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色菌性外耳炎是由马拉色菌定植于犬猫耳道并大量繁殖,进而引起犬猫耳道皮肤炎症并继发细菌感染。马拉色菌是一类可广泛寄生于动物及人类皮肤表面的酵母样真菌,与犬猫毛囊炎、外耳炎、脂溢性皮炎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1]。在宠物临床实践中,犬猫马拉色菌感染属于宠物临床常见病,在宠物临床中约有68%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马拉色菌感染史。马拉色菌性外耳炎会导致患病动物耳道内皮肤出现破损和感染,瘙痒、耳部皮肤破损、出血,严重可能导致耳血肿。马拉色菌属于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在75%~80%的健康成年人皮肤上均可通过取样检测到马拉色菌的存在。当人类出现内分泌失调、抵抗力下降等情况时,马拉色菌大量繁殖引起花斑癣、脂溢性皮炎、特异性皮炎等多种皮肤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皮肤健康[2]。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马拉色菌开展的研究往往针对人类,对犬猫马拉色菌性外耳炎关注度较低,国内现有论文多为相关的病例诊疗分析,尚无关于犬猫马拉色菌病的相关研究综述。本文总结国内外近年来犬猫马拉色菌性外耳炎的相关研究,对马拉色菌病原学、生态学、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分子生物学、脂肪酶特性、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犬猫马拉色菌性外耳炎的诊疗提供参考。1马拉色菌病原学研究进展马拉色菌菌属属于担子菌门、担子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嗜脂性酵母样真菌,与犬猫毛囊炎、外耳炎、脂溢性皮炎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1846年,Eichstedt等首次在病人身上观察到菌丝及芽孢,并将该病命名为“花斑癣”。1874年,Malassez提出糠秕小孢子菌会引起哺乳动物皮肤产生皮屑,将该菌认定为单细胞真菌并命名。1889年,Baillon等首次创建马拉色菌菌属,马拉色菌成为一个公认的新菌种。目前已知马拉色菌包含众多不同菌种,科学家经基因分析共分离18种马拉色菌,见表1[3-5]。XX.XXXX/j.issn.1672-9692.2023.03.018.T001表1马拉色菌发现进展及易感动物Tab.1Discovery progress of Malassezia and susceptible animals马拉色菌菌种发现时间易感动物糠秕马拉色菌(M. furfur)1889犬、猫、人类等厚皮马拉色菌(M. pachydermatis)1925犬科动物、猫、人类等合轴马拉色菌(M. sympodialis)1990猫、人类球形马拉色菌(M. globosa)1996猫、人类限制马拉色菌(M. resticta)1996人类钝性马拉色菌(M. obtusa)1996人类斯洛菲马拉色菌(M. slooffae)1996猫、猪、人类皮肤马拉色菌(M. dermatis)2002人类日本马拉色菌(M. japonica)2003人类纳娜马拉色菌(M. nana)2004猫、马、牛大和马拉色菌(M. yamatoensis)2004人类羊马拉色菌(M. caprae)2007山羊马马拉色菌(M. equina)2007马兔马拉色菌(M. cuniculi)2011兔阿鲁纳罗基马拉色菌(M. arunalokei)2016人类巴西马拉色菌(M. brasiliensis)2016鹦鹉鹦鹉马拉色菌(M. psittaci)2016鹦鹉蝙蝠马拉色菌(M. vespertilionis)2018蝙蝠1955年,Gustafson首次在犬外耳炎病例中分离得到糠秕马拉色菌,西班牙及日本研究团队在家猫身上也分离得到了球形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纳娜马拉色菌以及斯洛菲马拉色菌。