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等优质畜产品的需求逐渐增长,畜牧业得到大力发展[1]。畜牧业的发展必然伴随饲草料需求增加,优质饲草料资源成为保障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青贮玉米是一种优质的粗饲料,具有生物产量高、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消化吸收率高等特点[3-4],经厌氧发酵后可最大限度保持玉米植株的营养成分,并实现全年保存,是草食家畜养殖的重要饲料来源[5]。草地畜牧业是青藏高原支柱产业之一[6]。近年来,青藏高原部分草地因超载过牧、鼠害、自然灾害等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青藏高原地区冷季持续时间长气温低,枯草期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与营养成分显著低于暖季,纯天然放牧模式下的草地畜牧业在冷季对牧草资源需求显著增加[7-8]。因此,优质饲草料资源供给保障,可直接影响高原草地畜牧业的养殖效率与效益。目前,高海拔地区青贮玉米品种的筛选、种植、加工成为解决高原地区饲草料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保障高原草食家畜的饲草料供给,提高草地利用效率和农牧民种植业收益,缓解草场载畜压力与草畜矛盾[9]。本文就青藏高原青贮玉米利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青藏高原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草食家畜高效养殖提供参考。1青藏高原畜牧业饲草供给现状青藏高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平均海拔4 000 m,草地面积约16.54×105 km2,占我国草地面积的41.88%,世界草地面积的6%,每年生产近2亿t可饲喂1 800万草食家畜的牧草[10]。但近年来青藏高原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以及高原特殊气候环境下的饲草料季节性供应不平衡,是当前牧区畜牧业可持续高效发展所必须面对的现状[11]。田莉华等[12]通过对四川省、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的13个乡镇、153户牧民进行调研、综合分析发现,三省调研户饲草需求量为134 t/户,缺口平均52 t/户。徐田伟等[8]在青海省贵南县、三江源区等多个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牧草产量由9月中旬的202.82 g/m2至翌年4月可降低至55.67 g/m2;以三江源地区为例,2013—2017年草地超载达879.73万羊单位。温军[13]在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西藏畜牧业发展突出问题是高原地区草场超载过牧、饲草资源不足。青贮玉米等高海拔牧区优质高产饲草料的开发与利用,能够改善青藏高原饲草料资源不足与季节性供应不平衡现状,缩短高原草食家畜出栏周期,提高养殖效益,降低草原载畜压力,提升青藏高原地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2青贮玉米产品及其特点青贮玉米是指将包括果穗在内的玉米植株粉碎、加工,放入密闭的青贮窖或袋中经过一定时间厌氧发酵,能够长期保存的青贮产品[14]。玉米植株通过青贮可使营养成分和水分得到很好的保存[15],具有青绿多汁、适口性好、纤维含量低、营养价值高的特点,高海拔青贮玉米营养成分见表1。孙道仓[16]研究发现,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在青贮过程中随着氧气消耗会逐渐减弱,使玉米营养成分损失比一般的处理方法低20%~30%。杨云贵等[17]研究表明,玉米青贮后的中性洗涤可溶物含量均比禾本科牧草和秸秆类饲料高,达到41.80%,而粗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酸性洗涤木质素的含量较低。青贮过程中的微生物发酵能够将植株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大量乳酸、少量醋酸和芳香烃物质,改善适口性[18-19],还可软化植株中的结构性碳水化合物,降解部分纤维素与半纤维素[20],提高饲料消化率。