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对饲粮的营养需求较高。家禽饲粮中使用油脂可以提高饲粮的能量水平和适口性,满足肉鸡对能量的需求,有效促进肉鸡的发育[1]。油脂包括脂肪和油,是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酯类物质,是一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现阶段肉鸡饲粮生产中以大豆油为主,配合添加动物性脂肪源。本文旨在综述不同油脂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情况,为合理开发利用油脂、探索肉鸡生产中合适的油脂种类及比例提供参考。1常用油脂及其脂肪酸组成肉鸡饲料中常用的植物油主要有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亚麻籽油、米糠油和棉籽油等;动物油主要有猪油、家禽脂肪等。根据油脂的脂肪酸的结构可将油脂分为饱和、不饱和脂肪酸。不同油脂的脂肪酸组成见表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2.22.030.T001表1不同油脂的脂肪酸组成项目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文献来源油酸二十碳一烯酸芥酸亚油酸亚麻酸大豆油5.02~5.4610.1~21.117.0~30.00~0.50~0.348.0~59.04.5~11.0龚娣等[2]棕榈油0.93~1.4048.4~51.136.0~44.00~0.4—9.0~12.00~0.5李静等[3]亚麻籽油7.779.0~11.013.0~29.0——15.0~30.045.0~65.0邹月春等[4]米糠油3.8412.0~25.037.9~46.80~0.8—31.7~38.51.2~2.1喻凤香等[5]、燕磊等[6]棉籽油3.1025.014.7~21.70~0.10~0.346.7~58.20~4.0Zhong等[7]菜籽油14.302.0~16.48.0~60.03.0~15.03.0~60.011.0~23.05.0~13.0周巧顺[8]猪油1.10~2.1036.8~48.333.9~42.20~0.8—7.2~14.20~0.8Okazki等[9]、Kang等[10]鸡油1.13~2.1222.2~47.334.0~47.00.4~1.2—10.0~20.10.5~1.4黄立兰[11]%通常植物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等含量较高,而动物脂肪中棕榈酸、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12]。饱和脂肪酸指不包含双键的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结构非常稳定,不易氧化,但长期摄入高水平饱和脂肪酸会提高机体炎症水平[13]。单不饱和脂肪酸指含有1个双键结构的脂肪酸,以油酸为代表。采食适量单不饱和脂肪酸能够降低血液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14]。多不饱和脂肪酸指含有2个及以上双键的脂肪酸,根据第一个双键的位置,可以进一步分为ω3、ω6系列。其中ω3 PUFA包括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ω6 PUFA包括亚油酸、花生四烯酸等[15]。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够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16],但稳定性低,双键易发生氧化反应,不耐高温,产生的氧化产物和自由基对机体具有负面影响[2]。2肉鸡对油脂的消化代谢肉鸡的口腔和胃内没有脂肪酶,肠道是脂肪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肉鸡对油脂的消化吸收主要在空肠,亚油酸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17],回肠对脂肪酸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肉鸡摄入饲粮进入肠道系统后,胆汁将饲粮中脂类物质乳化成胆盐胶束,随后胰脂肪酶将甘油三酯水解成单甘酯。肉鸡的淋巴系统不发达,对脂质的吸收主要依赖门静脉系统[18]。短链和中链脂肪酸可直接被门静脉吸收。单酰甘油和未被吸收的脂肪酸及脂溶性营养素则会形成乳糜微粒,在空肠和回肠中通过肠壁黏膜细胞被吸收,随后在黏膜细胞内长链脂肪酸和单酰甘油被组装成甘油三酯,进一步与胞内脂质形成乳糜微粒,进入循环系统和肝脏[19]。肝脏是肉鸡脂肪从头合成的场所[20]。