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泉州生态城市建设及存在问题1.1泉州生态城市建设历程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构建的人类聚居地。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遇到了生态环境与城市的经济、社会不协调等诸多问题。建设生态城市成为未来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2002年福建省在第九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投资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旨在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福建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出台了《泉州市生态市建设行动方案》,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江河湖海”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工作,构建绿色生态体系,于2013年和2015年分别通过了省级、国家级生态市的考核验收。为了巩固和提升生态城市的建设成果,泉州于2017年在全国首创“生态连绵带”建设,倾力建设山水田园城市。经过四年实践,生态连绵带建设已初具规模,环泉州湾区域22个生态连绵带有序铺排,主要生态廊道逐步贯通,山线和水线形成完整闭合圈。1.2泉州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泉州生态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部分问题。(1)于追求速度,急功近利。近年来,“大树进城”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热潮。在城市中种植大量的外来树木,不仅对泉州当地的生态造成破坏,也因被移植的外来树木无法适应新环境,部分树木在几年内从大树变小树,依靠大树形成绿色环境建设思路最终变成了“绿色泡沫”。(2)重“绿地”,而轻“绿色”。泉州在城市绿化工作中片面追求美观,尽管绿地面积大幅增长,但市区的广场和街道仅有草坪、水泥路面。而草坪需要频繁浇水,也造成泉州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用水量较为紧张。(3)缺乏对生态环境的自我调控。因土地资源有限,泉州多采取移山填海、埋田盖楼的方式拓展城市化建设,对原生植被和生物栖息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顺应“大泉州”的发展要求,将房地产项目和工厂厂房规划建设在紧邻市区的部位,形成了城市污染源,危及周围居民的健康[2]。结合泉州市实际情况,生态城市建设应重视市民的参与,融入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营造国际花园城市。将古城保护纳入生态城市建设之中,打造具有泉州特色的生态城市。同时,将生态城市建设与现代都市功能相结合,采取科学的生态手段,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在加强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行,形成具有泉州特点的管理机制,营造适宜属地人口居住的生态城。(4)泉州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绿色低碳建筑是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建筑领域中的一种新的尝试。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低碳建筑更注重建筑的“环境”属性,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能够高效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充分尊重自然环境,顺应当地气候。从建造具有节能功能的建筑,到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绿色低碳建筑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于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3]。我国的绿色低碳建筑就发展情况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有限,各地区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泉州在建设绿色低碳建筑发展方面处于全国前列。据统计,2020年泉州在建的绿色低碳建筑项目共计194个,建筑面积达1 143余万m2。在全市新建住宅中,绿色低碳建筑占比由2016年的8.6%提高到2020年的80.85%。2021年上半年,泉州竣工的民用绿色低碳建筑项目共计134个,建筑面积达767万m2,其中新建绿色低碳建筑占民用建筑比例的91.62%。随着建筑面积的不断扩大,建筑能耗仍将持续增加,节能减排工作依然艰巨。泉州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方向还需保持如下趋势:一是绿色低碳建筑不断普及,数量迅速增长。人们已经形成较强的环保意识,建造绿色低碳建筑,实现建筑节能,已经成为人们的共同理念和开发商建设新楼盘的营销热点;第二,绿色低碳建筑将逐步与“健康”相融合,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第三,绿色低碳建筑逐渐与建筑更新、保护相结合。目前泉州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需更加注重对原有建筑物的更新和改造,使绿色低碳建筑设计与现有建筑相结合。2对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中旧厂房的节能改造生态城市建设应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以更好地实现城市持续发展。