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20年,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建设任务和“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各项任务,为交通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交通拥堵基本缓解,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完善。现代交通建设离不开信息化、数字化、高科技的辅助,交通规划方面进行科技赋能,能够有效助力交通高效、高速发展。借助大数据体量大、多样性、数据利用价值高以及数据更新迭代速度快等优势,能够有效促进城市交通迈向信息化、智能化,在不改变现有基础建设前提下,对传统交通科技赋能,构建现代信息化交通,提升城市交通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矛盾。国内外专家学者,在信息化交通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吕圣杰[1]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各种交通信息高效处理,研究了大数据在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任亚飞[2]提出了将GPS大数据应用到交通平台、道路规划、城市居民分布特点等方面,以实现智慧交通;赵启林[3]基于大数据技术对解决现有交通问题探索。在信息化视角下,基于大数据结合现代化手段,以高效、低成本的方式提高现代交通系统运行效率,解决城市交通矛盾。1交通现状分析文章以江西赣州为例,根据百度地图年度交通报告结合对城市主要交通路口进行实地调研,做出交通现状分析。赣州市常住人口870.8 万,车辆保有量107 万,是江西省重要城市。2021年赣州市市内出行强度5.606,全国排名第53位,同比增长15.79%,在汽车保有量100~200万级别城市中排名第19位,平均通勤时耗30.95 min,在汽车保有量100~200万级别城市中排名第28位。近三年交通现状如表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2.035.T001表1近三年交通现状年度拥堵指数同比变化量/%全国排名100~200万汽车保有量城市排名通勤高峰实际速度/(km/h)20191.3863.33742432.0520201.212-12.53983239.5020211.2230.9973140.43由表1可知,近年来赣州市交通拥堵情况得到缓解,自2019年1月29日迎宾高架路正式通车起,城区主要道路高架陆续铺设完毕,一定程度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但目前主城区交通供给与需求之间仍存在不均衡情况,市内出行强度、拥堵指数偏高,通勤高峰、节假日出行交通压力大,交通拥堵现象时有发生。2交通拥堵原因分析根据公安部对“交通拥堵”的定义:车辆在无信号控制的交叉路口车行道中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250 m,或车辆在信号控制的交叉路口3次绿灯显示时间内未通过路口的状态定义为拥挤路口。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强度进一步提升,主干道高架桥建设、路基拓宽等市政规划,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随着城市人口基数上升,车辆保有量同步增加,现有的城市道路密度不足以解决交通供需矛盾情况,导致早晚高峰时段以及节假日期间交通压力大、主城区拥堵、主要道路交通流量过大等情况。2.1停车场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主城区停车场现有停车位与停车需求供需关系较为紧张,现有停车场提供的车位难以满足节假日或高峰时间段需求。现代化立体车库数量不足,部分老旧停车场未能在现有基础上有效利用立体空间解决城市停车问题。停车场信息化能力不足,部分停车场无电子停车引导设备,找车位难、停车难等问题明显。2.2交通信息处理能力有待提高赣州交通系统智能化构建相比于我国其他智能交通建设先进地区尚有一定差距。交通信息收集方法与城市居民现代化信息需求不匹配,处理交通信息、发布交通信息、道路实时状态信息共享应用技术有待提高。部分城市主要道路缺少传感器或检测设备,无法对交通情况展开实时监测,交通流量信息获取不充分。传统交通治理方式无法应对快节奏、高效率需求,应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交通效率。2.3信号灯配时固化赣州主城区交通高峰时间长、车流量大、执勤疏导压力明显,无法有效地保证高质量的交通效率,难以缓解地区堵塞。如红旗大道与健康路交会区域,早晚高峰时期红旗大道方向车流量上升明显,交通信号灯固化配时,适应能力较弱。传统固定时长的信号灯存在局限性,无法有效调节特殊时段内的车辆通行需求,对多方向通行与等候时间控制能力较弱。