乳糜微粒在肝脏中作为能量源被代谢,或者用于形成各种化合物,也可以被转移到组织形成脂肪组织沉积下来[21]。肉鸡体脂组成是由饲粮中脂肪酸组成、葡萄糖内源代谢产生的脂肪和机体通过β氧化分解产生的脂肪。在肉鸡对脂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脂肪酸的组成无变化,因此饲粮的脂肪酸组成与肉鸡体组成相似度很高[22]。3饲粮中不同油脂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3.1植物油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3.1.1大豆油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肉鸡饲粮中使用大豆油能够提高肉鸡生长性能,降低料重比和腹脂沉积。娄鹏[23]研究发现,饲喂2%大豆油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分别比脂肪粉组显著降低了4.9%和6.4%,腹脂沉积较鱼油组降低8.06%。李鑫等[24]研究发现,与饲喂猪油相比,饲粮中添加4%大豆油,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显著降低,法氏囊重量提高了8.03%,机体免疫力提高。燕磊等[6]研究发现,与饲粮添加大豆油相对比,饲喂鸭油、棕榈油和米糠油的肉鸡1~37 d全程料重比分别降低了1.71%、3.91%和1.16%。3.1.2棕榈油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肉鸡饲粮中添加棕榈油能够提高胸肌率,降低腹脂沉积,改善肉品质,降低机体炎症水平,提高机体抗氧化水平,但由于饱和度过高,可能降低饲粮粗脂肪消化率。棕榈油与不饱和脂肪酸配合使用,能够增加油脂稳定性,降低成本。燕磊等[6]研究发现,与饲喂大豆油、鸭油、米糠油相比,饲喂棕榈油的肉鸡的肉色b值分别降低了18.03%、17.94%、19.08%;胸肌率分别提高了11.26%、7.73%、8.02%;腹脂率分别降低了6.60%、20.16%、18.18%,表明饲喂棕榈油能够改善肉鸡的肌肉品质,提高胸肌率,降低腹脂沉积。Skřivan等[25]研究发现,Ross308肉鸡饲粮中添加6%棕榈油,会显著降低肉鸡回肠末端的粗脂肪消化率,分别比菜籽油组、猪油组降低了15.87%、25.99%。从琪华[26]研究发现,肉鸡饲粮中添加4%棕榈油和大豆油1∶1的混合油,较大豆油和棕榈油,肉鸡21日龄体重显著提高,炎症因子TNF-α、IL-4、IL-6、IL-8在十二指肠中的表达显著降低,具有一定的生产应用价值。阮剑均等[27]研究发现,肉鸡22~42日龄饲喂4%棕榈油,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分别比米糠油组、大豆油组、猪油组提高了3.8%,3.0%和2.3%,这是因为肉鸡摄入能量利用率低的油脂会通过提高采食量来弥补饲粮能量摄入的不足。Long等[28]研究发现,1~42日龄肉鸡饲粮中添加4%棕榈油,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较大豆油组分别降低13.8%、18.8%,TNF-β的表达量显著提高,肉鸡机体抗氧化性得到改善。Khatun等[29]研究发现,肉鸡日粮中添加4%棕榈油、2%葵花油,肉鸡体重比饲喂大豆油显著提高6.8%,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6.5%,这与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显著提高相关。棕榈油在肉鸡生产中表现出良好的氧化稳定性,棕榈油的添加,能够增加棕榈酸(C16∶0)和油酸(C18∶1)含量,从而提高了饲粮的稳定性和质量。3.1.3亚麻籽油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亚麻籽油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饲粮中添加1%~3%的亚麻籽油,对肉鸡生产性能无影响,但能提高机体ω3脂肪酸沉积。亚麻籽油与其他油脂联合使用,效果更佳。作为饲粮单一油脂来源,添加5%或更高浓度的亚麻籽油,会降低肉鸡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Lopez-Ferrer等[30]研究发现,肉鸡饲粮中添加3%亚麻籽油,肌肉中饱和脂肪酸降低40.09%,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提高79.36%、60.06%,尤其是提高了α亚麻酸和亚油酸的含量。