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城核心区慢行交通特征1.1慢行交通概述慢行交通是指与高速交通和快速交通相比,速度低于15 km/h的一种出行方式,主要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其中步行对象是行人,非机动车对象指自行车、共享单车、三轮车和电动车等工具[1-2]。1.2慢行交通存在的典型问题1.2.1慢行路权缺乏保障新城一般由墟镇发展而来,由于前期缺乏规划指引,土地开发强度低,建筑布局无序,道路功能级配不合理,网络结构比例失调,支路不成网络,道路断面多以“一块板”和“两块板”为主,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或行人共板设置,缺少物理分隔设施,慢行路权缺乏保障。1.2.2慢行通道不成系统慢行通道一般沿道路两侧铺设。新城发展早期道路连续性差。断头路、瓶颈路是新城发展过程中时常存在的问题,慢行通道也因此难以形成网络系统。另外,新城发展早期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缺乏管理,慢行空间被机动车或非机动车长时间侵占。1.2.3配套设施缺乏精细化设计新城早期的交通系统设计重点在机动车的通达性和便利性,对慢行系统缺少人性化的设计思维,重要的路面铺装、过街设施、自行车停车场、指引标牌等配套设施缺乏精细化设计,出行品质不高。2新城核心区慢行交通规划思路2.1交通路权再分配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将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思维由“以车为本”转变为“慢行优先”[3]。统筹规划道路断面形式,优化道路红线内各车道空间布局形态,尽量扩宽慢行通道宽度,此外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增加分隔带或以路面高差分割,采用鲜艳色彩明确非机动车路权,强化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优先。2.2慢行通道成网成片慢行交通是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合理补充。只有将住宅、绿地公园、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等出行频率高的空间节点串联形成网络系统,才能发挥慢行交通出行优势。将步行道、自行车道与城市道路系统相互融合,激活区域路网活力,形成慢行示范街区,才能吸引更多市民绿色低碳出行。2.3配套设计以人为本完善的配套设施是吸引城市居民选择慢行交通出行的重要因素,交通参与者希望在中短距离出行中享受高品质的出行环境。要创造安全舒适的慢行环境,需要从慢行交通参与者的角度做好配套设施的精细化设计,在空间营造、设施接驳、路面铺装、标识指引等方面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3坪山中心区慢行交通规划实践坪山区位于深圳市东北部,距离市中心50 km,原属龙岗区管辖。2018年,为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坪山中心区从4.7 km2扩容至24.1 km2,定位为深圳都市圈东部创新中心与商务中心,是集创业、生活学习和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新型宜居城区。3.1慢行交通现状分析坪山中心区现状慢行通道统计如表1所示。坪山中心区建成道路总里程162.46 km,其中21.25 km道路既无步行道也无自行车道。步行网密度为5.86 km/km2,70%步行道的宽度小于2.5 m。自行车网密度为2.50 km/km2,25.34 km自行车道与步行道混行,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网络密度均低于《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要求。10.19301/j.cnki.zncs.2022.11.019.T001表1坪山中心区现状慢行通道统计类型里程/km密度/(km/km2)空间尺寸建成道路总里程(162.46 km)步行道(141.21 km)独立步行道115.875.8670%宽度小于2.5 m与自行车道混行25.3418%步行道与自行车道混行自行车道(60.19 km)独立自行车道16.222.5075%宽度小于3.5 m划线自行车道18.6360%宽度小于2.0 m与步行道混行25.3442%自行车道与步行道混行既无步行道,也无自行车道21.25多为9~12 m支路,路侧未留慢行空间3.2慢行交通出行需求分析3.2.1片区定位提升带来更高品质的出行需求坪山中心区现状交通出行总量约68万人次/日,慢行出行比例约50%。