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富含蛋白质、脂质、藻多糖、β-胡萝卜素等,其中脂质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微藻在鱼类饵料中应用可以节约蛋白质,调控鱼体脂质代谢,提高免疫功能和繁殖性能,是鱼油的良好替代物[1-2]。微藻脂质的提取工艺已较为成熟,如微拟球藻总脂和EPA的提取[3-5],且在鱼类养殖中应用效果良好。与鱼油相比,藻油可以显著提高泰国斗鱼幼鱼的成活率[6],刺激草鱼幼鱼蛋白质沉积,获得更好的生长效果[7],显著增强大菱鲆幼鱼的消化、抗氧化和免疫能力[8]。目前,微藻产油具有较高的成本,限制了微藻脂质在鱼类饵料中的应用。微藻脂质储存在脂滴(LD)中[9-11],因此增加脂质在微藻LD中的积累至关重要。研究发现,微藻LD蛋白可影响LD脂质累积,如微拟球藻LDSP蛋白可以调控LD大小[12],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与甘油三酯的累积具有共调控关系[13],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表达量的增加可以提高甘油三酯的含量[14],莱茵衣藻MLDP蛋白可以调控LD大小[15]。因此,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以上4种微藻LD蛋白的结构特征,有助于理解其影响LD脂质累积的机制,为提高微藻产油量、开发高效产脂工程株提供参考,从而推动藻油鱼类饲料的研发和应用。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微拟球藻LDSP蛋白(ID:H6WNF3)、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ID:G9L6P6)、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ID:E2JF04)、莱茵衣藻MLDP蛋白(ID:A8J816)的氨基酸序列从Uniprot数据库获取。1.2测定指标及方法1.2.1微藻LD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采用ProtParam在线软件分析理化性质,提交氨基酸序列(单字母氨基酸缩写格式),得到氨基酸总数、相对分子质量、正电荷氨基酸总数、负电荷氨基酸总数、等电点、不稳定指数、脂肪指数和亲水性平均值。1.2.2微藻LD蛋白的亲/疏水性分析采用ProtScale在线软件分析亲/疏水性,提交氨基酸序列(单字母氨基酸缩写格式),选择Hphob./Kyte & Doolittle算法,得到蛋白质亲/疏水性图谱。1.2.3微藻LD蛋白的信号肽、跨膜结构域、双亲性α螺旋分析采用SignalP 5.0服务器分析信号肽,提交氨基酸序列(Fasta格式),选择真核生物,得到信号肽存在概率和图谱。采用Tmhmm 2.0在线软件分析跨膜结构域,提交氨基酸序列(Fasta格式),得到跨膜结构域的数量和图谱。采用HeliQuest服务器分析双亲性α螺旋,提交氨基酸序列(单字母氨基酸缩写格式),得到α螺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氨基酸组成信息。1.2.4微藻LD蛋白的二级结构、结构域和三级结构分析采用Sopma在线软件分析二级结构,提交氨基酸序列(单字母氨基酸缩写格式),得到二级结构组成和图谱。采用Pfam数据库分析结构域,选择序列检索模块,提交氨基酸序列(单字母氨基酸缩写格式),得到结构域名称和匹配区域。采用Robetta服务器分析三级结构,提交氨基酸序列(单字母氨基酸缩写格式),得到三级结构预测文件,提交至Saves 6.0中的Procheck评估软件进行质量评估,得到拉式图。1.2.5微藻LD蛋白的保守基序分析采用Clustal Omega服务器分析保守基序,选择蛋白质序列比较模块,提交氨基酸序列(Fasta格式),得到多序列比较结果,星号表示该列所有氨基酸完全保守,冒号表示该列所有氨基酸具有相似的分子大小和相同的亲/疏水性,单点代表该列氨基酸分子大小和亲/疏水性较相似,但是不相似的氨基酸之间存在替换,无标记代表该列氨基酸完全不保守。采用ESPript 3.0在线软件注释多序列比对结果,将序列比对结果和微拟球藻LDSP蛋白的三级结构分别上传至比对序列和二级结构描绘模块,得到序列比对注释,相同的氨基酸标记为白色,相似的氨基酸标记为红色,不相似的氨基酸标记为黑色。1.2.6微藻LD蛋白的磷酸化位点分析采用NetPhos 3.1在线软件分析磷酸化位点,提交氨基酸序列(Fasta格式),选择预测位点类型为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残基,设置显示打分大于0.5的位点,得到磷酸化位点的打分和图谱。服务器和在线软件信息见表1。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T001表1服务器和在线软件信息项目功能地址Uniprot搜索蛋白质序列https://www.uniprot.orgProtParam理化性质分析https://web.expasy.org/protparam/ProtScale亲/疏水性分析https://web.expasy.org/protscale/SignalP 5.0信号肽分析https://services.healthtech.dtu.dk/service.php?SignalP-5.0Tmhmm 2.0跨膜结构域分析https://services.healthtech.dtu.dk/service.php?TMHMM-2.0HeliQuest双亲性α螺旋分析https://heliquest.ipmc.cnrs.fr/Sopma二级结构分析https://npsa-prabi.ibcp.fr/cgi-bin/npsa_automat.pl?page=npsa_sopma.htmlPfam结构域分析http://pfam.xfam.org/Robetta三级结构预测https://robetta.bakerlab.org/submit.phpSaves 6.0拉式图分析https://saves.mbi.ucla.eduClustal Omega多序列比对https://www.ebi.ac.uk/Tools/msa/clustalo/ESPript 