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育白牛于2010年1月通过国家新品种认定,是辽宁省自主培育的第一个、全国第三个专门化肉牛新品种,具有体型大、生长发育快、肉质好、耐粗饲、产后恢复快、易受孕,胴体眼肌面积大、高档部位肉产量和优质肉率高,肉质细嫩、肌间脂肪含量适中等优点。目前,辽育白牛是辽宁省主要肉牛品种之一,占辽宁省肉牛养殖量约1/3,辽育白牛产业已成为辽宁畜牧业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犊牛腹泻在辽育白牛主产区广泛流行,严重影响犊牛发育和健康,个别地区死亡率超过60%,对辽育白牛产业的危害愈发严重。犊牛腹泻多发病于出生后2~7 d,一般由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营养供给不当、应激等不利因素引发。犊牛腹泻全年各个季节均可能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气候交替变化时最为常见[1]。本文对辽育白牛犊牛腹泻的诊断与综合防治进行了探究,以期为辽育白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1犊牛腹泻临床症状与病因分析1.1常见临床症状患病犊牛发生不可控腹泻,排出牛粪颜色以白色、黄白色、褐色等多见,也有呈黑色或绿色;牛粪一般难以成形,特别稀薄,严重可出现水样或黏稠稀便,部分混有黏液、黏膜或乳块、血块等,气味腥臭难闻[2]。犊牛病程急促,患牛加速脱水,精神不振,不喜饮水吃食,最终可能在1~5 d内死亡[3]。1.2病因分析1.2.1犊牛自身因素初生犊牛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引起应激反应和疾病,需依靠摄入初乳提供基本的抗体。若管理不善,不能按时适量适温饲喂,将导致犊牛无法及时从母体获得母源抗体,易引起腹泻[4]。犊牛前胃功能不健全,肠道黏膜易受病原侵袭,容易因饲喂管理不当、营养不良或感冒等引起免疫力下降。若饲喂人员对喂养时间、喂养量控制不当,或给犊牛饲喂消化困难的饲草饲料、替代乳调配不合理,给水不当、盐类含量或钠离子水平偏高、犊牛吮乳初乳过快等,均可导致犊牛消化不良、消化道功能紊乱,进而引发腹泻[5]。1.2.2母牛影响因素母牛妊娠期营养及身体状况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6]。母牛妊娠期能量水平异常,饲料中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等水平不足或不当,或患有消化、生殖系统疾病均可导致胚胎发育不良,先天不足,初生犊牛身体孱弱,易引发腹泻[7]。此外,母牛产后管理水平也直接影响犊牛健康。产后母牛营养不良会直接影响牛乳的产量和质量,进而造成犊牛营养不良,体质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犊牛发生腹泻可能性显著增大[8]。同时,母牛乳房不干净、乳汁不卫生或患有乳房炎等相关疾病也极易导致犊牛发生腹泻。1.2.3养殖环境不利因素场舍设计布局不合理,没有专门的产房、犊牛舍(或未划分专门区域饲养犊牛),易导致成年牛和犊牛交叉感染。防寒保温、防风、通风等设施不健全,犊牛栏舍阴暗潮湿、光照不足,通风效果以及圈舍保暖效果均将影响犊牛腹泻发病率[9]。圈舍清洁、消毒、杀菌不及时不彻底,尤其是被污染的饲草饲料等未被及时有效清理并消毒,均会造成饲养环境病原体数量激增,引发犊牛腹泻。1.2.4各种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常见于长途运输、天气骤变等特殊情况,场内无相应设施及应对措施,犊牛骤然受到过冷、过热刺激,或强光、噪声惊吓,易导致犊牛出现应激性消化道功能异常[10];突然改变环境(如从散养到圈舍饲喂引起不适应、温湿度差别较大等)、饲料种类配比及饲喂方式等骤变也均可引起犊牛腹泻[11]。