有研究分别对健康猫和患有外耳炎的猫进行真菌取样培养,结果显示,从患有外耳炎的猫分离得到厚皮马拉色菌的概率更高,且菌量更多,对于皮脂分泌较多且有过敏表现的猫身上存在马拉色菌过度生长的情况[6]。截至目前,马拉色菌的菌属仍然在不断完善更新,对于不同种属马拉色菌的易感动物也有进一步的探索,而这些发现也为马拉色菌在人畜共患病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线索及依据。2马拉色菌的生态学及流行病学2.1马拉色菌的生长特性马拉色菌具有亲脂性是因为其缺乏脂肪酸合成相关的基因,但其存在大量分泌性的水解酶基因,如脂肪酶、磷脂酶以及蛋白酶。马拉色菌可通过分解寄生宿主皮肤表面的脂质获得其生长代谢所需的脂肪酸,并证明了马拉色菌在动物皮肤上的主要寄生部位为皮脂分泌较多的皮肤表面[7]。磷脂酶和脂肪酶在马拉色菌属生长过程及致病机制中均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在pH值5.0~7.5表现最适活性,在35~38 ℃环境下生长繁殖,这些基础条件均与动物皮表环境类似。马拉色菌脂肪酶可将甘油三酯分解为游离脂肪酸,以进一步为马拉色菌生长提供营养物质来源。此外,脂肪酶的活性与马拉色菌的菌丝相转化速度呈正相关,从侧面证明了脂肪酶对马拉色菌生长的重要性。有研究人员提出,马拉色菌作为一种潜在的病原体,受宿主皮肤和外界环境影响较大,温热潮湿的条件以及宿主抵抗力降低均会促进马拉色菌增殖[8-9]。为更好地了解马拉色菌在健康皮肤和皮肤病病例中的存在情况,多项研究提取人类和动物的皮肤真菌进行了取样培养,结果表明,厚皮马拉色菌在犬身上最为常见,而球形马拉色菌、限制性马拉色菌以及合轴马拉色菌是人类皮肤寄生的优势菌种[10],但因研究未对比患病及健康状态下菌群差异,后续可针对不同病程情况下动物皮肤马拉色菌优势菌群开展进一步试验。2.2马拉色菌在犬猫皮肤的定殖研究认为,马拉色菌首次在犬皮肤上定殖可能发生于其刚出生的几天内,但传播方式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在母犬去除幼犬羊膜以及舔舐清理幼犬时发生了菌群的转移。在一项研究中对新生3、7、35 d的幼犬进行取样,约有40%的样品均培养得到了马拉色菌。对不同品种的健康宠物犬身体各部位进行皮肤取样,在犬唇周和趾间分离得到马拉色菌的概率最高,肛周和腋窝次之,背部则最少[3]。研究表明,马拉色菌会在犬舔舐身体各部位毛发的过程中,由唇周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同时在用脚抓挠的过程中也会发生转移。在家养猫皮肤上则可以分离出具有脂质依赖性的合轴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纳娜马拉色菌以及斯洛菲马拉色菌。一项研究在美国东北部采集了52只健康猫的皮肤样本,在其中43个样本均检出马拉色菌;并在后续研究中对纯室内饲养的30只猫进行取样,其中近15只猫有耳道耵聍,取样后在13个耳道分泌物样本中检测到了马拉色菌[11]。有多项研究均表明,马拉色菌可在犬猫皮肤表面多处定殖,且通过分子生物学诊断证明可在动物皮肤分离得到多种马拉色菌,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马拉色菌在犬猫皮肤病中的生态学特性会得到进一步揭示。3马拉色菌分子生物学诊断在临床试验研究及早期对马拉色菌的鉴定中,形态学及生化学鉴定较为广泛,为进一步明确致病菌种及马拉色菌遗传学特征,近年来有多种分子生物学诊断手段应用于马拉色菌的鉴定。