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位于东经118°53′~125°46′,北纬38°43′~43°26′之间,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处东北肉牛带和玉米带南端,为农牧交错地带。辽宁省肉牛养殖生产历史悠久,品种改良工作基础好[1],是农业农村部规划的“肉牛生产加快发展”区,发展肉牛生产具备气候、饲草、品种、区位及技术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具备将肉牛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潜力。近年来,牛肉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政府大力扶持引导,社会资本大量涌入,全省肉牛养殖业呈跨越式发展的势头,肉牛生产由过去的小规模粗放散养模式逐步向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养殖模式发展[2],生产方式已由传统的放牧生产转为舍饲、半舍饲养殖。目前,肉牛养殖业正处于由分散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由粗放型向科技型的转轨阶段。正确研究分析辽宁省肉牛产业和肉牛改良现状,精准定位肉牛产业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抓住机遇,补齐短板,因地制宜、因时施策,大力推动肉牛产业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努力将辽宁省肉牛产业做优、做强,是当下全省畜牧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本文分析辽宁省肉牛产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优势,提出推进辽宁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参考。1辽宁省肉牛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优势1.1辽宁省肉牛产业现状1.1.1肉牛生产稳步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末辽宁省牛存栏量290.9万头,全国排名第15位;牛出栏量198.7万头,全国排名第11位;牛肉产量31.5万t,全国排名第10位;全省人均牛肉占有量7.5 kg,居全国第11位。近年来,辽宁省肉牛饲养量稳中有升,全国排名连续3年保持稳定,特别是架子牛质量好,育肥牛品质优,深受省内、外肉牛养殖企业和屠宰加工厂欢迎。辽宁省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肉牛生产基地。1.1.2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辽宁省肉牛养殖模式主要仍是庭院式圈养,但饲养规模显著提高。其中年出栏育肥牛100头以下的场户占比达70%以上;繁殖母牛饲养规模多在100头以下,10头以下占比81.8%。近年来,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支持肉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和推动下,辽宁省肉牛养殖正在由农户分散饲养向适度规模饲养转变,肉牛养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品种专门化、饲料专业化、防疫规范化,规模场全混合日粮(TMR)饲喂以及青、黄贮技术广泛应用。1.1.3品种结构多元,西门塔尔牛“改良面”不断扩大通过对辽宁省14个市的实地调研了解,省内饲养的肉牛品种以夏洛莱、西门塔尔、利木赞、辽育白牛等4大品种为父本的二元、多元杂交或纯繁为主,其中西门塔尔占比最高,个别县、区的西门塔尔牛繁育或改良比例达到90%以上[3]。1.1.4主产区产业优势明显辽宁省全省形成了以黑山县、义县、朝阳县、建平县、喀左县、凌源市和建昌县等西部地区,开原市、铁岭县、西丰县、昌图县、法库县、康平县等北部地区,阜蒙县、彰武县、新民市和辽中区等中部地区,新宾县、桓仁县和本溪县等东部地区以及普兰店区和瓦房店市等南部地区共22个县(市、区)的肉牛主要生产区。主产区内肉牛产业链日趋完善,种群结构合理,养殖水平较高,屠宰加工能力强,产业优势明显。1.2疫病防控情况目前,辽宁省肉牛主要防控的重大动物疫病有口蹄疫、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和炭疽共3种,以免疫防控为主。其中,口蹄疫和布病采取每年春防、秋防两次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炭疽则采取200头以上的养殖户每年8月份前集中免疫一次的方式完成。2021年,辽宁全省肉牛口蹄疫和炭疽无疫情发生,布病无群体发生情况,只在监测中发现极少数阳性结果。此外,辽宁省对近年来流入我国的牛结节性皮肤病高度关注,已连续两年开展全省牛结节性皮肤病监测工作,截至目前省内尚未发现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1.3屠宰加工情况辽宁省全省现有肉牛屠宰企业71家,年设计屠宰能力为142.35万头,年设计屠宰能力在2万头以上的企业有 24家。2021年全省肉牛实际屠宰量21.5万头(入场登记数据),屠宰产能严重过剩。目前,辽宁省肉牛养殖主要是母牛养殖户生产的犊牛,4~6月龄时即可出售,多数由省内育肥大户饲养,其中一部分流向省外;育肥牛出栏后多数流向省外,本省屠宰加工占比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省内缺乏品牌影响力大、企业带动力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重点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且屠宰企业和养殖户之间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营机制。1.4问题分析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牛肉消费需求也不断提升,我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肉牛养殖生产大国。