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状分析工程质量监管是一种分级管理,需要法人切实履行好项目的责任,采取良好的施工管理水平,全面履行职责。水利工程监理工作的关键是要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如不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管理能力和管理不规范等,要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完善强化措施,发挥项目法人的核心管理作用,从而落实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负主体责任和监理、检测、监测等其他参建单位的相应责任。1.1监督体制待完善质量监督机构设立一般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立质监站,属于水利局的一个分支机构,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时也要建项目法人,导致质量监督流于表面,监督的力度和效果不足[1]。1.2业务水平不足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涉及的领域广泛,不仅要了解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标准,而且要了解施工程序、施工工艺、质量评定标准、项目检测频次等相关的技术标准。质督人员工作能力不但要达到专业化,而且要做到多样化。但现行的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由于其知识体系不完整,对质监工作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1.3机构独立性不足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受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专业单位,应完善建设项目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由市人民政府交通、水利等有关单位,在其职权范围之内需要对其所在地区的专业施工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但当前我国水利建设项目数量众多,缺乏专业人才,使得质量监管机关的政府监管独立职能未能够充分体现[2]。1.4现场质量监督手段有待加强在实施质量监督监工作中,单凭经验或目视进行检验,项目的实体质量靠手摸眼看等常规方法结合查阅工程质量保证资料进行,而住住工程质量保证资料无法真实、有效、科学地反映项目的真实状况,导致监督手段不强。2当前做好质量监督工作的思考2.1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作用落实全过程质量监管措施,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规范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验收关卡,强化关键部位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加强质量问题整改措施跟踪督查,强化工程建设质量检验评定和核备,确保工程建设实体质量。2.2提高质量监督人员的业务能力近年来,水利投资不断增长,水利建设从常规水利向生态、环境、智慧、人文方向发展,尤其是新方法、新工艺的大量应用,水利建设的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质量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更新充实。主管部门在补齐人员、经费、技术上的不足的前提下,加大培训和宣贯力度,提高监管人员业务水平。推行项目质量综合执法,整合水利、民建、交通、电力等行业的监理,统筹推进重点项目的质量监督。加强对各类技术人员尤其是专门技术人员的培训,以适应各级各类技术工作的需要[3]。3新发展理念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3.1完善质量监督机构安徽省水利厅针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制定了相应文件,明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质量监督单位应监督参建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行为和实体工程质量。其下属县区2015年成立了以房屋市政、水利和交通监督三个质安站合并的监督管理机构,编制人员10名。2022年则重新划转由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重新组建。其好处是监督机构提前了解主管部门的年度建设计划,便于提前谋划建立年度监督抽检(飞检)清单,方便与建设各参建责任主体的沟通,通畅与行政主管部门的联系,便于工作开展。3.2根据质量监督计划安排工作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规程》(DB34/T 2289—2021)要求质量监督人员在项目开工初期基本了解施工图布置,参加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计划,参加施工图技术交底,了解本项目的重点技术问题、关键点和重要技术指标及施工工艺的控制等。监督计划应书面下达,且对全体参建单位的管理人员进行交底,以保证在实际工作中,施工作业到关键点时,参建单位能够及时针对计划进行工作安排,并通知监督机构现场监督。3.3建立标准清单随着时代发展,水利建设从常规水利的防洪、调配水资源逐步向生态、环境、智慧、人文方向的发展,标准也逐渐增多。安徽省水美乡村与水系连通项目中,应用到的标准不仅涉及水利相关技术规范,还涉及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智能化相关技术标准。