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气液蒸发相变换热是重要的换热过程。气液蒸发相变换热广泛地存在于制冷循环、有机朗肯循环和普通的蒸汽动力循环的换热设备中,研究气液蒸发相变换热的机理和规律对优化换热器结构、强化换热具有重要意义。气液蒸发相变换热过程的试验研究较复杂,研究者常使用数值方法研究换热过程。通过分析控制方程发现,描述气液相变蒸发过程的核心是选择源相,合适代表源相应具有准确的空间分布。Lee模型是经典的相变源相模型,由Lee在1979年提出。Yang[1]等研究有机工质在蛇形管中的沸腾过程时使用了Lee模型,蒸发系数选择100。崔晓逖[2]研究混合物相变过程时,在Lee模型基础上加入组分影响,将研究拓展至混合物相变领域。另外,还有许多较常见的相变模型。源相膜态沸腾模型被广泛地使用在膜态沸腾和气泡生成模型。针对膜态沸腾模型在计算stefan问题时具有的缺陷,Sun[3]等提出孙东亮模型。Hardt模型由Hardt[4]等提出,提出模型的本意是为了计算微尺度气液相变过程,模型以相界面和饱和温度的温差为推动力,巧妙地使源相在相界面附近被抹平,避免源相突然的阶跃影响计算的稳定性。1常见的气液蒸发相变模型1.1Lee模型S=rlαlρlTl-TsatTsat, Tl≥Tsat (1)S=rvαvρvTsat-TvTsat, TvTsat (2)式中:α——体积分数;r——控制蒸发过程剧烈程度的蒸发系数,不同文献对此数的取值不同,为0.1~100[4-5]。Lee模型可以用于Vof、Mixture和Eulerian多相流模型。Lee模型从表面上看是以温差驱动力描述蒸发过程,其实模型是采用气体动力学描述的蒸发过程的简化和变形,能够方便地在各类CFD软件中描述相应的蒸发或冷凝过程。1882年Hertz Knudsen提出基于气体动力学的适用于平面的气液相界面蒸发通量[1],具体表达式如下:F=βM2πRTsat(P*-Psat) (3)式中:F——蒸发通量,kg/(s·m2);β——调节系数。如果气液相界面接近饱和状态,由Clapeyron-Clausius方程可知,在P*和T*非常接近饱和温度时,有如下关系:(P*-Psat)=-LTvv-vlT*-Tsat (4)式中:v——比体积;L——潜热。将式(4)代入Hertz Knudsen的蒸发通量表达式:F=βM2πRTsatLρvρlρl-ρvT*-TsatTsat (5)β由调节系数和气相的物理性质共同决定,平衡状态时的取值为1。在Mixture和Eulerian模型中,流动区域被认定为分散的,假设所有的气泡均具有一样的直径,相界面区域密度被定义为:Ai=6αvαldb (6)将式(6)乘在Hertz Knudsen的蒸发通量变形表达式的两边:FAi=6dbβM2πRTsatLαvρlρl-ρvαlρlT*-TsatTsat (7)rl=6dbβM2πRTsatLαvρlρl-ρv (8)蒸发过程和冷凝过程的系数r可以不同。Lee模型建立在三点假定之上:平的界面;是分散体系,体系中气泡的直径相同且已知;调节系数β已知。通常情况下,气泡直径和调节系数不容易被获得,Lee模型在使用时具有很大的弹性,需要不断调整系数以达到与试验结果较为契合的状态。部分模型直接以Hertz Knudsen气体动力学方法作为相变过程的源相计算式,与Lee模型的原理高度一致,被归为一类。1.2膜态沸腾模型Sg=-Sl=αgλg+αlλl∇αl·∇Thfg (9)模型根据相界面能量守恒制定,仅考虑了相界面两侧的导热作用。(ql⃗-qv⃗)⋅n⃗=kl∂T∂nl-kv∂T∂nv=m˙hfg (10)式中:m˙——界面处的质量生成率,kg/(m2·s)。相界面单位法向量一般由体积分数梯度除以体积分数梯度的模表示,假设有效导热系数为k=αkv+(1-α)kl,界面处的质量生成率计算公式为:m˙=-k(∇T⋅∇α)∇αhfg=-[αkv+(1-α)kl]hfg∇T⋅n⃗ (11)1.3孙东亮模型Ssat=-Sunsat=2λunsat∇αunsat·∇Thfg (12)孙东亮模型与膜态沸腾模型高度类似,为了弥补膜态沸腾模型的不完善而被提出。Stefan例子中的解析解为δt=2ελgtρgCp,g1/2,其中不包含液相的导热系数,而膜态沸腾模型中的导热系数是液相和气相的组合,利用膜态沸腾模型计算stefan问题不够合理。