1.2.5疾病原因1.2.5.1细菌辽育白牛犊牛腹泻致病菌中以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C型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梭菌)等最为常见,超过70%的犊牛腹泻由上述几类病菌引起。致病菌感染犊牛后大量增殖,破坏原有菌群平衡,引发犊牛胃肠功能紊乱,造成犊牛腹泻[1]。同时,致病菌产生外毒素如肠毒素等可刺激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大量液体,或造成消化道黏膜损伤导致功能减退,加剧腹泻[12]。沙门氏菌可通过对肠道黏膜细胞进行特异性吸附及侵袭,刺激肠液分泌,造成腹泻[13]。魏氏梭菌系典型条件致病菌,其致病原因主要在于其产生的12种毒素,常引起牛肠毒血症、牛猝死症等,以排出褐色带血的稀粪、全身实质脏器出血、小肠坏死、发病急、死亡快、死亡率高为特征,多感染体格强壮、膘情较好者[14]。鉴别诊断时应注意区分不同细菌感染侵害部位及引发腹泻机制不同[15]。王姣姣[16]进行腹泻致病菌相关分离鉴定时发现,东北不同区域检出率明显不同,辽宁省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率为54%,吉林省为61%,黑龙江省为29%。1.2.5.2病毒病毒性犊牛腹泻占比低于细菌性犊牛腹泻,阳性率一般在30%以下。引起辽育白牛犊牛腹泻的常见病毒有牛冠状病毒(BCoV)、牛轮状病毒(BRV)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等。病毒主要通过侵袭肠道上皮细胞、固有层细胞等,造成肠道功能异常,引发犊牛腹泻[17]。同时,犊牛感染病毒后身体免疫功能急剧减退,容易继发细菌感染,进一步加剧腹泻。1.2.5.3寄生虫寄生虫造成动物机体尤其是肠道(小肠绒毛膜等)损伤,尤其是引起对水分的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犊牛严重腹泻。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是隐孢子虫和球虫感染引发辽育白牛犊牛腹泻,也有个别犊牛是在胚胎期间由母体感染蛔虫引发腹泻。隐孢子虫主要感染1月龄内的新生犊牛,不感染成年牛;球虫主要感染20日龄以上的犊牛引起腹泻[18]。球虫感染一般是因为犊牛与成牛同舍,以卵囊形式混在草料、饮水中被犊牛吞入体内而感染,春季或多雨时节最为常见[19]。2诊断要点临床上可根据临床特点、病变情况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对辽育白牛犊牛腹泻作出初步诊断,若要确诊常需要结合实验室诊断。2.1临床症状诊断2.1.1细菌性腹泻初生犊牛2~5 d发生腹泻,粪便呈黄色,一般是因为母牛营养不良、初乳不好,常伴随或继发细菌感染;初生3~15 d发生腹泻,粪便呈灰白色,伴有未消化的凝块乳及凝血块,一般为消化不良或大肠杆菌病,7日龄内犊牛死亡率高;腹泻发生在犊牛出生后的1个月内,排泄物中伴有血液并具有恶臭性气味,一般为沙门氏菌引发[20]。腹泻粪便呈绿色,一般为链球菌感染;粪便呈黑色,一般为杆菌类等细菌感染。弯曲杆菌感染常发生在冬季,粪便呈棕黑色,伴有血液;巴氏杆菌病患牛的粪便恶臭并混有黏膜片和血液(鲜红),有时鼻腔和尿中也有血[21]。魏氏梭菌性腹泻(由B、C型菌引发,又称肠毒血症)常见犊牛出生后的半个月内,主要症状为腹痛肿胀后急剧腹泻,排粥样粪便、不下痢或排少量血便,出血多在小肠,病程急促,致死率较高[22]。2.1.2病毒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多伴有体温反应、呼吸道症状及口腔黏膜充血糜烂等;鼻镜、眼睛有浆液性分泌物;呈间歇性腹泻,初期水样,恶臭,后期便中带血。牛病毒性腹泻常见症状为腹泻、黏膜发绀、消化道黏膜糜烂等,显著特点是会造成免疫抑制。急性型常见于犊牛,病死率较高[23]。