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肢蹄病主要由饲养环境、细菌、各种蹄部创伤等疾病引起,是导致奶牛淘汰的主要疾病之一[1-2]。肢蹄病症状具体表现为蹄部出现炎症反应,跗关节肿胀;蹄部变形,甚至导致蹄壳脱落;蹄部腐烂流脓,部分病例蹄部出现增生;去除蹄底角质可见伤口;严重甚至引起全身反应,体温升高,继发其他并发症。肢蹄病还可导致奶牛跛行,不愿走动、起卧困难;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废绝;形体消瘦,产奶量下降,进而导致奶牛淘汰[3]。多数患病奶牛即使痊愈,其生产性能也无法完全恢复,导致奶牛提前淘汰,对牧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4]。因此,奶牛肢蹄病应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5]。本文调查了某规模化牛场内奶牛肢蹄病的发病情况,对患病奶牛对症治疗,总结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以期为规模化牛场奶牛肢蹄病的防控提供参考。1发病情况2020年1—11月,对江苏省盐城市某牧场的奶牛肢蹄病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该牧场奶牛总数近10 000头,平均发病率为43.2%,见表1。XX.XXXX/j.issn.1672-9692.2022.11.013.T001表1某规模化牛场1—11月肢蹄病发病情况Tab.1Incidence of limb and hoof disease in a large-scale cattle farm from January to November项目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合计合计5253884293953062521794482523268204 320修蹄复诊1401419172333265778611484935成乳牛蹄病177419454488692155137842381 206泌乳牛跛行20820624426922513422216291284982 179头由表1可知,奶牛肢蹄病发生与季节具有很大关系,该牛场中以1、11月发病率最高,8、9月次之,5、6月最低。经调查主原因是该规模化牛场1、11月两段时间牧场刮粪系统发生故障,粪道堵塞、化粪池淤积,牛舍内粪便清理不及时,病原菌大量滋生,奶牛长时间站立于淤积粪便中,进而导致肢蹄病发病率显著升高。而8、9月的高温天气导致奶牛应激情况较严重,整体免疫力下降,且夏季多雨,牛舍长期潮湿,处于此种环境奶牛极易患肢蹄病。泌乳牛蹄病的发病率整体高于干奶期、围产期牛蹄病的发病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泌乳初期的奶牛产后体质变弱,若患有产后疾病极易引发肢蹄病。而处于泌乳高峰期的奶牛营养物质需求高,若日粮无法满足奶牛日常需求,导致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缺乏,且泌乳高峰期奶牛普遍体质、免疫力下降,易引发肢蹄病。基于此,文章以11月淘汰牛的情况为例进行分析,见表2。XX.XXXX/j.issn.1672-9692.2022.11.013.T002表2某规模化牛场11月淘汰牛情况Tab.2Elimination of cattle in November in a large-scale cattle farm淘汰日期编号泌乳天数胎次淘汰原因2020年11月2日32811791后蹄病,消瘦,少奶2020年11月2日3299381后蹄病,起卧困难,消瘦2020年11月2日33841891疑似心包炎,下颌严重水肿,心律不齐2020年11月2日3511511左后蹄病严重,消瘦,无奶2020年11月2日3998281两后肢严重蹄病2020年11月4日23212231疑似心包炎2020年11月13日3712991疑似心包炎,突然急宰2020年11月14日32151601左后蹄病严重,瘦弱无奶2020年11月14日4035121左后蹄病严重,瘦弱无奶2020年11月14日4453322左后蹄病严重,瘦弱无奶2020年11月14日4626231两后肢蹄变形,弓背无奶2020年11月24日3210561严重肺炎2020年11月27日4521121右前膝盖受伤感染,膝关节严重肿胀,起卧困难由表2可知,该规模化牛场11月共淘汰牛13头,其中9头因肢蹄病淘汰,给牧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多万元。