需要对膜态沸腾模型进行改进,提出孙东亮模型的源相形式,将液体分为饱和液体和不饱和液体,以不饱和液体的导热系数的二倍计算相变源相。1.4Hardt模型∇2φ=1ΔtDφ-φ0 (13)S=NV1-Cφ-NLCφ (14)Hardt模型不依赖于求解输运方程的某种特定数值算法,适用于Vof或level-set界面追踪模型,求解源相需要用到的量均通过一个标量场表达,不要求网格的形状和离散格式,也不要求相界面处的温度必须为饱和温度,在研究微尺度问题时非常重要,能够从相界面温度与饱和温度无量纲温度偏差看出。相界面处:jeh=αeTi-Tsat (15)jh=jeh=λTo-Tid (16)式中:jeh——蒸发过程热流密度,jeh=je·he;Ti——相界面温度;Tsat——饱和温度;αe——蒸发传热系数;λ——导热系数;d——尺度。αe=2Xe2-Xehe22πRρvTsat3/2 (17)式中:Xe——蒸发系数,水的取值范围为(0.001,1.000];R——水的气体常数;he——蒸发焓。相界面处的两式联立可以得到:Ti-TsatTo-Tsat=11+αedλ (18)为了方便说明,蒸发传热系数αe取值与导热系数λ的取值相同,相界面温度与饱和温度无量纲温度偏差如图1所示。尺寸d减小时,误差急剧增大。研究的模型尺寸越小,相界面温度与饱和温度的偏差越不能够被忽略。Hardt模型是为了研究微尺度问题而被提出的,但模型的应用并不局限于微尺度问题,具有很强的通用性。10.3969/j.issn.1004-7948.2022.10.008.F001图1相界面温度与饱和温度无量纲温度偏差以字母C表示液相体积分数,令C'=∇C。体积分数梯度的模体积分为相界面长度,即∫Ω∇CdΩ=∫SdS。设定一个用户自定义标量(UDS),控制方程和参数为:∇2φ=1ΔtDφ-φ0 (19)φ0=NjeCC' (20)N∫ΩCC'dΩ=∫ΩC'dΩ (21)式中:Δt——时间步长;D——扩散系数。用户自定义标量的边界条件是n⃗·∇φ∂Ω=0,向量n为相界面法向量。蒸发过程完整的质量源相模型为:S=NV1-Cφ-NLCφ (22)NV∫Ω1-CφdΩ=∫ΩφdΩ (23)NL∫ΩCφdΩ=∫ΩφdΩ (24)蒸发过程完整的能量源相模型为:h˙=h˙c+h˙e(i)+h˙' (25)h˙c=NV1-Ccpv-NLCcplTφ (26)h˙e(1)=-heφ0 (27)h˙e(2)=-heNL0Cφ0 (28)h˙e(3)=-heNV0(1-C)φ0 (29)NV0∫Ω(1-C)φ0dΩ=∫Ωφ0dΩ (30)NL0∫ΩCφ0dΩ=∫Ωφ0dΩ (31)式中:h˙c——蒸发过程中的源相;h˙e(i)——冷凝过程中的源相;h˙'——除蒸发冷凝外的其他所有源相,如化学反应等。2气液蒸发相变模型的验证2.1一维stefan问题的验证经典的stefan问题具有解析解且模型简单,使用经典问题作为验证模型。相界面随时间变动的解析解xit=2βkvt,系数β是超越方程的解βexpβ2erfβ=cpvT0-Tsatπhe。一维stefan问题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采用近一维方式,长1 mm,宽0.01 mm,横向有100个网格,纵向仅有1个网格。气侧壁面为加热面,为恒壁温边界条件,温度为383.15 K;壁面为绝热边界条件;液侧壁面为压力出口边界条件,温度为373.15 K,回流设置为液相,防止出口气体进入计算域。初始化气体占一个网格,液体占其余网格。10.3969/j.issn.1004-7948.2022.10.008.F002图2一维stefan问题模型气液物性如表1所示。流体的蒸发潜热为1×e6 J/kg,表面张力系数为0.01 N/m。10.3969/j.issn.1004-7948.2022.10.008.T001表1气液物性项目密度/(kg/m³)动力黏度/(Pa·s)定压比热/[J/(kg·K)]导热系数/[W/(m·K)]液相1 0001.00×10-21 0000.1气相11.00×10-51 0000.1一维stefan问题验证结果如图3所示。