3.0蛋白质多序列比对注释https://espript.ibcp.fr/ESPript/cgi-bin/ESPript.cgiNetPhos 3.1磷酸化位点分析https://services.healthtech.dtu.dk/service.php?NetPhos-3.12结果与分析2.1微藻LD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见表2)由表2可知,微拟球藻LDSP蛋白的氨基酸数量最少、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带电荷氨基酸数量最少,等电点偏碱性,不稳定指数最大但小于40,脂肪指数最大、亲水性平均值大于0,是稳定的碱性疏水蛋白;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和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的各项理化性质较相似,是稳定酸性亲水蛋白,与微拟球藻LDSP蛋白的理化性质差异较大;莱茵衣藻MLDP蛋白的氨基酸数量、相对分子质量、带电荷氨基酸数量、不稳定指数与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相似,但等电点偏碱性,脂肪指数大于90,亲水性平均值大于0,与微拟球藻LDSP蛋白相似,是稳定碱性疏水蛋白,表明微藻LD蛋白的生物活性出现分化,参与不同的生物学过程。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T002表2微藻LD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项目微拟球藻LDSP巴夫杜氏藻MLDP雨生红球藻HOGP莱茵衣藻MLDP氨基酸总数/个158297275268相对分子质量16 713.1931 966.0129 780.9427 979.89负电荷氨基酸总数/个6222721正电荷氨基酸总数/个16212625等电点9.796.416.528.88不稳定指数/分33.4430.2023.9326.18脂肪指数/分114.1885.7683.7891.01亲水性平均值/分0.708-0.083-0.1310.1122.2微藻LD蛋白的亲/疏水性分析结果(见表3、图1)微藻LD蛋白的亲/疏水性差异较大。由图1(a)和图1(d)可知,微拟球藻LDSP蛋白(第5~154位)和莱茵衣藻MLDP蛋白(第5~264位)的最强亲水性位点均在N端,最强疏水性位点均在C端,亲水性氨基酸少于疏水性氨基酸。由图1(b)和图1(c)可知,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第5~293位)和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第5~271位)的最强亲水性位点、最强疏水性位点均在N端,亲水性氨基酸多于疏水性氨基酸。研究表明,微拟球藻LDSP蛋白和莱茵衣藻MLDP蛋白的C端可能定位在LD表面,属于疏水性蛋白质;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和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的N端可能定位于LD表面,属于亲水性蛋白质。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T003表3微藻LD蛋白的亲/疏水性分析项目微拟球藻LDSP蛋白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莱茵衣藻MLDP蛋白亲水性最强位点Asp-66Arg-143Glu-108Gln-34/Asp-68亲水性最强位点得分-1.711-1.578-2.356-1.756疏水性最强位点Met-89Ile-47Thr-56Val-174疏水性最强位点得分2.9892.6002.5111.844亲水性氨基酸数目/个51179146111亲水性氨基酸比例/%34625543疏水性氨基酸数目/个99110121149疏水性氨基酸比例/%66384557图1微藻LD蛋白的亲/疏水性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1a1(a)微拟球藻LDSP蛋白的亲/疏水性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1a2(b)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的亲/疏水性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1a3(c)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的亲/疏水性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1a4(d)莱茵衣藻MLDP蛋白的亲/疏水性2.3微藻LD蛋白的信号肽、跨膜结构域、双亲性α螺旋分析结果(见图2~图4)图2微藻LD蛋白的信号肽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2a1(a)微拟球藻LDSP蛋白的信号肽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2a2(b)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的信号肽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2a3(c)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的信号肽微藻属于原生生物,细胞内具有细胞核和膜性细胞器,信号肽可以指导蛋白质定位到不同的细胞器上。由图2(a)~图2(d)可知,微拟球藻LDSP蛋白、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莱茵衣藻MLDP蛋白具有信号肽的可能性依次为0.001 6、0.028 4、0.000 6、0.000 8,为其他类型蛋白质的可能性依次为0.998 4、0.971 6、0.999 4、0.999 2,表明4种微藻LD蛋白均无信号肽,可能为其他类型蛋白质。