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消费者对优质、高档的牛肉及加工产品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优质牛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营养全面、口味鲜美等优点,深受消费者喜爱[2]。但国内优质牛肉的数量一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如何提高优质牛肉的产量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3]。动物具有理想的繁殖性能可节约饲养成本,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增加养殖经济效益[4-5]。因此,为了提高肉牛的繁殖性能,需要了解和掌握影响肉牛繁殖性能的因素,并采取相应技术手段确保其繁殖性能的稳定性[6]。此外,畜禽的繁殖性能很大程度上由遗传、营养以及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7]。因此,本文分析了影响肉牛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积极探讨并提出改善繁殖性能的有效措施,为更好地实现肉牛高效生产提供参考。1影响肉牛繁殖性能的因素牛群的繁殖效率是决定肉牛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主要受遗传、营养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1.1遗传因素1.1.1品种品种对畜禽的繁殖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8]。与肉牛相比,奶牛的妊娠期较短,处于夏秋季节分娩的奶牛妊娠期比冬春季多2~3 d。不同品种牛间妊娠期差异较大,其中水牛平均妊娠期高达310 d,荷斯坦奶牛妊娠期约为278 d[9]。研究表明,与荷斯坦-弗里斯兰牛相比,西门塔尔牛具有更高的生育能力,而布朗瑞士牛的生育能力处于两者之间[10]。原因可能是品种的不同所致。据了解,杂交荷斯坦×西门塔尔牛的产犊间隔为381 d,受胎率37.3%;而荷斯坦牛的产犊间隔为445 d,受胎率33.6%。表明不同品种牛的繁殖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正常情况下,不同品种母牛的繁殖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国内肉牛品种的繁殖率相对较高,而引进的一些大型品种肉牛的繁殖率较低。不同类型的牦牛卵巢中的原始卵泡数存在明显的差异,以青麻最多,牙日玛次之,干巴最少[11]。表明同一品种牛的繁殖力也存在明显的差异。1.1.2胎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肉牛逐渐发育完全,达到性成熟、体成熟,通常在3~5胎达到繁殖高峰期,之后繁殖性能开始降低。因此,保持合理的胎次结构有助于在生产中获得最佳的养殖效益。研究表明,不同胎次对母牛的产犊间隔具有明显的影响,其中以第5胎产犊间隔最大(397.17 d),第4胎产犊间隔最小(385.95 d),第2、4、6胎产犊间隔虽差异不显著,但存在一定的差异[12]。随着胎次的增加,西门塔尔母牛空怀期和产犊间隔逐渐降低,妊娠期逐渐增长,在第4胎时增长至最高[13]。研究表明,处于集约化饲养的日本黑牛的繁殖性能受产犊季节、人工授精及群体规模的影响,同时也与胎次数量有关[14]。其他试验进一步发现,母牛妊娠率仅受胎次的影响,其中母牛初胎的妊娠率为25.3%,多胎的妊娠率为48.9%[15]。以上研究表明,不同胎次的牛群繁殖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异。1.2营养因素1.2.1能量水平能量是反刍动物饲料中最主要的营养指标之一[16]。当母牛处于能量负平衡且摄入过多的蛋白质时,会降低其繁殖性能[17]。高能日粮可显著提高围产期肉牛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能量摄入量,降低围产期肉牛产后30 d的失重,提高犊牛初生重、母牛血清雌激素、促黄体素及卵泡雌激素含量,改善乳品质,缩短产后第一次发情间隔[18]。但是能量过高同样会降低肉牛繁殖能力,体况通常维持在3分左右。母牛产后35 d内排卵失败与能量负平衡有关,降低能量负平衡可缩短排卵间隔,从而影响母牛的繁殖性能[19]。饲料能量水平能够衡量饲料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繁殖性能、屠宰性能、畜禽产品和养殖效益均产生明显的影响[20]。另外,在日粮中适当提高能量水平,能够使畜禽的性成熟提前,从而提高繁殖性能;反之,能量不足则会导致畜禽繁殖性能下降。在母牛产后限量饲喂,母牛受胎率仅为50%~76%;能量供给充足,母牛受胎率则上升至87%,表明适宜的能量水平有助于提高母畜的繁殖性能。1.2.2蛋白水平饲养能繁母牛期间,投喂的饲料不足、品种单一、营养不佳等,均可对肉牛的繁殖率产生不利的影响。与中营养水平饲粮相比,饲喂高营养水平饲粮的安格斯母牛受配率、妊娠率分别提高了25.00%、1.79%[21]。放牧+补饲组(1.0 kg/头·d)哺乳母牦牛的发情率、受胎率分别比对照组(天然放牧饲养)提高了48.89%和46.66%[22]。因此,日粮营养水平与反刍动物繁殖性能紧密相关。一旦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摄入不足或不均衡均会降低胚胎成活率。低蛋白日粮会加剧母牛产后能量负平衡,造成卵巢周期性活动发生紊乱,排卵异常,受胎率下降,空怀期延长。而过高的蛋白水平日粮容易导致牛群发生代谢性疾病,还会引起其繁殖机能紊乱。因此,饲粮中适宜的蛋白质有利于反刍动物产后繁殖机能的恢复。