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架桥在城市建设中发展迅速,但由于高架桥的“悬空”属性,道路交通网络缺乏系统、长远的规划,导致桥下产生大量闲置空间[1]。1长春市朝阳区高架桥下空间使用现状朝阳区高架桥路段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西部快速路、南部快速路和硅谷大街、开运街。立交桥命名分别为:前进大街互通立交桥、硅谷大街立交桥、开运街立交桥、西解放大路交叉立交桥。1.1空间组成特征分析桥下空间的组成划分,根据不同的空间特性分为桥阴空间、匝道空间、围合空间。以四座立交桥为研究对象,对长春市朝阳区四座立交桥下空间进行走访调查,根据不同的参数分析桥下空间组成特征。桥阴空间:包括高架桥投影空间及两侧的附属空间。投影空间是高架桥在二维地面上垂直投影出的空间,其位置处于高架桥正下方;附属空间是与投影空间周围毗邻的地块,如景观绿化、人行道等,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桥阴空间的空间形态多为带状且狭长,空间高度差较小且变化平缓。匝道空间:连接高架桥与地面车道的匝道,其下部空间被称作匝道空间。匝道空间有明显的高度变化,端点处高度从地面逐渐抬高,匝道与高架主体汇聚后高度趋于平缓,横截面呈现两端倾斜的梯形或一端倾斜的楔形。围合空间:当多条高架桥汇聚时则形成立交桥结构,其桥下空间则呈现出多条高架桥围合的形式。围合空间被高架桥分割,与周围地块具有明显的边界,垂直方向上通常无遮挡,属于桥下附属空间,体量较大且形态完整。柱墩的形式对桥下空间的使用范围、功能、安全性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调查发现,常用的柱墩结构为独墩单柱、独墩双柱、双柱墩型,独墩单柱通常柱体较宽大,正投影为长方形;部分区域采用的独墩双柱型,其柱墩结构为两个正方结构柱共同连接一个墩体而形成,中间约有1.2 m的间距可使行人通过。以上两种墩柱位置较为居中,将下部空间断面分割为左、右两部分,形态在纵深方向上较为连续;双柱墩型,其桥下空间利用率较大,墩柱在中轴线上呈现左右对称布局,两柱之间的空间具有明显的边界性,空间在纵深方向上的连续性极好。V形墩或连续墩形式对桥下空间的分割性较强,使桥下空间形成若干隔断,较难利用,利用时需要注意流线布局。长春市朝阳区高架桥下空间特征如表1所示[2]。10.19301/j.cnki.zncs.2022.11.008.T001表1长春市朝阳区高架桥下空间组成特征名称是否具有桥阴空间是否具有匝道空间是否具有围合空间桥墩形式桥下空间形态前进大街互通立交桥是否否独墩双柱型带状狭长硅谷大街立交桥是是西侧、东侧、东北侧独墩单柱型、双柱墩型网状交汇开运街立交桥是是否独墩双柱型网状交汇西解放大路交叉立交桥是是北侧、东北侧、西北侧、南侧独墩双柱型、双柱墩型、V形墩网状交汇1.2空间利用方式分析目前,长春市朝阳区对桥下空间的使用做出诸多努力,主要表现形式为绿化型、交通型、停车型。具体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地面停车场、市政绿化、放置市政设备、临时市集小摊等。朝阳区高架桥下空间利用方式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11.008.T002表2朝阳区高架桥下空间利用方式调查结果名称目前使用功能周围设施桥阴空间特征前进大街互通立交桥市政设施、停车场,部分区域闲置商场,写字楼,政府,购物中心两侧车道,中间为安全净区硅谷大街立交桥市政绿化、停车场,部分区域闲置学校,公司,居民楼(在建)车道与绿化混合开运街立交桥停车场、临时市集小摊,部分区域无法利用研究所,居民区,写字楼,轻轨站两侧车道,中间安全净区西解放大路交叉立交桥市政设施、市政绿化、停车场,部分区域闲置学校,轻轨站,地铁站,写字楼绿化、车道与行人路混合2朝阳区高架桥下空间的现存问题及改造建议针对不同的空间组成形式,可以从增加视觉色彩、功能性、艺术人文特征、生态绿色等方面进行设计考量。根据已有的桥下空间利用方式,文章以突出已有功能为主要利用方式,挖掘潜在功能,以辅助、强化桥下空间管理意识为手段提出改造建议。2.1闲置问题突出,应充分挖掘潜力空间调查发现,长春市朝阳区对桥下空间的利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对空间的利用多为管线、指示牌、设备箱等市政设施的安放,停车场的规划以及市政绿化。除上述已被开发利用的空间外,其他空间依然面临闲置的状况。在部分停车不便、绿化不足的区域,因缺乏有效的管理而导致市民满意度不高。使用方式与各种元素相结合,使桥下空间具备生态性、文化性、人性化等属性。通过挖掘桥下空间的改造潜力,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如在前进大街互通立交桥处,因高架桥体位于车道两侧,桥下空间可与交通功能结合,增设公交站牌、车辆停靠区域等,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或与文化空间结合,充分利用带状空间的延伸性在桥下空间设置书店、艺术展馆等[3-5]。强调城市空间的公共属性,针对长春市桥下空间闲置的问题,国内外案例提供了一些方向性的指导。