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城市更新设计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空间,提升区域经济价值,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消除城市内规划空间零散、城市文化建筑保护不佳等问题,保证基础设施分布均衡,有机协调经济、文化以及生态发展。1城市概况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展,以往位于工业区的路段已逐渐发展为主城区功能板块,并不断谋求功能转变。文章选取的城市设计区域具有较高的改造意义,用地存量丰富,且位于城市建成区核心位置,历史文脉和空间功能相对完整。研究区域是城中多个板块的交汇位置,也是城市南北轴线的延伸区域。根据实际调查显示,区域内仍存有大量工业企业,占地面积约为7.5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40%,随着制造业的升级以及我国产业用地的布局调整,制造业逐步外迁,使得原有的生活活动停滞,并出现大范围用地闲置。受众多企业的大规模建设影响,道路系统复杂程度上升,市政道路网的密度需进一步调整。2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为了促进城市区域经济和谐增长,推动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优化城市生态环境,需要开展城市更新设计。通过特色重塑、强化空间品质、改善城区环境等手段,实现交通方式转变、重构城市景观风貌,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城市规划与地块设计之间的衔接要求。城市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2.027.F001图1城市设计框架2.1提升城市经济城市更新区域存在一定的经济矛盾性,如位于城市中心的地段经济水平较高,远离城市中心且建设规模偏低的区域经济效益需要提高。在进行城市更新设计时需要重点解决此类问题,促进城市产业功能空间的转型,注重城市功能布局,立足市场发展角度探寻全新的发展模式,利用开发项目盘活城市低经济地区,实现城市经济的二次增长。2.2重塑城市空间城市空间本身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待更新的地区属于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是城市整体空间的组成之一。待更新地区的发展历史久远,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形态,在城市结构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保证城市设计工作能够有效改善城市道路系统以及居民生活环境,应充分考虑城市空间形态,保证新空间规划模式能够与城市有机融合,并与周边空间产生互动,切实呈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物与空间环境。2.3增强城市吸引力城市待更新区域生活气息浓厚,但多存在街区尺度不合理、生活方式过于传统、居住条件有待提升、缺少相关配套设施、交通不够便捷等情况。此类原因均会导致城市居民大量迁移,使得城市活力进一步降低。需要在开展城市更新设计时综合调整城区功能结构,提升待更新地区的经济容量,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实现带动地块活力的目的,结合居民多样性,不断完善服务设施。2.4丰富城市文化表达城市待更新区域是城市发展的集中缩影,也承载了城市的传统文化,在进行城市更新设计时需要坚持梳理特色空间、传承历史文脉的原则,重新打造蕴含传统文化的街区,提升地块文化品质,防止出现城市建设同化。2.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根据实际调查显示,城市待更新地区始终处于自由状态,缺少足够的绿地空间,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在进行城市更新设计时应优先搭载区域生态网络模块,结合城市发展状况以及实际特点,充分把握当地生态结构,优化生态环境,利用导则控制手段,预留足够的开放空间,坚持绿色、环保、低碳的建设理念,塑造绿色生态城市[1]。3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城市设计实践方案3.1实现片区功能转型为了实现经济增长,需要促进城市片区功能转型,兼顾城市发展利益和地块利益,全方位分析城市与地区的实际需求,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明确功能定位,为城市更新提供活力与动力,利用工业生产企业外迁后形成的大量土地资源,结合打造国际都市的目标,完成街区功能的调整。