此外,青贮饲料中的乳酸菌对草食家畜肠道健康具有益生作用,改善动物肠道微生态,产生小分子抗菌肽、细菌素等多种抗菌物质,抑制青贮饲料和动物肠道内有害病原菌;还可以合成叶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多种营养物质,降低家畜发病率的同时促进动物生长,提高生产性能[2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6.026.T001表1高海拔青贮玉米营养成分项目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灰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文献来源含量18.58~34.806.89~8.691.93~2.8040.06~59.7820.27~36.925.36~6.024.37~6.78许冬梅[22]、罗仕美等[23]、文兴金等[24]、李想等[25]、程明军等[26]%3青藏高原青贮玉米种植、加工及利用3.1高海拔青贮玉米品种筛选优良适宜的品种是提高青贮产品产量与质量的基础[27]。种植青贮玉米应根据种植地区的种植条件、气候变化和土壤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品种。高原地区日照时间长,但海拔是导致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气温会随着海拔升高而下降,暖季时间短,冷季时间长气温低。针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特点及需求,筛选出生物产量高、青贮品质优、持绿性好、生育期短、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青贮玉米品种将为高原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部分高海拔青贮玉米品种见表2。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6.026.T002表2部分高海拔青贮玉米品种品种生育期/d特点种植海拔范围鲜重产量/(t/hm2)文献来源玉草3号80~90产量高、青贮品质优、耐寒耐旱3 500 m77.81姚明久等[28]中玉335130~149产量高、青贮品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3 200 m及以上77.15杨繁等[29]纪元8号155~165高产高质、抗病性强2 300~2 900 m94.99贺辰邦等[30]吉农大青饲1号131生物产量高、抗病、抗倒伏2 300~2 900 m92.27贺辰邦等[30]德美亚1号105~110高产早熟、品优、抗倒伏3 450 m95.71肖启银等[31]漯玉33696~100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2 300~2 900 m94.25贺辰邦等[32]铁研53号120生物产量高、适应性广、稳产性突出,抗倒伏3 900 m以下95.78李想等[25]高科玉138119营养丰富、抗病性强、适应性广2 000 m113.34李想等[25]曲辰9号96植株高大、穗位高、生物产量大3 200~3 500 m70.46程明军等[26]雅玉8号119~125优质高产、抗寒3 200~3 500 m80.53程明军等[26]姚明久等[28]在川西北高原海拔3 500 m的甘孜州进行了青贮玉米品种的种植筛选尝试,结果发现,筛选玉米品种中玉草3号能够适应高寒牧区气候条件,株高、叶长、茎粗和穗位高表现均较佳,全株鲜重产量达到77.81 t/hm2。杨繁等[29]在海拔3 200 m以上的迪庆高原坝区开展青贮玉米试验示范,试验品种中玉335在高海拔环境下适应性良好,产量最高,达到77.15 t/hm2,证明了高寒牧区青贮玉米种植利用的可行性。有研究在青海省2 309、2 620、2 980 m等3个不同海拔地区进行青贮玉米品种种植试验,结果显示,3个适宜高原地区种植的高产品种青贮玉米品种分别是纪元8号、吉农大青饲1号、漯玉336;纪元8号的茎秆粗壮,具有较好的抗倒伏能力,生物产量最高,达到94.99 t/hm2;吉农大青饲1号生长周期短,绿叶片数13.1片,秸秆含水量适宜;漯玉336单株穗数较多,每株为2.3个果穗,青秸秆含水量较高[30-32]。李想等[25]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青藏高原地区50个玉米品种的青贮性能和营养品质进行评价,综合14个主要性状指标筛选出高科玉138、铁研53等24个适宜高原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其中高科玉138的株高(378.90 cm)、穗位高(192.60 cm)、鲜重(2.70 kg)、干重(1.03 kg)、淀粉(鲜重11.1%,干重45.87%)、蛋白(鲜重2.43%,干重10.04%)、干物质(24.2%)等农艺性状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近年来,在科研团队与生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培育和筛选出适宜于高海拔牧区的青贮玉米品种,在青藏高原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性能,为青藏高原优质青贮玉米产品加工提供原料保障。