在医学上的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很多,如多聚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多位点PCR法、巢式PCR、嵌套聚合酶链反应等。其中凝胶电泳技术是通过电泳技术使不同大小的染色体DNA分离并在琼脂糖凝胶上产生特定的条带,该方法可用于区分马拉色菌菌种,但无法明确基因型,局限性较大。rRNA测序通过真菌PCR通用引物识别马拉色菌物种特异性或基因型特异性,如针对26s RNA的D1、D2区域,以及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均为常见的马拉色菌鉴定区段。有许多研究人员基于ITS开展马拉色菌系统发育方面的研究,发现在特异性皮炎病例的皮肤上分离得到的3D亚株产生的磷脂酶A2较其他基因型的菌株更多,这一结果支持了马拉色菌致病性与磷脂酶A2存在相关性的论点。来自rRNA内部转录间隔区ITS1区域的PCR产物的RELP分析结果与ITS1区域的DNA序列和生物化学测试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12-13]。多位点PCR法通过结合马拉色菌基因组多个位点进行分析,结合包括D1、D2和几丁质合成酶2(CHS2)和β微管蛋白等多个位点,对于分析马拉色菌流行病学及评估种内变异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比较PCR-RFLP和巢式PCR对马拉色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发现巢式PCR在检测时间和操作简便性上具有优势,但PCR-RELP更适合马拉色菌基因分型。2010年,有研究利用DNA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对中国汉族和藏族人皮肤马拉色菌分离株进行了遗传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族间未见差异,同时发现几乎所有糠秕马拉色菌菌株均具有5个不同的群组组成[14]。Cheikhrouhou等[15]使用PCR-RFLP和PCR测序技术对马拉色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分离出的31个菌株中共鉴定出3种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其中经序列分析共有6种基因型的球形马拉色菌。Buommino等[16]基于真菌rRNA特异性区段ITS1和ITS2以嵌套聚合酶链反应(嵌套PCR)对11株厚皮马拉色菌菌株进行了分子分类,并运用多态性DNA(RAPD)的随机扩增确定了4种不同基因型的厚皮马拉色菌分离株的遗传分型,结果显示,在4类基因型中,基因Ⅰ型和基因Ⅱ型的菌株感染后会引起机体TLP-2、IL-Iβ、IL-6、IL-8、COX-2和MMP-9表达明显增强。为更好地检测皮肤上复杂的微生物群落构成并进一步检测马拉色菌菌种,研究人员使用下一代测序(NGS)分析,该方法基于高通量分析对DNA碱基对进行快速测序。2017年,研究人员通过多重PCR法对动物及人类的皮肤拭子样本进行快速DNA鉴定,并成功鉴定包括厚皮马拉色菌在内的6种马拉色菌。同年,法国研究人员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 MS)从3家大学附属医院的皮肤病病例中分离得到了马拉色菌。近年来,基于MALDI-TOF MS的主质谱数据库已经建立,该数据库可快速鉴定14种马拉色菌[3,17]。随着分子生物诊断进一步发展,对马拉色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也得以不断完善,有助于对所得到马拉色菌临床株进行准确的鉴定并进行遗传学分析,对马拉色菌流行病学及马拉色菌的进化变异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4马拉色菌致病机制动物皮肤角质层寄生的马拉色菌可以吸收营养物质,并使宿主暴露于化学物质和免疫原、过敏原中,如马拉色菌细胞壁存在蛋白质和脂质,真菌分泌的酶和代谢产物。