Yan等[31]研究发现,饲喂3.75%玉米油、1.25%亚麻籽油,肉鸡的平均日增重较5%、玉米油组和5%亚麻籽油组分别提高了13.32%、16.60%,饲料转化效率分别提高了3.64%、6.33%。研究表明,使用亚麻籽油作为单一油脂饲喂肉鸡,对肉鸡的生长性能有负面影响。Zhong等[32]研究发现,与单独饲喂猪油、亚麻籽油、棕榈油相比,饲粮中添加3%棕榈油、2%米糠油的肉鸡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15.56%、15.81%、8.26%,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7.4%、7.4%、4.1%,胫骨中钙沉积提高,胫骨代谢相关的生物标记物的表达降低,从而促进肉鸡胫骨发育。王飞扬等[33]使用0.495%亚麻籽油、1.005%豆油饲喂雏鸡,发现雏鸡的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均差异不显著,但与饲喂1.5%豆油相比,雏鸡机体ω6/ω3比值降低46.43%,ω3脂肪酸沉积量提高。3.1.4米糠油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随着饲粮中米糠油的增加(1%~3%),肉鸡的采食量、料重比和腹部脂肪沉积线性降低,肌肉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同时能够改善肉鸡肌肉和肝脏的抗氧化能力和脂质分布。米糠油的脂肪酸组成平衡,富含生育酚、类生育酚和生物活性植物化学物质[34]。γ-谷维素是米糠油特有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成分包括甾醇、阿魏酸酯和三萜烯醇[35]。因此米糠油不仅脂肪酸组成优良,还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米糠中脂肪酶活性高,导致米糠油不易储存,易氧化酸败,氧化后的产物会引起饲料营养价值、消化利用率和适口性降低[36]。Selim等[37]研究发现,肉鸡饲粮中使用米糠油替代大豆油,能够线性降低肉鸡采食量和料重比,2%米糠油组肉鸡21、35 d体重比大豆油组分别提高了14.14%、8.80%,腹脂沉积降低了28.57%,肌肉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肉鸡肌肉和肝脏的抗氧化能力和脂质分布得到改善。卫玲娟[38]研究发现,肉鸡饲粮中添加米糠油,能够线性改善肉鸡机体的抗氧化状态。Kang等[39]研究表明,与饲喂大豆油相比,饲粮中添加2%米糠油,肉鸡出栏(35 d)体重增加6.83%,料重比降低15.05%,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31.56%,表明米糠油是肉鸡良好的油脂来源,但使用中应监测其氧化值。3.1.5棉油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棉油是油酸-亚油酸簇植物油的代表,因为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75%左右[7],但棉油的利用受到天然黄色色素棉酚的限制,肉鸡饲粮中使用棉油部分或完全替代豆油,配合硫酸亚铁,控制抗营养因子含量,不会对肉鸡生长性能造成负面影响。研究表明,根据游离棉酚的含量,等比例添加硫酸亚铁能够螯合部分游离棉酚,阻止棉酚在消化道中吸收,减少棉酚带来的有害影响[40]。肉鸡能够耐受高于100 mg/kg的游离棉酚,且不会影响生长性能。Yang等[41]研究发现,肉鸡饲粮中添加1.5%大豆油、1.5%棉油,肉鸡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分别比大豆油组提高了3.69%、3.57%,且能够降低饲养成本,对肉鸡的肝功能、机体脂肪酸均无影响。Araujo等[42]研究发现,肉鸡饲粮中添加6%棉油完全替代大豆油,配合添加硫酸亚铁,肉鸡22~42 d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8.97%,料重比显著降低6.70%。研究发现,在肉鸡饲粮中使用棉油,能够控制抗营养因子的含量,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大豆油且不影响肉鸡的生长性能。3.1.6菜籽油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菜籽油富含ω3脂肪酸。添加1%~3%菜籽油,能够改善肉鸡组织、肝脏、血液中的脂肪酸组成,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肉仔鸡饲粮中使用菜籽油能够提高生产性能,降低腹脂沉积。