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加快对城市停车资源状况的摸底调查,建立停车基础数据库,加强不同停车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推动停车智能化信息化建设。2020年8月,交通运输部公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打造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为主要任务,促进融智能停车、能源补给、救援维护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服务设施建设。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优化停车信息管理,推广智能化停车服务,提升装备技术水平,鼓励停车资源共享。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各省市都在加快推动智慧停车建设。文章根据城市智慧停车运营和服务的实际需求,开展城市智慧停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为智慧停车建设横向对比、查漏补缺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1城市智慧停车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据统计,我国2021年停车泊位和停车泊位需求量分别为1.31亿与4.07亿,停车问题突出是智慧城市交通矛盾特征的体现之一[1]。车主、停车场管理方是城市智慧停车运行过程的两大主体。通过分析两大主体的需求,明确了智慧停车是提高车主出行体验感和停车场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2]。现阶段,国内的城市级智慧停车行业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智慧停车市场规模不到15亿元,到2021年超过154亿元[3],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出行的“量”和“质”都提出了新的需求。成熟的信息化技术促进了“停车智慧化”发展。现阶段,各城市智慧停车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对智慧停车建设的成效缺乏科学合理的定量化分析。在智慧停车运营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各类评价指标,在出现各类停车问题时易受其他因素干扰,难以准确定位是造成问题的本质原因,易导致智慧停车建设、运营、管理过程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公众对智慧停车服务的满意度和智慧停车服务相关场景(如停车诱导、无感支付、反向寻车等)的应用效果缺少定量评价,对城市智慧停车服务水平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不利于提升公众停车服务品质。针对上述两方面存在的问题,需构建系统化的智慧停车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客观、全面地反映城市智慧停车运营、服务的水平,从问题源头上梳理相应对策,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入到具体明确的优化改善措施中,在显著减少经济成本的同时实现智慧停车的高效发展。2城市智慧停车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国标《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GB/T 33356—2016)和《江苏省停车便利化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相关指标和指标权重,根据智慧停车体系中企业、公众两大主体,结合运营、服务方面的具体需求,构建本次城市智慧停车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提出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根据企业、公众两大主体在智慧停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功能,采用专家打分法对智慧停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计算。智慧停车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11.021.F001图1城市智慧停车评价指标体系框架2.1精细运营针对停车企业在城市停车运营管理上的需求,根据停车运营管理业务划分为平台建设、停车收费、运行效率3大部分,包括数据采集率、资源共享率、功能完备度、泊位周转率、高峰期泊位饱和度等在内的12项量化指标。面向企业运营管理各项指标的具体数据要求如表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11.021.T001表1面向企业运营管理各项指标的具体数据要求序号指标名称数据要求1数据采集率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价开始前的月末数据2资源共享率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价开始前的月末数据3功能完备度本分项中的智慧停车功能主要参考国标《智慧城市 智慧停车总体要求》等标准规范确定;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价开始前的月末数据4使用广泛度本分项中的部门数量是指各地方政府委办局数量;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取最近一次年度统计数据;其他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价开始前的月末数据5安全保障能力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价开始前的月末数据6停车收费覆盖率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价开始前的月末数据7停车收费智慧化率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价开始前的月末数据8欠费追缴率数据取某一时间段内的统计数据,如年度数据9泊位供需情况本分项中的停车泊位包括建筑配建、路外公共、路内或建筑后退空间设置的合理合规的停车泊位;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价开始前的月末数据10泊位周转率本分项中的泊位周转率从城市级层面考虑,可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停车设施,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数据取某一时间段内的统计数据,如日度数据11泊位利用率本分项中的泊位利用率从城市级层面考虑,可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停车设施,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数据取某一时间段内的统计数据,如日度数据12高峰期泊位饱和度本分项中的高峰期泊位饱和度从城市级层面考虑,取所有停车设施数据作为最后结果;数据取停车高峰时期的统计数据2.2精心服务针对公众在出行过程中产生的停车服务需求,将停车服务划分为智慧服务、传统服务、附加服务3大部分,包括智慧停车服务满意度、停车诱导覆盖率、停车预约率、停车场附加服务使用率、反向寻车率、停车设施300 m覆盖率等在内的12项量化指标。面向公众出行停车服务各项指标的具体数据要求如表2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11.021.T002表2面向公众出行停车服务各项指标的具体数据要求序号指标名称数据要求1智慧停车服务满意度数据根据调查问卷得出2停车诱导覆盖率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价开始前的月末数据3停车预约率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价开始前的月末数据4停车共享率本分项中的配建停车场是指包含居住、行政办公等在内的配建停车场。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价开始前的月末数据5反向寻车率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价开始前的月末数据6停车设施300米覆盖率本分项中的停车设施是指建筑配建、路外公共及建筑后退空间的停车设施;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价开始前的月末数据7停车场至目的地的远近程度数据根据调查问卷得出8停车场可达性本分项中的停车场可达性是指驾驶员到达停车场的难易程度,与道路交通运行状况、停车场出入口设置、停车场内部交通组织等因素有关;数据根据调查问卷得出9停车收费价格满意度数据根据调查问卷得出10停车APP增值服务使用率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价开始前的月末数据11停车场附加服务覆盖率本分项中的停车场附加服务是指洗车、汽车美容等停车以外的服务;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价开始前的月末数据12停车场附加服务使用率本分项中的停车场附加服务使用率从城市级层面考虑,可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停车场,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数据取某一时间段内的统计数据,如日度数据3城市智慧停车发展相关建议城市智慧停车评价指标体系是智慧停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智慧停车治理、运营、服务的全过程,并且对智慧停车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为更好地推动城市智慧停车的发展,完善智慧停车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其在智慧停车系统中的应用与推广,需要依托智慧停车的顶层设计,根据各城市智慧停车发展现状和需求进行分类分级的建设。因此,本文针对智慧停车大发展提出以下两点建议。第一,重视城市智慧停车顶层设计工作,全面梳理智慧停车建设内容框架。根据涉及城市智慧停车参与方的关键需求,通过分类和分级的方式自上而下对城市智慧停车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将智慧停车评价指标体系深度融合到智慧停车建设体系中,为城市智慧停车建设提供科学指导。第二,梳理智慧停车建设重难点,形成城市智慧停车评价机制。在城市智慧停车建设、管理、服务的实际过程中,需定期梳理疑难问题,分析关键影响因素,优化各项城市智慧停车评价指标,形成科学系统的评价机制,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4结语城市智慧停车是促进城市智慧交通发展的重要建设内容,是缓解“停车难”问题的重要手段。在信息化时代,从顶层设计角度深入研究智慧停车评价指标体系,以各项指标量化智慧停车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形成良性的闭环管理,对提升城市出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