已知马拉色菌细胞壁厚度约为90~150 nm,成分主要包括β-D-葡聚糖、微量甘露聚糖和部分多糖[18]。马拉色菌会影响其他皮肤共生菌的致病性以及毒力因子的表达。马拉色菌受宿主免疫系统影响,而免疫功能同样会影响最终是否引起机体炎症。真菌的黏附性是马拉色菌在动物皮肤上定殖和感染的关键因素,厚皮马拉色菌对犬角质细胞黏附是通过蛋白质与细胞壁碳水化合物发生共价结合并锚定在质膜上。黏附于角质细胞的马拉色菌通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抗菌肽的表达,导致机体出现免疫刺激或免疫抑制[19]。马拉色菌具有脂质依赖性,与其脂肪酶和磷脂酶基因广泛扩增有关,而脂肪酶、磷脂酶基因的过度表达会通过甘油三酯水解破坏表皮屏障[20]。研究显示,从患外耳炎的犬耳道中分离的厚皮马拉色菌活性明显高于来自健康犬的厚皮马拉色菌,原因与患病动物皮肤中的内源性β内啡肽刺激导致马拉色菌磷脂酶活性增强有关。有研究表明,马拉色菌可诱导角质细胞中芳基烃受体(AhR)激活。AhR是一种转录调节剂,具有下调免疫刺激、辅助黑色素生成、强化表皮细胞功能并抑制微生物生长增殖[21]。球形马拉色菌脂肪酶消耗动物皮脂成分,在这一过程中脂肪酶催化水解甘油二酯后可产生脂肪酸为自己提供营养,同时产生不饱和脂肪酸刺激皮肤引起炎症反应,但目前这一致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22-23]。5犬猫马拉色菌外耳炎的临床诊疗及防控5.1临床表现及诊断犬猫耳道感染马拉色菌时,表现精神沉郁、坐立不安,频繁用爪子挠头、挠耳朵及甩头现象。常有犬猫双耳耳廓小簇脱毛,严重瘙痒,双侧耳道内有大量黑褐色分泌物,耳部皮肤增厚发红。部分患病动物因马拉色菌引起的耳部剧烈瘙痒导致情绪不安,往往表现出拒绝宠主触碰头部甚至拒绝靠近。因瘙痒引起患病犬猫剧烈抓挠,抓挠过程中往往会破坏耳部皮肤,造成进一步的感染、出血、脱毛,如在抓挠过程中破坏耳部血管可能引起耳血肿,若感染较严重可能会引起全身大面积感染。马拉色菌除在犬猫耳部大量定殖外,还分布于口、肛门、尾巴等部位,因此在对患病动物的耳部进行检查的同时,还应检查其他部位是否存在马拉色菌大量定殖引起的皮炎。马拉色菌在其他寄生部位则会引起皮肤发红、剧痒、皮肤增厚、结痂等症状[24]。犬猫感染马拉色菌一般可通过临床检查和实验室化验进行诊断。犬猫耳道内有大量黑褐色油脂性质的分泌物并伴有恶臭气味,耳道皮肤红肿及轻微皮肤损伤。实验室检查通常以染色显微镜检查为主,该方法易于操作,具体方法为使用棉签轻柔刮取患病犬猫耳道内部分泌物,并在载玻片上均匀涂抹一薄层。马拉色菌镜检常用的染色方式有荧光染色法、派克墨水染色法、Diff-Quik染色法及常规KOH湿片法[25]。马拉色菌在镜下为卵圆形孢子,分裂状态下的马拉色菌呈花生样,菌丝较为粗短。镜检若观察到大量具有圆形、卵圆形和“花生样”形状的菌群,则可鉴定为马拉色菌感染。在部分临床实践中,若相关医院具备相关设备条件可进行进一步PCR诊断。取患病犬猫耳分泌物于含橄榄油培养基上分离纯化,直接提取分离纯化培养的菌种DNA,对其进行PCR扩增并对其产物分别进行脉冲凝胶电泳分析和基因测序,进而确诊为马拉色菌感染[26]。但由于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操作复杂且耗时较长,且宠物医院往往不具备实验室设备条件,在临床诊疗中较少应用。5.2治疗无论是单纯性的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的外耳炎还是混合耳螨、细菌引起的耳道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均易发生病情反复的现象。马拉色菌性外耳炎较为顽固,需要至少5~15 d的治疗周期,若宠主在犬猫略有好转时自行停药,会导致治疗不彻底;而且犬猫耳道结构特殊不易清洁,宠主洗耳或滴药时操作不正确也将导致治疗不彻底,引起外耳炎复发[27]。