近年来牛肉价格始终保持高位运行,养殖利润大幅提高,为肉牛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纵观辽宁省肉牛产业发展形势,行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存在以下深层次问题:(1)肉牛产业发展不够充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2021年辽宁省肉牛养殖100头以上规模化率为27.1%,母牛生产仍以10头以下规模的散养为主[4],肉牛养殖呈小规模大群体的管理模式;全省肉牛繁殖、育肥、屠宰各生产环节脱节;肉牛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水平有待提高;专门化肉牛品种相配套的生产繁殖配套技术及其推广体系仍需健全。(2)肉牛遗传改良工作滞后。全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区域繁育规划难以落实,各地牛群改良缺乏计划性;种公牛冻精来源渠道多,市场监管难度大,质量难以保证,牛群遗传改良步伐总体处于停滞状态,部分地区肉牛改良出现近交等无序状态,遗传改良对肉牛生产性能提高的贡献率越来越低。(3)基础母牛存量不足。受到母牛养殖周期长、比较效益低等因素制约,母牛存量不足仍是当前肉牛产业发展主要瓶颈。(4)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现有的省内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由于生产成本高,导致牛肉精深加工度低,未形成品牌影响力,对当地经济和肉牛养殖发展带动作用不明显。(5)疫病防控技术体系不完善。受到防控技术手段制约,中小规模养殖场户部分常见疫病未得到完全有效的控制,疫病防控成本仍居高不下。(6)环境制约更加突出。随着国家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环评要求提高,限制了新场建设和老场扩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肉牛养殖规模的发展[5]。1.5发展优势分析(1)区位优势明显。辽宁省地处适宜玉米种植带南端,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国玉米、大豆主产区[6]。2021年,辽宁省粮食产量为2 538.7万t,玉米产量为2 008.4万t,大豆产量25.07万t,发展肉牛养殖业具有丰富的饲料资源和区位优势。(2)工作基础扎实。全省牛群繁育改良工作、肉牛产业开发工作起步早,工作扎实,特别是辽育白牛、“利复牛”的新品种(系)培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7-8],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3)牛群质量优。辽宁省牛群改良代次高,牛群质量优。牛群肉用体型特征基本形成,主要生产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发展母牛繁育、架子牛肥育提供了优质牛源保障。(4)政策支持有力。随着农业农村部《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出台,辽宁省政府、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围绕增加基础母畜产能、推进品种改良、扩大饲草料供给、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关键环节,加大了政策支持,强化了科技支撑,今后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2推进辽宁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重点工作2.1总体思路进入新时代,辽宁省肉牛业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增产保供给、提质保安全为目标,强化科技支撑,着力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全省肉牛遗传改良工作。应加强肉牛高效生产配套技术研究和推广,建立与肉牛专门化品种和饲养条件(模式)相适应的配套技术体系;围绕增加基础母牛产能、推进品种改良、扩大优质饲草料供给、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大力推进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生态化肉牛生产。还应扶持和鼓励肉牛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整合现有优势资源,探索和发展辽宁特色优质肉牛产业新模式,积极推进特色牛肉产品开发,全力打造肉牛品牌;不断提升牛肉综合生产能力、行业竞争能力和生态养殖水平,实现肉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2.2重点工作2.2.1推进肉牛优势区产业转型升级将具有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且相对集中的肉牛主产县(市、区)划定为肉牛产业优势规划区,择优实施产业集群建设带动项目。在优势区内大力推进良种繁育和杂交生产;鼓励开展适度规模、种养结合、自繁自育的肉牛养殖模式,特别是应继续对饲养基础母牛的养殖场户给予适当补助,调动养殖户饲养母牛的积极性,解决基础母牛存栏数量下降、架子牛供给不足等肉牛发展基础性问题。引导肉牛优势区发展种植和加工利用青贮玉米、苜蓿等,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青(半干)贮、微贮、氨化、粉碎等加工技术,推进规模场和散养密集区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发展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育肥;扶持屠宰加工企业扩大本土肉牛生产,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肉牛产品,延长和完善产业链,强化品牌建设和营销,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优势区肉牛生产提质增效和产业升级。