但提供过多的蛋白质也会给畜禽带来不利的影响,如增加饲养成本、引起蛋白质代谢中毒等[23]。高蛋白可导致牛血浆尿素浓度升高,从而影响子宫环境和生育能力。饲料中粗蛋白超过19%,会增加空怀天数,延长排卵时间,降低受胎率[24],表明饲粮中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体内会排出多余的氮,需要消耗过多的能量,易发生能量负平衡,引起排卵障碍和情期受胎率降低。1.2.3维生素和矿物质机体缺乏维生素A,母牛会出现发情异常,难以受孕,易造成流产、难产和死胎;公牛则出现睾丸与附睾退化,精液品质下降,严重时睾丸发生硬化。维生素D能够促进机体的细胞分化、生殖等,对提高畜禽繁殖性能具有积极作用。与未添加维生素D相比,日粮中添加维生素D的牛第一次发情提前16 d,且妊娠提前37 d[25]。在母牛妊娠中后期,日粮中添加维生素D可防止母牛因营养不良而导致的流产或早产。作为维持机体正常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维生素E能够调节新陈代谢,维持正常繁殖性能,增强免疫功能[26]。日粮中添加硒和维生素E能够降低精子畸形率,明显增加精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27]。动物矿物质摄入不足会延迟母牛性成熟时间,严重时可使母牛整个性周期停止。硒是调节畜禽繁殖所必需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抵抗外界刺激、维持精子结构、功能以及调节生殖细胞等功能[28]。因此,在日粮中添加矿物质对牛群的繁殖机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1.3环境因素1.3.1温度环境温度的高低与养殖效益息息相关,温度过高情况下会给养殖业带来经济损失[29]。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得克萨斯州等气候恶劣的地区,由于环境热应激,每年每头牛约损失337~383美元[30]。此外,热应激会引起公牛性欲减退、精液品质下降,并引起母牛发情异常[31]。在夏季高温环境下,母畜的受孕率下降20%~30%[32]。而温度过低时,同样会造成动物发情推迟,甚至不发情、难以受胎等。最新报道也指出,在5~20 ℃条件下,牛生长最快,而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均会影响牛的生长速度与繁殖性能[33]。因此,适宜的环境条件有助于提高反刍动物的繁殖性能,增加养殖效益,而过高或过低温度均会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降低繁殖效率。1.3.2光照光照通过视网膜将神经冲动传递给下丘脑室交叉上核,经过室旁核,最后传递到松果体分泌褪黑素,进而影响机体的繁殖性能[34]。光照可以使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增加采食量,从而提高机体的繁殖性能[35]。在性成熟期间,光照可以调节肉牛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促进睾丸分泌雄性激素,从而影响肉牛发情的时间。与自然光照相比,40 W光照白山羊的发情率、受胎率和产羔数分别提高了16.67%、4.04%、5.35%[36]。上述研究表明,调控光照强度可有效提高反刍动物的繁殖性能。牛属于季节性繁殖动物,在自然光照条件下,其繁殖性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生产实践中,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和强度调控肉牛的繁殖性能。1.3.3有害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氨气以及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含量升高会造成空气污染,对畜禽健康与繁殖率造成严重影响[37]。畜禽养殖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源于畜禽的呼吸。全球甲烷大部分来自反刍动物胃肠道发酵,其中牛产生的甲烷含量约占17%[38]。反刍动物对氮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其中50%~80%氮以尿素氮和其他有机氮化合物的形式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39]。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牛舍内含氮有机物逐渐分解产生的大量氨气,能够引起牛黏膜充血、喉头水肿、支气管炎、肺炎以及肺水肿等。研究表明,氨气还能消耗空气中臭氧,引起全球变暖[40]。硫化氢含量过高会刺激呼吸道黏膜,降低牛群的免疫能力,使牛群发生各种呼吸道疾病,导致牛群生长和发情迟缓。1.4其他因素1.4.1疾病在肉牛养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疾病,呈现多元化的致病原因。如革兰氏阳性菌导致的乳房炎使牛受孕率降低约47%,而革兰氏阴性菌导致的乳房炎则高达80%[41]。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通常会感染牛的生殖道,导致不孕、流产和产后子宫疾病。目前牛群的子宫疾病发病率非常高,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炎,偶尔出现子宫积脓,超过40%的动物在分娩后10 d内发病,20%的牛群产后3周子宫疾病持续存在,另有15%的牛群患有亚临床子宫内膜炎[42]。