球菌的生猪,因较难进行治疗,需要立即严格按照病死猪的处理规范进行操作,进行无公害化处理。生猪确诊为慢性链球菌病,则需及时隔离,观察其病程进展情况,及时进行治疗干预。治疗时兽医及养殖者与生猪接触时需要做好自我防护,避免与患病生猪接触之后携带病菌,导致其他健康生猪染病。此外,治愈之后的生猪也需要进行严格检疫检测,确保检验完全合格后方可正常出栏及流通售卖。6结论生猪养殖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各项养殖技术的优化,疾病防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优化群体饲养环境以及调整养殖技术,能够有效避免各类疾病发生发展。饲养人员应严格按照防疫规定进行疫苗注射,日常养殖中发现生猪出现异常状况需要及时治疗,一旦发现传染类疾病的病例应积极上报至相关防疫部门,配合做好消杀工作,如有必要需进行无公害化处理,降低传染病发病率,保证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