2.2.2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国家规划和产业政策为导向,结合辽宁省特点和实际,调整肉牛良种繁育体系组织和工作架构,完善生产性能测定技术和配套设施、设备,构建现代肉牛良种繁育服务体系。(1)大力扶持、培育肉牛核心育种场和重点育种户,加强核心场建设,加快核心群选育,为系统推进辽宁省肉牛品种选育工作提供基础保障。(2)科学制订并执行全省良种繁育规划和肉牛遗传改良计划,系统有序地开展良种登记、纯种繁育(保种或选育)、育种群管理、后备种公牛选育、生产性能测定、后裔测定等社会化育种的组织管理工作。(3)按市场需求和繁育需要做好种公牛引进与培育、冻精生产与推广工作。(4)指导各地区制定并实施辖区良种繁育规划,科学实施肉牛遗传改良,在冻精推广市场化的大环境下,严格管理冻精质量,切实做好肉牛遗传改良的组织管理工作。2.2.3推进辽育白牛选育工作保护、发展、利用长期以来辽宁省独有的辽育白牛和利复牛等肉牛优势资源,并在现有选育工作基础上,继续完善社会化协作育种机制,加强辽育白牛核心育种场建设与管理,对核心群母牛实施精准化选种选配。做好辽育白牛良种母牛登记、生产性能测定和后备公牛选育等育种基础性工作,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全面、有效地实施育种牛群的世代选育和扩群提高,加快选育进展。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协作关系,以常规育种技术为基础,开展核心群表型选种技术的研制和分子选育技术应用研究,将辽育白牛培育成世界先进水平的专门肉牛品种资源,满足现代肉牛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继续加强高效生产配套技术研究和推广,建立辽育白牛专门化品种和饲养条件(模式)相适应的配套技术体系,为发展辽宁省的特色肉牛产业提供有力支撑。2.2.4推进种养结合生态化养殖充分发挥肉牛产业在畜牧业中的节粮优势和生态化功能,大力推行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根据辽宁省各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规模化肉牛养殖企业为主体,持续实施“粮改饲”项目,总结推广优质青粗饲料开发利用示范技术,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和利用水平,充分利用“东北黄金玉米带”和农副产品富集区的资源优势,推动肉牛生产降本增效。大力引导和推进种养融合,以地定养,推动粪污就地、就近全量肥料化利用,分类指导肉牛养殖场采用适合的技术模式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肉牛种养融合,生态养殖。支持现有肉牛规模养殖场粪便污水治理设施改造升级,形成政府扶持与养殖业主自行治理相结合、以业主为主体、多方投入、共同推进粪污有效治理机制。同时,还要深入研究解决中小规模肉牛养殖户粪污处理问题,促进家庭农场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和谐统一。2.2.5推进肉牛产业品牌战略(1)鼓励大型肉牛加工企业整合和提升肉牛产业资源及管理水平,开发特色牛肉产品,并与大型连锁超市、农贸批发市场、餐饮公司等建立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延长产业链条。(2)扶持家庭牧场、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肉牛养殖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广大农民发展标准化、集约化、适度规模化肉牛养殖,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优势作用,统筹开展生产资料、架子牛和育肥牛购销服务,实现产销相连。(3)着力构建产加销融合发展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加、销”一体化程度,促进养殖、屠宰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的利益合理分配,实现销售拉动加工,加工带动生产,生产服务加销的格局。(4)打造品牌优势,实施品牌驱动战略。发挥和利用辽宁省牛群和产业优势,发展特色牛肉生产,为优质品牌牛肉提供稳定优质的育肥牛源支撑。同时,助力屠宰加工企业针对牛肉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加大牛肉及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力度,积极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等平台,加强与电商、商超等主体合作,线上与线下融合,不断提升辽宁省牛肉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形成知名企业品牌和知名产品品牌效应,推动肉牛产业全面、高质量发展。2.2.6推进肉牛疫病综合防控坚持发展生产和防疫保护并重的工作方针,做实、做细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免疫密度以及免疫质量,重点开展口蹄疫、布病、结核病、牛结节性皮肤病、炭疽等危害肉牛健康的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加大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力度,提高疫病预测预警水平,强化产地检疫和调运监管,落实完善免疫、扑杀及无害化处理机制,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全面提高疫病防控能力以及水平。3结论综上所述,“十四五”期间,辽宁省全省各级政府应将肉牛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以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路径和手段,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大力推动肉牛全产业链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