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向未来的创新空间场景特征1.1数字化借助各类传感器和移动终端等城市感知设备,可以对空间场景充分可视化和量化,为定量分析和未来预测提供数据基础。空间要素不再局限于有限的物质要素,而是不断结合智能技术,动态更新数据库,最大程度模拟真实空间场景。1.2智能化未来的城市空间场景不仅是实体要素的组合,还超时空耦合了虚拟网络空间,彼此边界逐渐模糊,两者共同构成多维交互的整体。实体要素通过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感知设备完成互联互通,并以人为虚实空间交互的纽带,相互影响和反馈。1.3人文化未来的创新空间场景不是简单的堆砌和过度追求新技术,应避免陷入“高技术指向”的实践误区,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的需求以及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更加精准地匹配各类人群需求[1]。1.4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创新空间探索的核心理念。一方面,粗放低效、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属地文化特色,以自信、创新的态度弘扬当地文化内涵,提供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体验场所,塑造城市的核心竞争力。2面向未来的创新空间规划设计理念2.1以人为本未来的创新空间规划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分析人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真实需求,构建更加混合的空间、绿色的交通、智慧的设施以及更加生动的场景,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2.2生态基底未来的创新空间是以生态为基盘、复合各类要素、具有弹性适应的“生命共同体”。宏观上,未来的创新空间形态应有机镶嵌在区域生态格局和大自然本底之中,保持适度规模,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谐共融的城市生态空间体系。微观上,未来的创新空间功能与组织也逐渐多样化,以适应现代人在居住、游憩、工作、学习等方面的需求,街道、广场、公园、建筑等空间相互交织渗透[2]。2.3灵活弹性单调的静态空间难以满足复杂、动态的空间场景进化,因此未来的创新空间应具有足够的灵活弹性,更好地应对未来变化和不确定性。同时,创新产业和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更需要不断探索适应性强、灵活度高的创新空间组织模式和产品形态,形成面向未来的弹性创新型城市[3]。2.4在地文化未来的创新空间是具有特色功能的空间,要避免千城一面,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内涵,注重体现城市个性,提炼总结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和营城思想,融入未来创新空间的规划设计当中。充分结合当地自然山水形胜,凸显历史文化特色,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4]。2.5未来智慧引入智慧城市设计手段,从信息化赋能、技术赋能与创新赋能等方面创造性地提出智慧规划的基本框架;强调城市建设的“智慧性”,在空间上落实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等项目;建立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和生态服务三个领域的智慧、智能化管理以及互联、协同运营,形成智慧互联的管理服务体系。3武汉未来科技城城市设计策略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是四个国家级未来科技城之一,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未来科技城,作为武汉东部门户、科技创新引擎,着力打造中国光谷“自由创新”核心区。规划区面积为8.9 km2,滨河邻湖伴山,生态优良,景观丰富,多条轨道交通穿行,交通区位优越,新城将建设成为集科技创新、产业服务、文化休闲、生态居住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现代产业新城,打造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未来科技新名片。3.1目标愿景规划提出“湾区云城”的目标愿景,“湾区”强化依河临湖,拥水成湾,“云城”突显智能互联,创智云城。一是依托武汉光谷区位优势,以及毗邻严家湖、玉龙河等资源优势,整合片区科技、文化、水系景观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服务业、商业、居住配套等产业,打造武汉科技服务新湾区。二是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片区从城郊科技园区向科技新城区转变。引入创新园区、云上社区、健康社区、风情小镇等产业社区模式,促进科技、服务、文化、居住等功能的有效融合,打造光谷“两创”新城区。三是结合片区优美的山水田园自然基底,与光谷中心城差异发展、各有特色,引入名医(综合医院)、名校(中小学校)、名店(星级商务酒店、购物中心)等高端配套项目,在严家湖、玉龙河畔,建设宜业宜居的新水岸社区。3.2设计策略(1)以人为本——改变“重产轻人、重构图轻体验”的设计方法,向步行尺度、开放共享、立体联系的趣味性创新空间转型。以人为本的设计策略如图1所示。建立小街区密路网,引入开放多元、立体联系的开放街区模式,打造网络化公共空间系统,建立“小街、密路、多廊、去围墙、泛交流”的空间体系,提倡用地功能平面、竖向多元混合;重点打造小转弯半径、交叉口“渠化”、动静态交通组织等,由“车本”空间向“人本”尺度转变,重塑地域街道生活;并通过精细化设计,构建车行道、人行道、城市家具、植物绿化、建筑立面、退缩空间“六位一体”的微环境体系,增强创新空间趣味性,构筑适宜步行、富有趣味和活力的创新空间。10.19301/j.cnki.zncs.2022.11.010.F001图1以人为本的设计策略(2)生态为基——发挥生态本底优势,构建创智城苑和科技活力水岸。依托基地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以“城苑一体”为理念,构建“一心三园、一带三轴”的“岛式开发”功能组团,产城互促、城景互融,彰显“苑中有城、城中藏苑”的创智城苑格局。依托科技创新产业基础和自然环境资源优势,沿水岸布置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文娱商业、特色居住等多元混合用地,激活滨水创新创业、文化休闲空间。以人为本的设计策略及“科技活力水岸”,生态为基的设计策略图2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11.010.F002图2生态为基的设计策略(3)灵活弹性——针对未来产业空间的高品质要求和市场项目的不确定性,引入智库微单元弹性空间模块。模块规模一般为2~5 hm2,集聚研发、总部、居住、交流、娱乐等功能,由智能化管理微单元细胞组成,具有“微社区、微服务、微交通”等特色,分为街区式、院落式、独栋式等多种创新空间,组合灵活,弹性划分,满足不同产业项目空间需求,打造科技城创新空间的新载体,适应未来产业空间发展,灵活弹性的设计策略如图3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11.010.F003图3灵活弹性的设计策略(4)在地文化——秉承“在地设计”原则,促进荆楚文化特征和科技时代特色相融合。规划将科技城空间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要素相结合,保持荆楚文化特征以及山体、湖泊、河流等地域生态特征,引入绿色建筑、水敏设计、海绵城市理念等现代科技技术进行“在地设计”,“护山、理水、织绿、筑城”营造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色城区,在地文化的设计策略如图4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11.010.F004图4在地文化的设计策略(5)未来智慧——引入智慧城市设计手段,实现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和生态服务三个领域的空间智能化管理。强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的“智慧性”,通过数字化赋能建设“智慧城市”,依据大数据分析产业人群、职住模式、交通模型等特征,优化产业单元、公共空间、交通组织、公服布局,在空间上落实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等项目;建立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和生态服务三个领域的智慧、智能化管理,引领科技智慧城市建设,未来智慧的设计策略如图5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11.010.F005图5未来智慧的设计策略4结语创新空间作为体现未来场景的空间载体,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驱动战略下,顺应未来的“数字化、智能化、人本化、可持续”四大发展趋势,建构“以人为本、生态为基、灵活弹性、在地特色、未来智慧”的创新空间规划设计理念,以武汉未来科技城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初步探索面向未来的创新空间设计路径和场景营造,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