如将工业文化展示馆、图书活动中心、艺术中心剧场等建设成为文化艺术地标,将星级酒店、公寓SOHO、商业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成为商务花园。依靠地区优势、各商业办公建筑和大型企业的品牌效应,吸引制造企业和商贸企业入驻,促进商务功能转型。将周边林带、公园等具有创意元素的景观和建筑作为设计依托,融合不同文化,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基地、休闲娱乐设施、时尚街区等项目,服务商贸群体,促进服务功能转型。考虑城市居民、观光游客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林带环境优势,打造工业遗产展览馆以及艺术街区,完成不同时代文化标志的拼贴。通过建设充满地域特色的旅游长廊,促进城市旅游功能转型。城市设计概览如图2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2.027.F002图2城市设计概览3.2重组空间结构在城市更新设计中需要将区域林带景观作为设计核心,进一步重组地段空间结构,为待更新区域提供全新的空间功能。沿周边林带打造生态景观空间,利用道路完成南北区域串联,形成完整、统一的功能空间。围绕城市主干道打造功能枢纽,形成商务办公核心。完成林带功能核心的嵌入处理,使空间景观与外部空间共同构成设计核心。城市更新设计过程中,要借助商务办公功能以及高层建筑,凸显设计区域的核心地位。利用片区与节点分布规律,依次布置办公区、商务区、商贸区、金融服务区,使各功能板块在城市中心聚集。注意各功能区的间隔密度,充分结合实际特色,凸显城市新功能。依照空间结构建设方案,对各建设用地开发指标进行控制,做出引导性要求,保证空间秩序统一,根据落地项目拟定建筑设计规划,促进宏观空间与微观布局的衔接[2]。如文化演艺地表建筑面积为9 100 m2,占地1 800 m2,文化演艺综合体建筑面积12 000 m2,办公企业服务87 000 m2。3.3梳理交通系统城市更新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工业外迁机会,确保城市道路网络格局不变的前提下,从人性化角度整合道路交通系统。适当提升路网密度,增强交通可达性。充分利用厂区道路,实施适当改造,借助四横两纵道路结构,解决以往地段道路匮乏问题,采用改善交通环境的方式提升地区吸引力。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为主设计,打造公交都市,强化地段立体化公交系统,根据人流集散特点以及具体功能需要,科学布置公交站停靠位置。充分发挥地铁轨道优势,结合P+R模式停车场,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求。在进行林带修复处理后,形成高品质的绿化生态环境,结合商业体、林带广场、交通站点,进一步强化附近区域与林带之间的连通性,利用过街天桥者地下通道,打造立体化、多层次的慢行体系[3]。3.4打造建筑文化风貌城市现代风貌平面布局如图3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2.027.F003图3城市现代风貌平面更新区域内历史遗迹相对较少,需要利用创造性现代建筑打造城市文化风貌。实际设计时,根据建筑整体风貌,以简约的设计方式,结合不同片区之间的差异性功能定位,划分为5个风貌分区,包括都市生活风貌区、商务办公风貌区、商业风貌区、文化风貌区以及生态风貌区。将城市主干道路区域规划设计作为重点内容,设置办公商务综合体、五星级酒店等建筑,展现城市现代化风貌,呈现高低错落的区域天际线。将环形天桥、升降系统、观景平台等标志性建筑作为设计亮点,呈现地区建筑格局特色,通过二次利用工业遗产建筑,结合文化产业发展,保留厂区空间机理。如保留改造原水泥厂区内部分罐体,强化重要空间节点设计,在文化演艺地标中借助3D技术、VR技术推出全景展示平台。3.5优化生态景观设计优先实现土地再利用,确定周边地区用地开发指标,打造空间格局,凸显片区特色,提高居住环境品质。注重林带修复,利用绿化渗透形成绿化景观结构,将乔木作为主要种植植物,兼顾植物季节性,进行多品种搭配,丰富城市居民视觉享受,充实绿化层次。要充分体现绿色生态的设计思想,通过布置人工喷泉、水池等方式,塑造林、水、人相互融合的绿色景观[4]。4结语通过将北城城市中心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提升城市经济、重塑城市空间、增强城市吸引力、丰富城市文化表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阐述实现片区功能转型、重组空间结构、梳理交通系统、打造建筑文化风貌、优化生态景观设计等城市更新设计方案实践路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