例如我国最早的改造案例之一,成都市人南高架桥下空间,设计了丰富的主题公园、艺术长廊、市民广场等,使空间利用效果多样化。该案例也有与之配套的公共设施与景观配置,将桥下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一种“品牌”,并满足市民的公共需求,可为长春市朝阳区的“桥下空间闲置”问题提供改造灵感。2.2景观绿化单一,应因地制宜促进生态和谐长春市朝阳区市政景观绿化在“桥阴空间中处理”方面依然存在景观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例如在前进大街互通立交桥下部的桥阴空间中,因为植物缺乏有效的光照、行人踩踏,而出现植物“斑秃”、地表裸露问题。针对该情况,应该从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绿色城市角度进行设计考量。首先,应该采取分区域交叉种植的方法,丰富桥下空间的植物种类,选择耐寒、喜阴的植物类型;在附属空间中选择耐旱、喜光照植物进行种植。其次,在日光极少的桥阴空间内铺设砖石,并配备座椅或其他休息设施。此外,应从景观美学角度丰富植物的层次搭配,如在匝道围成的独立景观区域,或远离桥梁主体的区域内进行乔木与灌木的组合种植;在桥阴空间内种植矮小的草本或矮灌木植物,利用植物吸收雨水,方便行人在桥下穿行、停留的同时隔绝噪音与尘土。应该因地制宜进行景观搭配,充分利用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对花、灌木、草本、乔木、藤本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在不同的季节形成时序景观,使整体绿化呈现有序生长模式,形成良好的绿化效果。高架桥下空间作为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承担美化环境的重要任务。如在前进大街互通立交桥处,通过三层桥柱桥墩的上下关系种植攀爬类植物,与桥上空间进行结合,从立体角度丰富城市的垂直绿化。2.3缺少公共空间,应以人为本促进行为互动缺少公共空间是由于长春市朝阳区桥下空间大部分区域的空间尺度所造成的,但部分具有改造条件的桥阴空间以及尺度较大的围合空间中依然面临空间闲置问题,可以将此部分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补充。公共活动空间的改造方向可分为体育活动空间、社区交流空间、城市文化公园等。根据调查走访,四座立交桥周边地块皆为居民区和办公楼,而周围社区活动空间较为稀少,因此,对公共活动空间进行改造,能够提高城市空间使用效率,为市民休闲、娱乐及运动提供更多场所。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数量决定市民对城市的满意程度。休闲空间在增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精神风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在硅谷大街立交桥的带状桥下空间中设置休息长椅及防护栏,形成围合式休闲空间,合理利用带状空间优势,设计城市漫步道等;或在其围合空间内建造口袋公园,拓宽市民活动区域;或增设体育活动区域,解决广场舞等活动的占地问题。桥下空间在城市文化宣传层面依然具有较强的积极作用。长春市桥下空间的设计多表现出美感与文化属性的缺失。作为中国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城市形象也可以通过桥下空间进行宣传。通过美化桥墩、亮化照明、城市IP涂鸦、汽车工业雕塑、城市产业历程的色彩喷涂、政务宣传板等方式,使桥下空间获得装饰性和文化性的属性加持,增加色彩和装饰效果的同时,达到宣传城市历史文化的作用。2.4缺乏监督管理,应合理规划提高使用效率走访发现,长春市朝阳区桥下空间的停车问题突出。长春市朝阳区管理部门已将桥下空间的部分区域合理划分为停车区域。但是,停车位置规划不合理、部分区域高度与桥体过于靠近等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应将停车区域与其他功能区进行分离并设置禁停区域,保留停车区与桥体之间的安全高度,防止因违规停车对桥体结构造成影响。加强桥下空间的视觉引导系统,例如在西解放大路交叉立交桥处,实施人行道与停车场区域分流,通过地面材质或色彩标识的不同,优化空间流线,使行人快速通过的同时减少交通隐患。部分市民缺乏对公共区域管理规范的认知。应当增加监管,必要时可以展开城管和市政部门的联合监督。此外,还可在桥下空间设计美观、干净、集中的商业区域“以疏代堵”。3结语在长春市的城市发展历程中,高架桥下空间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在上部空间承载城市交通的同时,下部空间从交通功能中得到部分释放。在桥下空间的改造方式中,公共性改造是最经济、效果最好的改造方式。一方面,公共性改造提高了城市空间利用率,为城市打造了“绿色名片”;另一方面,公共性改造在缓解城市化过度扩张的同时,还扩展了活动空间的数量和范畴。文章从公共性改造的角度展开论述,目的在于为桥下空间改造在公共艺术、景观绿化、历史人文领域提供更多更深的融合思路。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