既有建筑的改造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要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和环境的问题,就必须结合城市发展的现状,对现有建筑进行合理化改造,辅助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1项目概况改造项目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新门街的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内。园区前身为百年老字号“源和堂”蜜饯厂,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泉州工业建筑的代表。现由泉州中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创新传媒有限公司、泉州筑城设计咨询中心共同投资改造。该项目与时尚休闲区相邻,周边道路通达,区位优势明显。并且有画廊、设计公司、创意团队、艺术培训机构等企业入驻园区,是泉州文化艺术交流的聚集地。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原建筑现存的主要问题有:建筑整体外观以传统青石红砖建筑风格为主;内部通过大量的钢材支撑,承重柱并置在中庭的一侧,使得整个建筑空间的如光效果较差;原建筑的功能单一,仅用于办公、生产、储运,无法满足现代人对空间的多功能需求;建筑年久失修,环境较为陈旧,门窗老化,墙皮脱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建设时期原因,原建筑在设计时未能考虑节能措施,其墙体、门窗材料均不满足现行的节能标准;机电设备陈旧,布线老化,承载能力较低,不适合作为配套设施使用。2.2改造策略(1)维护结构节能改造。对原建筑的外墙采用隔热保温的方式进行节能改造;根据设计要求对室内墙面进行改造,使其保温热阻值符合当地的有关标准;对门窗的节能改造。原建筑为传统的木窗,气密性较差。在翻新原有木质框架的基础上,对墙体和门窗的结合处做密封处理,强化隔热效果。(2)采暖制冷节能改造。空调系统及设备应尽量选用新型、较为成熟的节能技术。并在确定改造方案时,与建筑、装修一并进行,充分考虑建筑结构对空调热负荷的影响[4]。(3)应用太阳能技术。原建筑规模小,可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为室内光源提供主要电力供应。泉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光热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 800~2 200 h,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区域,十分适合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利用原建筑的屋面设计配套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4)使用绿色建材。对原建筑的已有结构和材料进行重复利用,在设计阶段综合考虑耗材,避免材料重复投入。在保证建筑安全、环保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废弃物,节约建材成本,以达到资源利最大化。2.3具体方案(1)整体设计规划。厂房在外观上将保持原有建筑的青石红砖风格,采用加固型材将受到破坏的外墙进行重新翻修,并完善现有的砖墙结构。在不影响安全的基础上,加装玻璃材质对外观加以装饰,使建筑整体完成新旧元素结合;在整个建筑的东、西两侧设置门厅;采用高强度钢筋对梁与楼板进行加固;将原有的小空间进行合并,提升空间容量,改善通风和采光效果,节省隔墙材料使用;顶棚采用框架结构,在保持空间渗透性的基础上,丰富空间层次。厂房外景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11.030.F001图1厂房外景(2)用餐空间。等待区:等待区由散客等待区和阶梯等待区两部分组成。在散客等待区,提取“循环”标志作为造型元素,采用混凝土异形曲面,外贴绿色陶瓷砖,制作成不规则的“环岛”造型。将绿植布置其中,使整体构造与“绿色”相统一;在阶梯等待区,采用混凝土台阶,上铺绿色生态板材。将阶梯北侧的墙体设计成落地书架,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空间文化内涵。就餐区:就餐区分为散席和包房两个区域。使用植物对就餐区进行阻隔视线,节省隔墙材料使用。儿童游乐区:在阶梯等待区的北侧,落地书架的后方进行布置。散客等待区和阶梯等待区如图2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11.030.F002图2散客等待区和阶梯等待区3电气与照明的节能改造原建筑由于设计观念与技术限制,未能充分考虑节能措施。经过多年使用,内部电气设备较为陈旧,其电气、线路落后的问题较为突出。改造后的旧厂房,不但更新了电力系统,而且增设电力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掌握电力运行情况。在屋顶加装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为整个建筑提供基本电力保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和不同类型的节能灯具,如LED光源、紧凑型荧光灯等不同造型的灯具,提高照明效率[5]。厂房立面如图3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2.11.030.F003图3厂房立面4结语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中的旧厂房虽不属于历史建筑,但从整体角度考量,其体量、立面风格应与周边工业建筑群和谐统一。对建筑外墙进行隔热保温,同时对墙体和门窗的边框做密封处理,在屋顶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将节能技术有机融合在建筑立面与建筑空间中,以体现闽南工业建筑的气候适宜性特征;在设备系统的改造中,采用高效、整合的空调设备,提高了室内环境的质量,降低了运行能耗;在确保安全和环保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利用废弃物,节约建材成本,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尽管受规模局限,旧厂房的改造仍为小规模工业建筑改良,但在建筑立面、空间组合、节能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