3.2高海拔青贮玉米种植技术青贮玉米在种植时,其品种选择、种植密度、种植时间、不同收获期等因素均会影响青贮玉米的生产性能,进而影响青贮产品品质[33]。姚明久等[28]在川西北高原研究发现,不同种植密度的青贮玉米产量和性状具有较大差异,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玉米的生物产量,以生物产量最高的玉草3号为例,该品种生物产量随种植密度上升先增后降,最适种植密度为0.35 m×0.65 m。李欣瑞等[34]研究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存在影响,青贮玉米先玉30T60在四川凉山州(海拔2 400 m)种植的最适播种量为5.6、7.6万粒/hm2时,可获得较高产量。商振达等[35]以西藏地区春玉米(3月种植,10月刈割)和夏玉米(6月种植,10月刈割)为研究对象,探索西藏地区不同种植时间对青贮玉米发酵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夏青贮玉米组中乳酸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高于春玉米组,乳酸含量在青贮第30 d时达到最高,夏玉米乳酸含量高出春玉米32.69 g/kg,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在青贮第7 d时最高,春、夏玉米的含量分别为38.73、53.58 g/kg,同时夏玉米微生物多样性也更为丰富。收获期同样是影响青贮玉米营养成分的重要因素,选择适宜收获期进行青贮收割制作可提高青贮玉米饲料的品质。玉米乳熟期是营养最丰富的时期,此阶段玉米收割青贮后的粗蛋白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其营养价值和青贮品质最优[36-37]。随着收获期推迟,玉米植株中纤维含量增加,含水量下降,营养成分损失过多,此时收获玉米青贮效果不佳。但不同海拔气候条件下,青贮玉米的成熟时间有所不同,陈学君等[38]研究发现,随着种植海拔每升高100 m,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延长4~5 d,成熟期随之延后。因此,在高原地区种植青贮玉米应根据种植区域范围内的海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选择耐寒性和耐旱性较强、生育期短、生物产量高的品种,并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密度与收获期,制定合理的种植技术方案,提高青贮玉米产量与质量。3.3高海拔青贮玉米加工调制高原地区的气温、水分、氧气浓度会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进而影响青贮发酵品质和效率。陆永祥等[39]比较了低海拔地区(成都,海拔476 m)和高海拔地区(红原,海拔3 500 m)燕麦青贮发酵品质,结果发现,海拔高度显著影响青贮发酵过程,海拔升高提供的低氧环境利于提高乳酸菌属丰度,而不良好氧菌(如梭状芽孢杆菌)属丰度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粗蛋白含量显著升高,中性洗涤纤维降低。但青藏高原地区冷季时间长气温低,青贮发酵常受到低温抑制。耐低温乳酸菌菌株的筛选成为高海拔青贮产品加工调制的重要研究方向,其添加既可增加青贮饲料中乳酸菌数量,还可在低温下实现发酵的酸性环境,更好地抑制腐败微生物的活动,提高青贮品质[40]。储徐建[41]于青海省开展耐低温乳酸菌筛选,发现了一株生长繁殖和产酸能力较强的耐低温植物乳杆菌L2,并在6种青贮饲料进行应用,在青贮玉米中添加植物乳杆菌L2利于提高青贮产品粗脂肪、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及粗灰分含量。此外,不同加工方式也是青贮玉米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如青贮原料中的营养组成[42]、饲料切割长度[43]、压实度[44]、发酵时间[45]、添加剂[46-47]等均会影响青贮发酵品质。但目前,高海拔环境下青贮玉米加工方式的相关研究仍鲜有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适宜高原环境的青贮加工调制技术研究将为高海拔青贮玉米产品品质提升提供技术支撑。3.4高海拔青贮玉米的利用商振达等[35]和郑美等[48]研究发现,在西藏、内蒙古高原青贮玉米发酵30、45 d时青贮效果最佳,达到基本稳定状态。高原地区气候寒冷,为防止发生青贮饲料冷冻问题,可在青贮窖的封膜上再覆盖30 cm的松土。青贮玉米取用时应尽量遵循“按需取料,现用现取”的原则,开口不宜过大,切割面要平整,取料完成后立即封窖,避免长时间空气进入引起饲料发霉变质,同时要清理青贮窖周边的杂物[49]。