Hardt模型最准确,基本与解析解重合,但是也最复杂;孙东亮模型的求解结果准确度次之,模型在开始时具较高的准确性,随着时间增加,计算结果越来越偏离解析解;膜态沸腾模型和模型1(Lee模型)的偏差较大,但膜态沸腾模型的趋势是正确的,Lee模型趋势有误,Lee模型比较经典,但误差较大。Lee模型和Hardt模型均具有可调节的蒸发系数,可调节范围较广,使模型具有更广泛的使用空间。如果使用具有较大范围可调系数的模型进行蒸发过程的预测,在未与试验结果对比前,很难保证其计算的准确性。经过反复调节,取最接近解析解的系数,Lee模型在此问题中的蒸发系数为1.7,Hardt模型在此问题中的蒸发系数为0.003 5。Hardt模型对气液蒸发相变过程的描述较准确。10.3969/j.issn.1004-7948.2022.10.008.F003图3一维stefan问题验证结果2.2二维膜态沸腾问题的验证液相密度为200 kg/m2,定压比热为400 J/(kg·K),导热系数为40 W/(m·K),动力黏度为0.1 kg/(m·s);液相密度为5 kg/m2,定压比热为200 J/(kg·K),导热系数为1 W/(m·K),动力黏度为0.005 kg/(m·s)。表面张力为0.1 N/m,蒸发潜热为1×e5 J/kg,重力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9.8 m/s2。二维膜态沸腾问题模型如图4所示。10.3969/j.issn.1004-7948.2022.10.008.F004图4二维膜态沸腾问题模型计算Taylor-Raleigh不稳定性波长。流动结构具有对称性,仅取一半区域为计算域,长度取λ0/2,高度取3λ0/2。网格数目为64(横)×192(竖)个。饱和温度为500 K,底面加热壁面为恒温边界条件,过热度为10 K。左右两侧为对称边界条件,上边界为压力出口,出口温度为饱和温度,气体回流为0。初始速度为0,温度为饱和温度,气体侧温度线性分布。λ0=2π3σρl-ρgg0.5 (32)经计算的λ0为0.078 7 m。初始相界面位置为y=0.002 92+0.000 6cos2πx/λ0。时间步长为0.001 s,迭代次数为5 000次。利用Lee模型解决二维膜态沸腾问题时无法获得准确的解。因为,Lee模型计算公式中具有温差和体积分数的乘积,任意一项为0时,源相为0,蒸发过程停止。其他3种源相模型均含有体积分数梯度或体积分数梯度和温度梯度的点乘,体积分数为0或温差为0时,不会导致蒸发源相为0,避免了不适当的蒸发过程骤停现象。其他3种模型比Lee模型更适合描述蒸发过程。3种模型的二维膜态沸腾验证结果如图5所示。孙东亮模型每张图的间隔时间为0.2 s,膜态沸腾模型和Hardt模型每张图的间隔时间为0.1 s。孙东亮模型与膜态沸腾模型和Hardt模型的结果偏差较大,气泡生成速度慢,未脱离气膜时气泡形状呈细长状,脱离气膜的气泡未能立刻形成蘑菇云形状,先形成近圆形的气泡后逐渐转化为蘑菇云形,且气泡体积较小。Hardt模型的气泡形成时间最短且气泡体积最大,膜态沸腾模型的气泡体积处于Hardt模型与孙东亮模型之间。Hardt模型跟随大气泡具有两个较明显的小气泡,膜态沸腾模型和孙东亮模型的小气泡均更小。10.3969/j.issn.1004-7948.2022.10.008.F005图5二维膜态沸腾验证结果3结语(1)从stefan问题的验证结果分析,Lee模型的准确性最差;膜态沸腾模型和孙东亮模型趋势正确,但计算时间越长,偏差越大;Hardt模型准确性最好,合理调节Hardt模型的系数,可以使结果与解析解的误差不超过0.5%。(2)Lee模型无法准确描述二维膜态沸腾过程;孙东亮模型气泡形成过程缓慢且气泡形状偏离较大,准确性较差;膜态沸腾模型和Hardt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描述膜态沸腾过程,膜态沸腾模型形成气泡的时间略小于Hardt模型。(3)Lee模型和Hardt模型的蒸发系数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此处Lee模型系数取1.7,Hardt模型系数取0.003 5。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