有些病牛伴有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导致跛行。慢性症状不显著,常表现为发育缓慢;2岁龄以上辽育白牛感染后多表现为短期腹泻。轮状病毒引发的腹泻主要集中在犊牛初生后一周内,常见症状为犊牛消化和吸收功能下降,排白色、灰白色、黄褐色的黏稠或水样便,多为混合感染[24]。2~3月龄是冠状病毒感染犊牛腹泻高发期,其显著特点是伴随呼吸道症状。牛恶性卡他热(恶性卡他热病毒引发)特征症状为粪便先干后泻,混有血液,恶臭;牛流行热(牛流行热病毒引发)特点是发生牛流行性感冒并发肠炎,粪便有大量黏液甚至带血;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发)特点是肠炎型在发生腹泻(多为水样)同时伴有呼吸道症状[25]。2.1.3寄生虫性腹泻2月龄以上犊牛腹泻,粪便呈黄色带有鲜红血丝或血块一般为寄生虫感染(球虫)。隐孢子虫感染的主要症状是腹泻、脱水、虚弱、厌食、腹痛和死亡,且最大特点是不感染成年母牛。若腹泻持续7 d以上,容易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出现脱水、酸碱失衡、腹泻等症状,长期营养不良会引起僵牛[26]。此外,与球虫寄生在宿主上皮细胞内不同,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由宿主细胞形成的纳虫空泡内。2.2实验室诊断犊牛腹泻疾病成因复杂,易造成误诊,一般需结合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实际诊断中应注意按不同病料相应条件进行处理,切勿忽视病料采集、转运储存条件的重要性。实验室诊断细菌性、病毒性腹泻主要应用鉴别培养基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技术(PCR)试验鉴定(PCR也可用于隐孢子虫鉴定)[27-28]。鉴别细菌性腹泻,常用萄球菌—链球菌—革兰氏阴性三联显色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平板、伊红美蓝琼脂平板等接种培养后,观察菌落特征并结合镜检观察确诊[29]。用于检测病毒性犊牛腹泻的主要有:常规PCR、巢式PCR(主要用于隐孢子虫鉴定)、多重PCR(轮状、冠状病毒鉴定)、实时荧光定量PCR(可进行细菌、病毒、隐孢子虫等多病原体检验)[30-33]。在诊断过程中发现,辽育白牛犊牛腹泻中以多种病原混合感染较多,很大程度上是由发现不及时、处理不及时导致。因此,也可采用ELISA试剂盒(ELISA方法广泛地应用在犊牛腹泻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冠状病毒、隐孢子虫等检测)或胶体金试剂盒进行快速检测[34-35]。同时,结合流行病学,收集怀疑寄生虫性腹泻的患病犊牛排泄物,采用直接涂片法等进行镜检观察诊断。3综合防治措施治疗犊牛腹泻应以“早诊断,早治疗”原则,最大程度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建议有条件的地区或养殖场可针对犊牛腹泻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优势致病原,以便有针对性地预防,当发病时开展针对性的治疗。3.1预防犊牛腹泻成因复杂,预防犊牛腹泻应从营养调节、科学饲喂等方面入手,根据母牛、犊牛不同阶段的生理发育需求及时精准调整饲料配方(犊牛还应注意适时断奶)和饲喂量;还应合理建设调整场舍布局,做好相关设施设备配套,保证通风采光,做好防寒保暖,保证饲养环境洁净、安全,定期对场舍、器具进行清理、消毒。同时,还应加强日常监测,每天晨饲及晚饲前对犊牛的粪便进行评分,以0分代表正常粪便,1分代表半成型松软粪便,2分代表粥状稀便,3分代表水样粪便。当评分达到2分或3分视为正在腹泻,应及时进行治疗[36]。3.2治疗总体治疗原则是补液、纠正脱水,止泻以及抗菌消炎。