经优化调整用地结构后改善了交通出行条件,吸引更多居民使用慢行交通出行。预计至2035年,坪山中心区交通出行总量达150万人次/日,慢行出行比例提升到60%,慢行出行总量为90万人次/日。3.2.2片区进入轨道时代,慢行接驳需求更旺盛坪山中心区内有高铁站1座,地铁线路3条,云巴线路1条,轨道站点25个(含规划)。坪山中心区慢行交通需求主要为轨道公交接驳需求和中短距离通勤需求两种,其中轨道公交接驳需求为40万人次/日,中短距离通勤需求为30万人次/日。3.2.3良好的山水人文资源刺激更多居民使用慢行交通出行坪山中心区内部及周边水系、绿地和人文历史资源丰富,经资源盘整和设计包装后将激发以休闲健身和旅游观光为目的的慢行交通出行。据预测,坪山中心区未来休闲旅游的慢行交通总量约20万人次/日。3.3慢行交通规划策略3.3.1交通路权再分配,划定快慢分区适配不同等级路权城市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决定了居民出行特征[4]。通过划定快慢分区,匹配不同的慢行交通路权,实施不同的交通设计策略,营造出合理且安全舒适的慢行环境。根据坪山中心区自然要素、空间结构和慢行交通距离,按照3~4 km2的空间尺度划定了8个慢行单元,分别对居住慢行单元(2个)、高铁枢纽慢行单元(1个)、中小企业总部慢行单元(1个)、综合服务慢行单元(1个)、休闲功能慢行单元(1个)、产业发展慢行单元(2个)等适配不同的等级路权,同时明确各慢行单元的设计重点。3.3.2慢行通道成网成片,实现步行道+自行车道片区全覆盖以站前商务区、坪山文化聚落、半月环公园、大万世居、坪山河流域、燕子湖城市客厅等文化休闲、商务办公空间作为主要载体,形成步行道+自行车道片区全覆盖的慢行交通系统。在自行车道系统规划方面,基于“连山水、串设施、通轨道”的规划思路,分析自行车骑行单元内城市用地布局、道路等级和性质、自行车交通出行量等要素,形成集通勤、休闲和接驳三类出行需求为一体的“三网合一”自行车网络系统。在步行道系统规划方面,根据城市功能布局和步行出行特征,从区域、组团、街区的不同层级对步行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按照干线性主干道布置步行通廊、一般性主干道及次干道布置组团廊道、主要支路布置街区步行道、交通流量小的支路或地块内部道路布置街道小径的思路,形成“步行通廊-组团廊道-街区步行道-街道小径”四级的步行道系统。坪山中心区“三网合一”自行车道网络规划与“四级”步行道系统规划如图1、图2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11.019.F001图1坪山中心区“三网合一”自行车道网络规划10.19301/j.cnki.zncs.2022.11.019.F002图2坪山中心区“四级”步行道系统规划3.3.3配套设计以人为本,提出精细化设计指引。以“街区设计一体化”理念,对坪山中心区慢行系统在舒适安全和接驳便利的配套设施上做出精细化设计,重点在安全过街、路面铺装、指示标识、遮挡设施以及接驳设施等方面提出规划设计要点。坪山中心区慢行配套设施精细化设计如表2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11.019.T002表2坪山中心区慢行配套设施精细化设计指引类型配套设施规划设计要点安全舒适设计指引安全过街做好交叉口精细化设计,斑马线沿慢行交通期望线设置;交叉口内配备安全岛、阻车桩、自行车前置等候区等设施;次干道及以上等级道路交叉口设置自行车过街带路面铺装自行车道以沥青路面为主,休闲自行车道以彩色沥青、彩色防滑漆为主;步行通道以页岩砖为主,部分通道辅以彩色路面指示标识各类标识应规范、清晰、简洁,选择在合适位置布局;沿路设置慢行专用标识,让参与者尽快找到目标线路遮挡设施利用乔木绿化、骑楼、建筑挑檐、有盖走廊等形式;行道树种植间隔5.0 m形成良好遮阳效果;慢行交通出行需求旺盛的路段提供风雨连廊;轨道站点周边提供遮阳遮雨设施;利用好轨道站点与周边建筑的连接通道接驳设计指引与公共交通接驳结合轨道站点设置路外自行车停车场;尽量设置岛式公交站台,避免公交停靠站占用慢行空间;停车设施与公共交通换乘点距离在100 m范围以内与机动车交通接驳机动车换乘停车场同时配建足够数量的自行车停放位;鼓励通过使用慢行交通减免机动车停车费用4结语新城是大城市空间扩张过程中特殊存在的功能单元,既有城市外围区域的建设特征,又对交通品质有较高要求。完善慢行交通是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在规划设计中坚持“交通路权再分配、慢行通道成网成片、配套设计以人为本”设计理念,能够支撑新城交通可持续发展。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