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由布鲁氏杆菌引起[1-2],是一种严重影响畜牧业稳健发展[3-5],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人畜共患病[6-7]。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适合牛羊放牧养殖,牛羊养殖量较大,加之近年来省际和省内之间牲畜调运频繁,导致布病流行出现回升势头。2015年,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将环湖地区和青南地区列为布病免疫区,使用布鲁氏菌S2活疫苗对5月龄以上的牛羊开展疫苗接种工作(种公畜和奶牛除外),对其他地区实施监测和淘汰净化方略[8-9]。2016年以来,青海省每年制定布病监测计划开展布病监测工作,但缺乏对历年整体防控情况和防控结果的系统总结和评估,尚未掌握青海省布病流行规律及趋势,从而难以作出相关防控措施的适时调整和优化。基于此,本研究对2016—2021年青海省布病的监测数据、疫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阐明布病流行规律,掌握病流行态势,以期为青海省布病防控策略的动态调整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1数据来源本调查中常规监测数据为国家、省级、市(州)级定点监测数据和县级自行开展的风险监测数据。以村(社)为单位,对免疫区(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玉树州、果洛州)各县(市)的未免疫乳畜和种畜进行监测;非免疫地区(西宁和海东所辖所有县、市)规模场、散养户的易感牲畜进行监测。疫情监测数据是疫情发生后,由各地上报、经确认后由各级实验室开展疫情排查和流调检测获得的数据。1.2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2016—2021年常规监测和疫情监测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畜间布病的三间分布特征,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显著。2结果与分析2.12016—2021年青海省畜间布病发病及抗体监测情况2.1.12016—2021年青海省畜间布病发病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2016—2021年青海省累计报告畜间布病病例2 124例,年均发病率为(1.15~17.40)/105。2016—2019年布病的年发病率逐年下降,但此后呈上升趋势。XX.XXXX/j.issn.1672-9692.2023.01.016.T001表12016—2021年青海省畜间布病发病情况Tab.1Incidence of brucellosis among livestock in Qinghai Province from 2016 to 2021年份牲畜总数/万头(只)发病数/头(只)发病率/(1/105)20162 042.517493.7720172 024.543421.6920182 016.652741.3620191 928.582211.1520201 856.143 23117.4020212 077.382 46611.872.1.22016—2021年青海省布病抗体监测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2016—2021年共检测样品418 427份,检出抗体阳性4 851份;年均个体阳性率为0.53%~1.76%,6年平均为1.16%。与疫情发生趋势类似,年均抗体阳性率也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16—2019年逐年下降,此后上升。XX.XXXX/j.issn.1672-9692.2023.01.016.T002表22016—2021年青海省布病抗体监测情况Tab.2Surveillance of brucellosis antibody in Qinghai Province from 2016 to 2021年份检测样品数/份抗体阳性数/份阳性率/%合计/平均值418 4274 8511.16201672 3725330.74201752 2633420.65201845 3252650.58201932 7331740.53202081 0991 1711.442021134 6352 3661.762.22016—2021年青海省不同畜种布病抗体监测情况(见表3)由于样本选择存在差异,导致总数不一致,但不影响结果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由表3可知,羊抗体阳性率(1.29%)远高于牛(0.78%)。不同畜种间布病抗体阳性由高到低分别为:其他羊(1.83%)、其他牛(1.14%)、种牛(0.86%)、种羊(0.38%)、奶牛(0.29%)。XX.XXXX/j.issn.1672-9692.2023.01.016.T003表32016—2021年青海省不同畜种布病抗体监测情况Tab.3Surveillance of brucellosis antibody of different livestock breeds in Qinghai Province from 2016 to 2021畜种检测数/份抗体阳性数/份抗体阳性率/%总体阳性率/%牛其他牛83 9959581.140.78种牛65 9045640.86奶牛73 2832150.29羊其他羊169 4633 0981.831.29种羊99 7083780.382.32016—2021年青海省不同地区布病抗体监测情况(见表4)由表4可知,除玉树州和海西州外,其他各地抗体阳性率均较高。XX.XXXX/j.issn.1672-9692.2023.01.016.T004表42016—2021年青海省不同地区布病抗体监测情况Tab.4Surveillance of brucellosis antibody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Qinghai Province from 2016 to 2021地区监测数/份抗体阳性数/份抗体阳性率/%海南州9 5292873.01西宁市43 6601 0332.37黄南州4 110852.07果洛州4 480881.96海北州26 2654601.75海东市107 2521 4531.35玉树州2 913230.79海西州46 9212950.633讨论本研究通过对青海省2016—2021年布病发病、抗体检测情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青海省布病流行率呈先逐年缓慢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自2015年起,青海省开始分区域实施免疫,初始阶段,工作力度较大,免疫质量高,形成了免疫保护。但随着免疫工作持续推进,免疫数量和质量呈逐年降低趋势,每年监测样本数也较低。因此,应加大基层动物防疫员的培训力度,传播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强调做好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同时对免疫操作方法和规程重点培训和演练,提升免疫的信心和决心。要全面评估、科学布局、合理布点,适时调整重点监测区域和数量,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区域加大监测力度,准确识别、发现、淘汰扑杀阳性畜,严防其流窜,导致疫情传播。本调查结果显示,从畜种角度考虑,羊的整体抗体阳性率远高于牛,同过去十年间的流行规律高度契合[10]。由于羊本身具有饲养周期短、成本小、繁殖率高等特点,导致了羊养殖基数大,贸易调运也比牛更活跃和频繁的现实。青海省集中规模化养殖少,散户养殖较多,且普遍多畜种混养,可能与布病在多畜种间流行有关。此外,发生过布病疫情的地方多次连续出现疫情,可能与消毒和无害化处理不彻底存在一定关联。因此,应加强对多点集中育肥户和农牧户的管理和教育,并倡导民众形成不喝生鲜牛羊乳、不吃生肉的良好生活习惯;对发生布病疫情的地方要“清圈”,选择合适消毒剂彻底进行消杀;支持奶畜养殖场户开展布病自检,探索建立生鲜乳布病等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制度。从地区分布角度考虑,西宁和海东地区不免疫的原因是其属于农业区,养殖体量小,且当时两地在稳定控制区评价标准范围内。但当其他六州实施免疫后,免疫区牲畜向全省各地调运导致阳性畜和免疫畜在多地之间流窜,而现有技术手段难以区分免疫抗体和感染抗体,可能导致全省数据偏高。因此,应加大对省内调运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管控措施,切实有效地防止免疫区免疫牲畜到非免疫区的调运。应加大监测净化力度,加快消化现有“阳性畜”,坚决做好“发现一起扑杀一起”的淘汰措施,严防造成更大范围的污染和传播,做到应杀尽杀,不漏一畜[11]。4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2016—2021年青海省畜间布病整体呈先缓慢下降后急剧上升的流行趋势。各地区抗体阳性率普遍较高,在环青海湖地区(海北、海南)和东部农业区(海东、西宁)尤为明显。布病在各畜种间均有流行,羊的整体抗体阳性率远高于牛,种畜相对较低,奶牛次之。未来应继续加大防控力度,优化防控策略,免疫区牲畜应免尽免,非免疫区加大监测净化力度。以“种畜场、奶牛场”和“规模化养殖场”为抓手,探索出切合青海省实际的净化淘汰模式。强化检疫监管,严格执行调运相关措施,把好调运关口。根据市场变化,动态提高牛羊扑杀补助标准。积极倡导正确的养殖、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科学的养殖氛围,通过系列措施使青海省布病防控在“十四五”时期取得良好成效。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