据报道,减少接触钩端螺旋体、犬新孢子虫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等病原体,新西兰肉牛胎儿死亡率至少可以减少14%[43]。上述研究表明,疾病会降低畜群的繁殖和生产力,提高死亡率,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1.4.2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是动物辅助生殖中最常见的技术手段[44]。随着繁殖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人工授精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雄性动物的使用率与雌性动物的受精率,如在自然交配下,母牛的双胎率一般为1%~4%,使用同期发情、超数排卵+人工授精的技术母牛的平均双胎率可达35.4%[45]。但如果未确定好授精时间,未适时配种,也没有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全面的消毒,可能会传播一些生殖疾病。以牛、羊为例,自然交配情况下容易引起结核病、弧菌病和布鲁氏菌病等,会严重降低反刍动物的生育能力。口蹄疫病毒对环境的抵抗能力极强,极易通过精液传播。此外,患有生殖系统疾病也难以发挥肉牛的繁殖能力。2提高肉牛繁殖性能的措施繁殖性能直接影响着肉牛产业的经济效益。提高肉牛的繁殖性能,对促进养牛业、完善畜牧体系以及扩大养殖规模均具有重要的意义。2.1加强优良种质资源选择杂交可以改善种群间繁殖性状,从而获得杂种优势和增加品种互补性[46]。目前,我国肉牛总的品种资源变化不大,其中以杂交为约占79%,而地方品种(例如黄牛、牦牛、水牛)约占21%[47]。选育的后代在生长速度、繁殖性能以及肉质性状等方面均远远超越了亲本。在选种时注重选择体质良好且繁殖能力强的公牛,并将体况不佳、繁殖力较弱的母牛进行淘汰处理,确保肉牛的繁殖力得到稳步提升。为了提高肉牛繁殖能力与群体质量,充分发挥其生产性能,还应选择正值壮年时期的种牛进行合理配种[48]。如利木赞牛、海福特牛、安格斯牛等在16~18月龄开始配种,而夏洛来牛等在18~22月龄开始配种[49]。由于不同胎次的牛群在繁殖性能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充分发挥肉牛的繁殖潜力,可注重牛群的胎次结构,科学合理地进行繁殖。2.2保证日粮营养均衡碳水化合物是反刍动物能量的主要来源,摄取不足会延长排卵时间,能量摄入过多会使动物发生肥胖[50]。在饲粮中提供适宜的能量水平,可缩短发情时间,有助于发挥肉牛的繁殖潜力。饲粮中粗蛋白质的适宜比例为14%~19%,同时需保证粗蛋白质约占总消化养分的68%[51]。蛋白质是反刍动物养殖中重要的营养元素,蛋白质缺乏会延迟母牛的初情期,发情期发生紊乱,降低排卵量,严重时怀孕母畜易发生流产、死胎等。因此,要根据动物生理周期特点,针对性地调控饲料中蛋白含量,使机体生长发育处于健康状态,但也要注意补给不要过量,在营养搭配上要确保养分均衡,建议每天饲喂的次数可以增加到3次。维生素与矿物质含量不足同样会对肉牛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肉牛饲养过程中除了满足基础日粮营养外,还需要适当添加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可结合母牛的膘情进行饲喂,在饲粮中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使动物维持优良的繁殖状态。2.3完善饲养管理工作科学的饲养管理是提高机体繁殖性能的关键举措。一般圈舍夏季温度保持在18~20 ℃,使肉牛保持舒适的生长环境[52]。当温度超过30 ℃以上,会引起热应激反应,造成动物排卵数明显下降,卵子质量也相对较差,增加流产率和死胎率,因此在夏季温度过高时应注意防暑降温,保持圈舍内凉爽、舒适,可采用遮光、通风和湿帘等方法进行降温。由于牛的最适环境温度为10~16 ℃,所以在冬季时期也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使舍内温度保持在5 ℃左右。必要时可在圈舍内添加保暖设施,避免温度过低时引起冷应激刺激[53],适宜的光照能够提高肉牛的生产效率,从而增加经济效益。在生产中,可以采取人工光照技术控制光照时间与光照强度;并安排运动场所对牛进行适宜的训练,从而加强肉牛体质,提高肉牛的繁殖性能。此外,还需要做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经常通风、换气,及时清除圈内的粪便和各种污染物,避免堆积发酵,滋生病原菌。2.4其他措施疾病是养牛业最大的威胁因素,加强肉牛疾病的预防工作能够提高肉牛的繁殖性能[54]。根据牛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与消毒程序,并及时发现相关疾病,积极进行治疗。此外,在人工授精中应使用的冻精活力要高于0.35,确保精液具有优良的遗传品质。通常母牛最佳的配种时间是在发情后的9~12 h,同时还可以在12 h后进行复配[55]。一般采取直肠固定子宫颈方法进行输精,在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将指甲剪短,将双手和手臂进行消毒;之外,还要使用消毒液将母牛外阴消毒和擦干,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母牛的受胎成功率。3结论在肉牛饲养过程中,繁殖性能是决定养殖场效益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肉牛的繁殖性能,可以考虑从加强优良种质资源选择、合理搭配营养、完善饲养管理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提高肉牛的繁殖潜力,达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