应进一步优化信号灯功能,增设路面信息捕捉、路况判别等设备,合理调节信号灯时长,实时把握通行车辆情况,充分收集交通流量数据,保证主要方向交通疏导能力,缓解交通压力。2.4现代信息化手段运用需加强手机通信数据在交通领域的深入运用有待强化,移动通信数据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区域内人流量、人流方向等数据,功能延伸后可以有效分析城市轨道车辆、公交站点等候量、交通设施路径等重要人员与交通流量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居民时空分布特点。出租车辆装置GPS终端未能全面覆盖,导致其车辆基础信息、运行轨迹、车辆状态等重要数据无法实时获取。3交通提效途径探索3.1构建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系统我国现有的交通信号灯控制方式主要以固定时长为主。交通信号配时优化是众多专家学者公认的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改善主要干道交通运行压力,信号时长调节具有实施简单、建设规模小、资金投入少、见效快等特点。目前赣州部分地区在主要交叉路口布置车辆检测装置,通过计算机智能计算通行时长的自适应控制方式。针对路面交通存在的不确定性,自适应控制方式能够通过不断分析学习监测数据,实时优化交通模型,自动调整交通信号灯时长。在不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为缓解城区交通压力,建议配置交通信号灯自适应控制方式,逐步构建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系统,科学调控车流量,强化自动化交通疏导能力。3.2借助GPS数据提升公共交通工具利用率公共交通工具是较早安装GPS进行运行轨迹定位与运行时长记录的交通设施,目前数据累积量较大。任亚飞等[2]于2018年对绵阳200台出租车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利用,对出租车辆的单日业务量、营收情况、行驶数据等进行挖掘和分析,研究结果能够对乘客出行高峰、出行热点区域、出租车需求热点区域等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有效反映城市功能布局特征以及交通规划情况是否符合城市居民出行高效快捷需求,能够为出租车提供行驶路线规划,降低空载率,提高出租行业收入。建议进一步强化GPS在公共交通设施的覆盖率,利用GPS生成的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城市通行结构,结合城市功能分布,借助手机终端,实时精准推送公交设备出行优化路径,优化公共交通设施运营区间的引导功能,强化公共交通系统智能性。3.3道路卡口数据融入交通执法管理目前,赣州部分道路卡口增设了图像识别系统,自动识别车牌、车型等数据,能够通过不同卡口多图像识别系统分析车辆运行轨迹。鉴于技术投入和更新程度有限,除车牌、车型识别外,对车辆的车身属性、时空分布、行驶轨迹等其他信息识别度有待提高。应进一步优化系统功能,强化集成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数据识别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配合5G基站的数据高速传输效果,提升信息处理效率。3.4其他措施提高停车场信息化水平,建议停车场建设停车信息实时查询平台,科学引导停车流量,解决停车需求矛盾。加强现代化立体停车场构建,在现有停车场地基础上,借用立体空间,增加停车位总体数量。科学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提升交通体系信息化服务水平,实时展示路况信息,通过手机终端推送行驶中的路况信息、停车场信息、车流量情况等,缓解交通压力。制定并完善城市交通提效相关的行业标准。近些年,智慧交通的发展速度较快,行业标准更新相对滞后,各地在智慧交通建设过程中执行标准有所欠缺。应加快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鼓励、引导、支持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出台和制定各类标准、政策,促进城市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的健康发展。4结语目前我国城市更新迅速,城市化规模逐步扩大,部分省份重点城市主城区常住人口持续增长,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愈发明显。特大型、大中型城市,交通供需不平衡较为明显。为解决此类问题,可通过提升交通信息化水平,合理利用大数据,构建交通信号灯配时优化系统,借助GPS数据提升公共交通工具利用率,道路卡口数据融入交通执法管理等交通提效策略,缓解目前交通拥堵困境。科学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大脑”,对城市交通进行信息识别、传输、计算与反馈,提高智慧城市建设规模。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