犬猫马拉色菌性外耳炎的治疗分为局部治疗及全身治疗。局部治疗通常分为清洁和上药两个步骤,耳道清洁需要使用专用的耳道清洁液滴入患病犬猫耳道,用手轻微用力揉压其耳根位置,使清洁液充分接触耳道污物,再使用棉签清洁耳道。在棉签不易清洁的耳道深处同样有较多分泌物残留,可在滴入较多清洁液并充分揉压耳根后,诱使患病犬猫甩头,这一过程可利用犬猫甩头将清洁液与分泌物一同甩出。待耳道干燥后使用耳肤灵(含制霉菌素)挤入耳道,并揉压使药膏充分接触耳道内皮肤,从而达到更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全身治疗通常用于感染较为严重或已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的患病犬猫,通常采用口服抗真菌药物及抗生素的方法[28]。抗真菌药物可选择伊曲康唑,犬用量为5 mg/kg,每日1次,连用3周;猫10 mg/kg,每日1次,连用6~10周。犬使用酮康唑5~10 mg/kg,每日2次,连用4周,猫则不建议使用酮康唑。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时可选择常见的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药物。但由于伊曲康唑、酮康唑等药物具有轻微的肝毒性,所以在全身用药期间建议定期检测患病犬猫肝脏功能[29-31]。5.3防控马拉色菌属于常见真菌,其感染力受动物抵抗力及卫生程度影响较大。马拉色菌外耳炎多发于幼龄犬猫,成年犬猫马拉色菌性外耳炎的严重程度与其自身的免疫力具有密切关系。当犬猫的抵抗力下降时,马拉色菌便会大量繁殖使感染加重,因此提高犬猫抵抗力是一种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饲养应注重营养全面均衡,保持皮肤健康,并避免犬猫油脂分泌过剩。也要注意饲养环境干净卫生,治疗时还应对环境进行消毒,避免环境中马拉色菌大量滋生。平时应注意犬猫耳部卫生,无论发病与否均应经常清理耳部以保证耳部清洁,避免耳道内蓄积大量油脂[32]。此外,季节也是影响马拉色菌繁殖的因素之一,夏季动物油脂分泌旺盛,马拉色菌更易生长繁殖,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犬猫外耳道炎症较冬季更多。马拉色菌属于广泛存在于人体和其他动物皮肤表面的条件致病菌,在易感因素的作用下可引起多种人类皮肤病,如花斑糠疹、头皮脂溢性皮炎、银屑病、异位性皮炎等[33]。人与宠物的接触过程中,马拉色菌会通过犬猫传染给宠物主人,引起相关疾病。因此,在与犬猫接触后需要进行皮肤清洁消毒,犬猫的窝垫等要定期清洗、消毒、晾晒,避免病原菌在家中传播。但由于马拉色菌致病力较低,综合近年数据判断其人畜共患风险较低,只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宠主不必过度担心。6结论犬猫马拉色菌性外耳炎属于宠物临床常见病,但由于该病致死率较低,早期从业人员对马拉色菌性外耳炎重视度较弱。但随着宠物行业飞速发展,人们对宠物健康关注度提高,马拉色菌性外耳炎也成为最困扰宠物主人的临床常见病之一。马拉色菌性外耳炎发病率高,不易根治且复发率较高,充分清理耳道并用药对宠主存在一定难度,且长期口服用药会增加肝脏负担,因此该病在威胁犬猫健康的同时也对宠物主人造成了饲养难题。马拉色菌属于亲脂类酵母菌,其生长繁殖条件及致病机制与其产生的脂肪酶息息相关。因此,研发定向的脂肪酶抑制剂或生物制剂可为该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助力,使患病犬猫得到更快更彻底的治疗,或可打开马拉色菌性外耳炎疾病防治的新局面。XX.XXXX/j.issn.1672-9692.2023.03.018.F001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