在工程开工初期,就要求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根据工程建设内容需要,列出相关标准清单,现场备足相关规范,开展标准学习和交底,用标准来引领、指导规范化施工,保证工程质量。3.4建立综合检查体系近几年来,安徽省各级水务部门通过巡查、飞检等手段,围绕目前水利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对水利工程质量问题进行了排查和整改落实,有效地增强了参建单位质量意识、落实了质量责任。通过综合检查,既发现了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突出问题,促进了问题整改落实,也通过综合检查促进交流,提升了监督人员的业务本领。3.5充分发挥监督抽检的作用监督机构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对监督的项目开展监督抽检,监督抽检现场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实体质量。监督抽检时一般要求项目的施工、监理单位进行配合、签字并书面确认,避免出现各方检测结果不一致的问题。检测结果要及时反馈给项目法人,不合格的要求项目法人组织相关单位落实整改并对结果进行核查,保证工程质量。3.6利用评优评先激励企业主体质量意识水利工程参加企业自身质量管理水平是做好项目质量管理的基础,要充分发挥质量评比和企业评优的导向作用,进一步细化修改水利行业质量奖的奖评选办法,制定奖评选细则,坚持好中选优的原则,开展优秀建筑业企业等质量奖项的评选工作,将评选结果纳入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评价和水利工程建设招投标管理激励范畴,切实发挥评优评先的激励导向作用。3.7质量安全监督应并重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现有的监督体系是两套体系,项目法人办理开工备案时需提供质量已办理监督手续的证明文件,没有要求安全监督的相关证明文件。但通过安徽省现行实际工作来看,办理安全监督的手续和时限比办理质量监督时限要求更严格,开工条件要求更高。安徽大部分市县已经实际在要求质量安全监督统一办理,即由原来的质监站改为质安站。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强制分开会产生诸多弊端,如土方开挖基坑(槽)操作面过窄,影响保证基坑(槽)安全的降水等相关措施的布置,后续建筑物的填筑质量也很难保证;更如混凝土模板支撑体系,安全稳定更是保证质量的前提。3.8重视查阅工程建设资料内业资料有效地了解到每一道施工工序的人员数量,施工实际以及施工规模等。通过内业资料能够有效地了解到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工程建设过程资料能真实反映工程建设管理单位的真实管理水平,是工程建设过程、验收依据和投入生产运行的重要保证。监督过程中通过查阅工程建设资料,可以基本判定工程建设单位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确定监督检查频次和重点。4构建智能化系统水利部印发《关于推进水利大数据的指导意见》指出可通过智慧监督体系进行管理,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综合应用系统,促进管理体系现代化。(1)智能终端。智能终端主要由无人机、卫星等传感器、视频监控等设备构成,实现了空间与空间的统一。而物联网则是无线感知网络,能够实现设备、系统的互联互通,将感知终端采集到的所有数据汇聚至平台,实现基本信息的监控和管理[4]。利用智能终端,将海量的数据、挖掘的数据和知识展示出来,从而提升各个行业的运作效率和集中度,智能水务系统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2.014.F001图1智能水务系统(2)水利数据收集计算。水利数据繁多,应整合信息资源和外部共享的数据资源,结合最新的技术和数据,面向互联互通,创新业务应用。利用云技术、大数据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等技术,构建能计算、存储的网络等数据服务平台,以满足水资源数据存储和计算需求。可采用DFS(Digital File System)手段来储存智能水利平台中的数据,将传统的数据处理系统与基于大数据的新的运算技术相结合,建立高性能的、自适应的、灵活的数据处理系统;选择可操作的水利专业模式,基于概率理论、扩展集合论、仿生学和其他量化数据挖掘算法相结合,形成可定制、组合、调配的分析模型构件,从而为水利建模网络的建设和并行计算提供有力支撑。(3)可视化管理。利用传感器、卫星、雷达、GNSS、视频、手机终端等系统,构建水利大数据的体系,基于DIKW 概念链模式,分析数据。搭建基于OGC开放接口(WMS、WFS、WCS)标准的数据共享系统,实现手机端的智能水务管理,实现水利检测信息在线化浏览。运用图形处理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可视化的解读,以确保信息的准确、高效、新颖、美观的方式,向低维度的三维图像中投射数字资料,即时的变化处理和运算参数。通过对大量的复杂资料进行定量的观测和定量的研究,从而将大量的信息数据可视化技术分为文字数据、网络数据、时空数据、多维数据显示等。系统基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业务,结合城市供水管理的专题资料的特性,研制了城市智能供水管理信息化平台,手机监测App等功能为城市水污染源在线监管、城市供排水管理等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提高了城市水务管理效率。5结语在新的环境下,加强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既可以改善水利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又可以促进提升监督队伍的综合能力,要持续深化水利建设质量监督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