3.2.1补液和纠正脱水犊牛腹泻时身体功能下降,常见电解质失衡和趴卧等,需要及时以口服或者静脉注射等方式补充水分、盐类等。一般可提供适量的口服补液盐给犊牛饮用;犊牛饮食困难时,可静脉注射由生理盐水、5%葡萄糖液、5%碳酸氢钠、维生素C、氢化可的松等组成的混合液进行补液,补液速度适中约30 mL/min。3.2.2止泻犊牛发生腹泻时要及时止泻,防止犊牛能量、水分等急速流失[37]。但具体操作时应采用缓泻方式,有研究表明口服蒙脱石散比较有效[38]。同时,注意调整饲草饲料种类以更加适口,并适当减少饲喂量。3.2.3抗菌消炎针对各类型犊牛腹泻一般均需配合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抗菌消炎、避免继发或混合感染。同时,可配合安普霉素(阿普拉霉素)、乙酰甲喹(痢菌净)、穿心莲等对症治疗[39]。但近年来氨苄西林钠、恩诺沙星、土霉素等药物耐药性持续上升趋势,选择抗生素时要先进行药敏试验。3.2.4针对性治疗措施母牛营养不良初乳不好,犊牛可适当减少进食,喂服促消化药物,如乳酸菌素片或胃蛋白酶等;犊牛消化不良可以考虑乳酸菌素片(5~10片/次,每天2次)、庆大霉素(加入饮水,0.01%~0.02%),大肠杆菌病内服0.5%高锰酸钾溶液(每天2~3次)、肌肉注射硫酸小檗碱2~4 mL(每天连续用药2次,中间间隔1 h)以及口服新霉素0.05 g/kg,每天2~3次。链球菌感染引起腹泻可以使用链霉素、小檗碱等;杆菌类等细菌感染引起腹泻需要加强补液、排酸,可以考虑维生素C+樟脑磺酸钠+25%葡萄糖静注,静注氨苄西林钠+生理盐水消炎,静注碳酸氢钠排酸[40]。魏氏梭菌引起犊牛腹泻暂无特效药物,一般在前期及时采用青霉素、头孢类进行抗菌消炎,中后期在补液止泻的同时结合非甾体消炎药,控制外毒素。病毒性腹泻应用收敛法和补液法可以缩短恢复期,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可减少继发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需要驱虫,先确定犊牛体内的寄生虫类型,之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驱虫药。感染球虫病牛可按体重口服氨丙啉、磺胺二甲基嘧啶或妥曲珠利(与地克珠利有交叉耐药性)等。隐孢子虫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方法一般以电解质疗法为主,多措并举避免二次感染[17]。驱虫同时需配合肠道药物治疗,并进行健胃。驱虫后必须对粪污以及可能被污染的饲草饲料、器具等进行全面清理、消毒。3.2.5中草药治疗穿心莲、黄连、乌梅等可有效抑制腹泻致病菌,可以在治疗细菌性犊牛腹泻时适当选择。同时适量配伍黄芩、苦参、金银花等为辅药以清热解毒;若需要涩肠止泻、温中行气还可以配合利用煨肉豆蔻、煨诃子等,或结合症状投入健脾和胃的木香、砂仁、炮姜以及健胃消食的焦山楂等[20]。4结论寒冷的气候环境是辽育白牛犊牛腹泻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辽育白牛主产区大多位于辽宁西北部地区,冬、春两季寒冷干燥,极易引起犊牛腹泻并继发感染其他疫病。此外,犊牛经常处于潮湿环境下会造成抵抗力下降,食欲变差;而犊牛在水域附近活动,易接触到寄生虫继而较发生感染,引起腹泻。同时,养殖场户管理上存在疏漏,在场舍设计、防寒保暖通风设施以及饲喂管理及防应激等方面存在欠缺,又存在畜禽混养、大小牛混养等不合理饲养方式,多种不利因素共同存在,极易诱发犊牛腹泻。因此,辽育白牛养殖场户必须加强饲养管理,秋、冬季节注意做好保暖,平时及时清除污粪,勤换垫草垫料;加强日常监测,尤其盯住犊牛“第一次腹泻”时情况等。对腹泻犊牛及时隔离,对其可能污染的器具、饲草饲料等全面清理、消毒,并及时对症施治,进行综合防控,才能实现有效控制犊牛腹泻、保证牛群健康、增加收入的目标。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