此外,奶牛一旦患肢蹄病可导致奶产量下降,即使康复也不会恢复到原本水平。一般产奶高峰期每头牛平均产奶量为50 kg/d,若治疗期间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可导致牛乳中残留抗生素,痊愈后也需要1周的休药弃奶期,弃奶不能够用于销售,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患病牛对饲料利用率也会降低,增加了饲料成本。2诊断及治疗2.1病例1的诊断及治疗2.1.1检查结果兽医日常巡棚时发现采食期间一头成乳牛病卧不起,上前检查,驱赶发现起卧姿势异常,不愿走动。视诊发现两后蹄病变,左后蹄肿大、蹄壳脱落溃烂,右后蹄蹄壳溃烂,见图1。根据上述症状确诊为蹄病。XX.XXXX/j.issn.1672-9692.2022.11.013.F001图1蹄壳溃烂脱落Fig.1Fester and fall off of hoof shell2.1.2治疗患病牛赶至诊疗棚,隔离治疗。清洁蹄部,表面涂抹碘伏,肌注普鲁卡因10 mL(氨基比林0.5 g+安替比林0.2 g+巴比妥0.09 g)和安痛定10 mL(氨基比林0.5 g+安替比林0.2 g+巴比妥0.09 g)。但患病牛病程较长,奶产量下降,最终未能恢复,建议淘汰。分析其病因为牛蹄长时间处于泥泞环境中。2.2病例2的诊断及治疗2.2.1检查结果畜牧部门调干奶牛过程中发现一牛步态异常。兽医检查发现该牛左前肢指关节肿胀,临床表现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见图2。XX.XXXX/j.issn.1672-9692.2022.11.013.F002图2趾关节肿胀Fig.2Swelling of toe joint综合临床症状怀疑为真菌感染引起的炎症。2.2.2治疗措施外用抗菌消炎药膏配合注射抗生素,在肿胀部周围分点注射长效普鲁卡因青霉素10 mL控制炎症蔓延。患病牛经治疗痊愈。2.3病例3的诊断及治疗2.3.1检查结果清洁工作人员发现一牛跛行遂报告兽医。经检查发现,牛右前肢腕关节磨损并有炎症肿胀,见图3。XX.XXXX/j.issn.1672-9692.2022.11.013.F003图3腕关节磨损Fig.3Wrist wear结合临床观察怀疑为部分牛床垫料不足,牛起卧时导致的磨损外伤。2.3.2治疗措施采用抗菌消炎药膏配合注射抗生素,在肿胀部周围分点注射长效普鲁卡因青霉素10 mL控制炎症蔓延。检查该牛棚、牛床,整理牛床。治疗第3 d,患病牛情况明显好转,1周左右基本痊愈。分析其病因为该牛棚牛床垫料厚度不够。2.4病例4的诊断及治疗2.4.1检查结果挤奶厅工作人员报告一泌乳牛跛行严重。兽医检查发现,该牛左后肢趾关节肿胀,蹄底溃烂,见图4。临床诊断为蹄底创伤继发细菌感染。XX.XXXX/j.issn.1672-9692.2022.11.013.F004图4蹄底创伤Fig.4Hoof floor trauma2.4.2治疗措施清洗患部并修整蹄形后,溃疡面充分暴露;使用长效普鲁卡因加适量蓖麻油,混合后用棉花蘸敷于患处,并作简单包扎,患牛赶到诊疗棚。治疗第2 d,患病牛趾关节开始消肿,1周左右跛行好转。3讨论通过上述肢蹄病例的诊断及治疗分析,发现肢蹄病发生与饲养管理、生活环境具有很大关系,可有目的性的针对饲养管理及饲料营养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肢蹄病发生。奶牛患肢蹄病通常并非由单方面因素引起,而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6]。因此,预防奶牛肢蹄病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3.1饲养管理方面保持牛舍地面和运动场的清洁、干燥,及时清理牛舍及运动场内的粪尿,注意刮粪效果和频率。保持运动场和牛舍地面平坦,及时平整坑洼地区。同时也要注意地面防滑,清除地面异物;应在奶牛经常走动的地面铺设橡胶垫,如赶牛通道和挤奶厅等,以减少蹄部磨损(见图5)。对牛舍、运动场、挤奶厅、赶牛通道地面进行定期消毒,减少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7]。XX.XXXX/j.issn.1672-9692.2022.11.013.F005图5赶牛通道地面橡胶垫Fig.5Rubber mat for cattle drive passage floor此外,舒适的牛床环境可增加奶牛休息时间,减少在潮湿环境中的站立时间,能够尽量避免肢蹄病发生(见图6)。