Skřivan[25]研究表明,饲粮添加6%菜籽油,肉鸡胸肌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比饲喂猪油、棕榈油分别降低14.07%、31.11%,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68.89%、60.59%。作为富含ω3脂肪酸的植物性油脂,饲喂菜籽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动物体中ω3脂肪酸的含量。Gallardo等[43]研究发现,cobb肉鸡饲粮中使用15%菜籽油完全替代玉米油,肉鸡肌肉、脂肪中ω6(主要是亚油酸)含量分别降低33.86%、31.04%,ω6/ω3比值降低了62.29%、26.68%,而脂肪组织的脂肪酸组成和饲粮相似度更高。Torchon等[44]研究发现,肉仔鸡饲粮中添加8%菜籽油,与饲喂猪油相比,肉鸡胸肌重量提高6.19%,腹脂重量降低5.77%。Gregory等[45]研究发现,与饲喂牛油相比,饲喂菜籽油能够显著提高肉鸡心脏中EPA和EPA+DHA含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肉鸡猝死综合征的风险。3.2动物油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3.2.1猪油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猪油作为单一脂肪源饲喂肉仔鸡,会降低生长性能和饲料的养分表观代谢率,增加腹脂、皮下脂肪厚度。在肉鸡高日龄阶段可以部分使用猪油,提高饲粮能量浓度。李珂等[46]通过套算法,评定了猪油、豆油和鸭油在42日龄肉仔鸡中的营养价值,通过套算法计算得出猪油的真代谢能值为32.15 MJ/kg,而豆油、鸭油分别为33.26、37.24 MJ/kg。猪油在肉鸡上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分别比大豆油和鸭油低13.99%和12.18%。Tufarelli等[47]研究发现,肉鸡饲粮中添加2.5%猪油,肉鸡肝脏组织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葵花油组和橄榄油组。李鑫等[24]研究发现,与饲喂大豆油相比,肉鸡饲粮中添加4%猪油,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分别提高了22.40%、18.30%,同时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提高。以上研究表明,猪油不适宜作为饲粮中唯一脂肪来源。王远孝等[48]通过模型预测,25~64日龄黄羽肉鸡公鸡饲粮中,添加猪油∶豆油=3∶1,黄羽肉鸡母鸡饲粮添加猪油∶豆油=1∶1,肉鸡生长性能最佳。3.2.2鸡油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肉鸡各生长阶段饲粮中,使用鸡油部分或完全替代豆油,均不会影响肉鸡生长性能,但肉鸡生长后期,使用鸡油和植物油组成的混合油,饲喂效果更佳。季冬冬等[49]研究发现,饲粮中添加3%鸡油,肉鸡生长性能与大豆油组无差异,表明鸡油是大豆油良好的替代物。Saleh等[50]研究发现,肉鸡饲粮中使用3.5%鸡油完全替代大豆油,对肉鸡生长性能无负面影响,腹脂沉积提高32.12%,饲养成本显著降低。江蕾[51]研究发现,1~21日龄肉鸡饲粮中添加2%鸡油,肉鸡料重比显著降低,22~42日龄肉鸡饲粮中添加2%鸡油,肉鸡体重、阶段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2.91%、3.25%,饲喂鸡油可增高肌内脂肪含量,降低宰后滴水损失,并改善肉色,获得更佳的肉品质。张亚男等[52]研究发现,饲粮中添加3%鸡油,AA肉鸡体重与大豆油组无明显差异,但鸡油组肉鸡滴水损失提高45.32%,肉色亮度、黄度提高,红度降低,表明饲喂鸡油对肉品质有负面影响。饲粮中添加不同含量的鸡油产生的影响不同,可能是由于鸡油的脂肪酸组成差异造成的。4结论油脂对肉鸡的生长影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油脂种类、添加量、能量水平及肉鸡自身生理状态和属性。目前,油脂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还局限于单一油脂的添加。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肉鸡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全面评价脂肪酸平衡,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脂类物质,添加不同来源的油脂,平衡油脂饲粮,改善肉鸡生产性能和肉品质。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