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芦醇苷(trans-resveratrol-3-o-glucoside)属于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是白藜芦醇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其药理作用与白藜芦醇类似,可在体内相互转化,但白藜芦醇苷具有更强的抗氧化作用和稳定性[1]。白藜芦醇苷主要存在于花生[2]、虎杖[3]、毛葡萄及酿酒皮渣中[4],可在体内代谢为白藜芦醇,在肠道中糖苷酶的作用下分离出白藜芦醇[2]。白藜芦醇苷具有降血脂[5]、保护心肌、抗脑出血[6]、抗炎、抗氧化应激[7]的作用,也具有保护肝细胞、抗肝癌[8]、保护心脑血管、抗休克、抗肝纤维化、改善糖代谢与脂代谢等作用[9]。也有研究表明,白藜芦醇苷能够减轻多种因素造成的组织器官损伤,对心血管、神经和肝肺具有保护作用[10]。文章综述了白藜芦醇苷在动物医疗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白藜芦醇苷在动物医学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1白藜芦醇苷对心脏的影响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在药物溶栓或动脉搭桥等外科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使血液恢复流通的过程中造成心脏功能损伤加重。有研究建立了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采用白藜芦醇苷进行预处理;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处理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显著升高,心肌梗死比例、细胞凋亡率、丙二醛(MDA)水平、Cleaved Caspase-3水平显著降低,表明白藜芦醇苷可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发挥保护作用[11],研究结果为白藜芦醇苷治疗该病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心肌纤维化是由复杂细胞分子机制造成心肌结构功能与表型改变的一种多因异质性疾病,可造成心脏舒缩功能下降,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马懿等[12]进行了白藜芦醇苷通过上调sirt3和sdf-1延缓大鼠心肌纤维化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白藜芦醇苷可通过上调sirt3表达提高抗心肌纤维化能力,降低阿霉素诱导氧化应激水平、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可降低心肌纤维化。阿霉素属于蒽环类抗生素,作为广谱抗肿瘤药广泛应用于临床[13]。但因阿霉素对心脏的毒性作用较重,影响抗癌效果导致阿霉素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14]。赵娟等[15]选择研究了白藜芦醇苷对阿霉素损伤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阿霉素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结构被破坏,肌节排列杂乱无章,细胞核周围空隙扩张明显,细胞内线粒体嵴减少,甚至消失,也有空泡病变的情况出现;白藜芦醇苷治疗组大鼠心肌细胞结构基本正常,肌节排列较为有序,线粒体病变轻微,部分嵴融合。结果表明,白藜芦醇苷对阿霉素导致的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具有拮抗性,对损伤心肌保护效果显著。2白藜芦醇苷对肺脏的影响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种肺脏疾病,具体特征表现为弥漫性肺泡炎症和肺泡结构破坏。肺纤维化病死率高,病因复杂,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无有效的防治手段,是难以治愈的呼吸系统疾病[16]。张艳等[17]建立肺纤维化模型研究白藜芦醇苷对大鼠肺间质纤维化的防治作用,结果发现,第3、7、14、28 d,模型组肺组织匀浆中PLA2活性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前列腺素E2(PGE2)白三烯C4(LTC4)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肺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于第7 d开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于第28 d达最高。与模型组相比,10、20、40 mg/(kg·d)的白藜芦醇苷及地塞米松在各观察时间点均可降低肺组织匀浆中PLA2活性和HyP含量及BALF中的PGE2、LTC4和TGF-β1含量(P0.05)。病理组织形态学提示,各白藜芦醇苷组及地塞米松组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较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白藜芦醇苷具有抑制肺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但无法完全阻止其进展过程。该研究结果为白藜芦醇苷抑制肺间质纤维化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3白藜芦醇苷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睾丸扭转是常见的阴囊急性病症。在睾丸与精索解剖结构异常,或睾丸活动度过大情况下,精索会发生扭转、扭曲,导致睾丸血液供应障碍[18]。发生扭转的睾丸若不能及时复位并恢复血液供应,一旦超过6 h,将会对生精细胞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19]。也有研究认为,扭转复位后的睾丸仍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会对患者性激素水平、生育能力等造成威胁[20]。此外,睾丸扭转处理不及时易造成睾丸缺血性坏死。孙玉薇等[21]研究了白藜芦醇苷对大鼠睾丸扭转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建立睾丸扭转复位模型,以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生精细胞凋亡指数,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睾丸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羟胺法测定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精密称重睾丸后睾丸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变化。结果表明,白藜芦醇苷对因睾丸扭转导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研究对睾丸扭转复位后的治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4白藜芦醇苷对脑组织的影响脑梗死是脑动脉血栓栓塞导致的脑缺血性坏死疾病,临床上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22],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甚至坏死[23]。脑缺血能引发机体自身微弱的内源性神经发生,但不足以修复脑缺血后神经损伤[24]。季辉等[25]研究了白藜芦醇苷对脑梗死大鼠中shh和nrf2信号通路的调节及机制,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结果显示,脑缺血6 h后Glil、Ptchl和SOD1的表达开始升高,并于24 h达高峰,72 h后开始降低。50 mg/kg白藜芦醇苷能够改善大鼠缺血后神经功能评分、减少梗死体积,显著提高缺血后Glil、Ptchl、Nrf2和SOD1表达量,表明大剂量白藜芦醇苷对局灶性脑缺血具有神经保护的作用。白藜芦醇苷能够减少梗死面积、减轻脑水肿;针对因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血脑屏障破坏,白藜芦醇苷能够降低血脑屏障渗透性,保护内皮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血脑屏障的作用[26]。也有研究表明,白藜芦醇苷通过抑制神经元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引发的凋亡发挥保护作用[27-28]。5白藜芦醇苷在动物体内排泄动力学方面的表现在新药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必须以机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为依据[29]。苏美英等[10]进行了白藜芦醇苷及其代谢物在比格犬体内的排泄动力学研究,选择4只比格犬灌胃给药白藜芦醇苷20%聚乙二醇400溶液50 mg/kg,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鉴定白藜芦醇苷给药后12~24 h粪样中的代谢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后0~12、12~24、24~36、36~48、48~72、72~96 h白藜芦醇苷在粪样中主要代谢物(苷元白藜芦醇)以及苷元白藜芦醇累积排泄率及排泄速率。结果显示:在犬粪中可测到苷元白藜芦醇及苷元白藜芦醇的2个硫酸结合物,其中苷元白藜芦醇为主要代谢物,未测到白藜芦醇苷。苷元白藜芦醇在犬粪中排泄速率于给药后12~24 h时最大,达到9.65 mg/h;其累积排泄率为39.3%,相当于白藜芦醇苷给药剂量的67.2%。结果表明,犬灌胃给药白藜芦醇苷后,白藜芦醇苷主要以苷元白藜芦醇形式从粪中排出体外。6结论白藜芦醇苷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多种植物,其药用功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正在不断探究中。目前,白藜芦醇苷在人医临床方向研究较多,有望成为治疗人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候选药物,但在动物医学方向研究较少。结合人医研究情况,白藜芦醇苷同样具有研发成治疗动物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新药物的潜力,其作用机制及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