牛床应大小合适,垫料干燥且厚度足够,还应及时清除牛床上的粪便,及时翻动和更换牛床垫料,并做好牛床消毒工作[8]。XX.XXXX/j.issn.1672-9692.2022.11.013.F006图6舒适的牛床环境Fig.6Comfortable environment of cattle bed此外,高温季节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减少奶牛应激。夏季不要过度使用喷淋,使用后应注意牛舍地面积水并及时清除。注意及时调整牛群密度以保证舒适度,增加奶牛卧床率,也利于粪便清除[9]。3.2蹄部保健3.2.1蹄浴蹄浴可起到杀菌、硬化蹄底的作用,频率以每周2次以上为宜。蹄浴的最佳场地应设于牛舍、挤奶厅以及赶牛通道出入口处(见图7)。蹄浴液应选择有效、安全的处理液,如硫酸铜、硫酸锌与甲醛等。一般可在蹄浴池内加40 g/L硫酸铜溶液或100 g/L硫酸锌溶液[6]。XX.XXXX/j.issn.1672-9692.2022.11.013.F007图7蹄浴池Fig.7Hoof bath3.2.2修蹄修蹄后,牛粪不会过多附着于牛蹄部,可降低腐蹄病发生概率。及时修整变形蹄可有效降低蹄病发病率,还能够及时发现并治疗蹄病,防止病情恶化。修蹄前后变化见图8、图9。普修整形(每年至少2次)一般选择产后80 d及干奶前[10]。XX.XXXX/j.issn.1672-9692.2022.11.013.F008图8修蹄前Fig.8Before shoeingXX.XXXX/j.issn.1672-9692.2022.11.013.F009图9修蹄后Fig.9After shoeing3.3营养管理日粮营养水平可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11]。因此,为防控奶牛肢蹄病,应关注围产期和泌乳期牛饲料配方使用情况,是否含足够的维生素、微量元素以满足营养需求[12]。应满足奶牛干物质需求量,补充干草等粗饲料;特别注意饲料中钙磷比、能蛋比以及磷、钙、钾、镁、钠等常量元素的需要量,保证维生素A、D、E的添加量,还应注意添加微量元素如锌、钴、铁、碘等[13]。应根据奶牛所处不同的各泌乳阶段,配制符合此阶段奶牛营养需要的日粮,还要避免为提高奶产量而饲喂过多精料或突然更换饲料造成的应激[14]。加强围产期饲养管理,增强奶牛体质,注意产后护理预防产后疾病。此外,奶牛每天定量运动可简单有效地防止奶牛肢蹄病发生[15]。在饲养过程中引起奶牛肢蹄病的根本原因是饲养管理,日常应重视肢蹄病预防工作,关注肢蹄病发生的各个环节,防止发病率上升[16]。如夏季防暑降温,若喷淋使用过度,可导致地面长期积水泥泞;未能及时、彻底地清理牛床中的粪便,则可导致牛床舒适度下降;此外还有奶牛进入围产期时间不合适等重要又易被忽视的基本环节[17]。奶牛饲养过程中,肢蹄病的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应坚持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则。奶牛肢蹄病防治不断地往返于“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间,正确预判并采取预防措施可减少后续问题出现,减少规模化牛场中肢蹄病发生。如一些大型的规模化奶牛场配备牛跛行识别系统,可及早发现牛群中行走出现异常的奶牛,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4结论奶牛肢蹄病不但会影响奶牛健康,还可影响泌乳量及乳品质,降低奶牛生产性能,增加饲养成本。奶牛肢蹄病种类繁多,发病原因多且复杂,必须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首先,应保障奶牛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如牛床垫料、圈舍卫生、赶牛通道地面环境等。其次,应制定科学的蹄部护理制度,如定期蹄部检查、修蹄及蹄浴等。,再次,应注意营养管理,如设置合理的粗饲料比例及营养水平,添加微量元素及定时检查采食情况等。最后,在治疗方面要加强监护,如采用跛行监察系统和加强巡视等,坚持“早发现早治疗,预防为主”的防控原则,若治疗效果不佳,则需及时淘汰以降低饲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