青贮玉米发酵完成后可直接取用饲喂牦牛等草食家畜。王巧玲等[50]在甘肃天祝县高寒牧区对白牦牛进行冷季补饲的研究表明,在冷季对白牦牛补饲青贮玉米可以保证牦牛的正常生长,减少掉膘现象发生,有效缓解高原草地压力;当青贮玉米秸秆补饲量为2 kg/(头·d)时,白牦牛生长效果最好,冷季期间较对照组牦牛体重增加18.9 kg/头。李鹏霞等[51]在海拔3 100 m的甘南州开展不同加工处理玉米秸秆对藏羊冷季舍饲育肥效果评价,结果显示,青贮玉米可有效减少藏羊冷季期间掉膘,促进增重,60 d总增重为8.3 kg,日增重138 g/d。刚永和[52]在青海黄南州高原地区研究发现,全株玉米经青贮发酵能够改善其品质与适口性,提高饲草采食量,青海藏系羊在青贮玉米饲喂下粗饲料采食量达到3.20 kg/d,平均日增重136.45 g/d。刚永和等[53]与周力等[54]以青贮玉米饲喂青海欧拉型藏羊,试验期间藏羊平均日增重分别达到178.04、222.33 g/d,养殖经济效益得到提高。青贮玉米属于酸性饲料,单一饲喂易造成家畜酸中毒、代谢病的发生,因此应与其他粗饲料和精饲料搭配饲喂,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并使家畜营养摄入更加均衡。廖阳慈等[55]进行斯布牦牛粗饲料组合效应研究中发现,当青贮玉米和燕麦的添加比例分别为30%时,斯布母牦牛的增重及饲粮中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达到最高。梁正满等[56]研究发现,在甘肃高寒牧区采用放牧+补饲青干草和青贮玉米秸秆(1∶2)的方式对天祝白牦牛进行冷季补饲,日掉膘仅为5 g/d,而对照组牦牛日掉膘达到了107.2 g/d。夏洪泽等[57]以不同比例青贮玉米与苜蓿干草构建不同粗饲料分级指数(GI)组合,研究发现,GI指数为7.2的苜蓿干草∶青贮玉米=70∶30组合更有利于牦牛瘤胃发酵。郝文君等[58]进一步对含青贮玉米的不同GI组合日粮进行了牦牛饲喂效果评价,结果显示,青贮玉米+苜蓿干草+精料的高GI组合饲料能够显著改变牦牛瘤胃微生物区系,并利于牦牛脂肪沉积。因此,高海拔地区青贮玉米资源的开发及科学利用利于提高牦牛等高原草食家畜的生长性能,减少冷季掉膘,减轻高原草场压力,丰富高原畜牧业的饲料资源,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效益,实现种养双赢。4青藏高原青贮玉米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4.1生态气候条件限制,适宜品种少青藏高原地处高寒地区,气候条件严苛,暖季时间短,冷季时间长气温低,积温少,青贮玉米半成熟所需积温≥2 260.0 ℃,高原地区≥10 ℃的有效积温为2 000 ℃,较低的有效积温难以保证成熟度,导致目前适合高海拔地区生长的抗逆性强、生育期短的品种仍较少,适宜的品种也存在生物产量不高、结实率低等问题,限制了青藏高原青贮玉米产业的发展。4.2规模小,机械化与加工利用技术水平较低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虽然逐年上升,但总体规模偏低。高海拔牧区仍处于起步推广阶段,大多数以小农户种植,种植地域分散、地形复杂,难以实现机械化收储。农牧民对种植青贮玉米重要性认识度不够,对青贮玉米品种特性的知悉度较浅,农机农艺结合不足,高产栽培与加工利用技术水平偏低,青贮玉米种植、加工利用与高原畜牧业未能协调发展。4.3高海拔青贮玉米种植、加工利用技术体系缺乏高海拔地区青贮玉米的种植、加工与利用仍存在一系列影响生物产量、青贮品质、种养高效转化等关键技术性问题,亟待高校、科研院所投入科技力量开展技术研发与攻关,建立针对高海拔地区生态、气候、土壤等条件的青藏高原青贮玉米种植、加工利用技术体系;并通过技术人才培养和科学指导,建立科技服务支撑体系,示范带动农牧民学习掌握新模式、新技术,提升高海拔地区青贮玉米从“种”到“养”的高效转化科技水平。5结论青贮玉米在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基础上,大力发展青贮玉米产业,能够在缓解高原草食家畜饲料短缺、草畜矛盾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牧民种植经济效益,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我国青藏高原青贮玉米的品种筛选、种植、加工调制与利用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因此,针对高原地区地理气候特点,培育生物产量高、青贮品质优、持绿性好、抗逆性强、适合于高原地区的青贮玉米品种,研发配套种植、加工以及饲喂技术体系,在高原地区大力推广青贮玉米产业,有望成为促进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与提质增效,缓解草原草畜矛盾的强有力保障。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