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2a4(d)莱茵衣藻MLDP蛋白的信号肽跨膜结构域由疏水性氨基酸组成,一般为α螺旋结构。由图3(a)可知,微拟球藻LDSP蛋白具有两个跨膜结构域,分别位于第74~96位和第106~128位,具有两个胞质内结构域,分别位于第1~73位和第129~158位,具有一个胞质外结构域,位于第97~105位。由图3(b)~图3(d)可知,其他3种微藻LD蛋白均无跨膜结构域,但分别在N端和C端各具有一个嵌入膜内的区域。图3微藻LD蛋白的跨膜结构域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3a1(a)微拟球藻LDSP蛋白的跨膜结构域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3a2(b)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的跨膜结构域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3a3(c)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的跨膜结构域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3a4(d)莱茵衣藻MLDP蛋白的跨膜结构域由图4(a)可知,微拟球藻LDSP蛋白的第一个跨膜结构域形成一个双亲性α螺旋,疏水面占比较大,亲水面仅含2个Ser和1个Ile,而第二个跨膜结构域形成的α螺旋完全疏水,说明该螺旋全部嵌入膜内。其他3种微藻LD蛋白均形成双亲性α螺旋嵌入膜内,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N端双亲性α螺旋为亲水面,与疏水面占比相同。由图4(b)可知,C端的双亲性α螺旋为亲水面占比较大;由图4(c)可知,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N端和C端双亲性α螺旋均为亲水面占比较大;由图4(d)可知,莱茵衣藻MLDP蛋白N端的双亲性α螺旋为亲水面占比较大,C端的双亲性α螺旋为疏水面占比较大,表明莱茵衣藻MLDP蛋白嵌入膜内的程度介于微拟球藻LDSP蛋白和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之间。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004图4微藻LD蛋白的双亲性α螺旋2.4微藻LD蛋白的二级结构、结构域和三级结构分析蛋白质二级结构是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见图5,微藻LD蛋白的二级结构分析结果见表4。图5微藻LD蛋白的二级结构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5a1(a)微拟球藻LDSP蛋白的二级结构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5a2(b)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的二级结构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5a3(c)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的二级结构由表4可知,与其他3种微藻LD蛋白相比,微拟球藻LDSP蛋白的α螺旋比例降低,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比例升高,这可能与形成跨膜结构域有关。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5a4(d)莱茵衣藻MLDP蛋白的二级结构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T004表4微藻LD蛋白的二级结构组成项目微拟球藻LDSP蛋白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莱茵衣藻MLDP蛋白α螺旋比例43.0472.3977.8274.25延伸链比例18.352.361.822.24β转角比例4.431.682.552.99无规则卷曲比例34.1823.5717.8220.52%由图5(a)~图5(d)可知,微拟球藻LDSP蛋白、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莱茵衣藻MLDP蛋白均由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组成。结构域是蛋白质中具有特异结构和独立功能的区域,是介于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之间的一个层次,微藻LD蛋白的结构域分析结果见图6。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006图6微藻LD蛋白的结构域分析由图6可知,微拟球藻LDSP蛋白的C端具有焦磷酸硫胺素中间结构域(middle domain of thiamine pyrophosphate),因此微拟球藻LDSP蛋白可能参与糖代谢。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的C端、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和莱茵衣藻MLDP蛋白的N端与中央区具有橡胶延伸因子(REF)结构域,由于微藻含有藻胶,因此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和莱茵衣藻MLDP蛋白可能参与藻胶合成。蛋白质在二级结构和结构域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依靠次级键所形成的空间结构为三级结构,微藻LD蛋白的三级结构预测和评估结果见图7、表5。图7微藻LD蛋白的三级结构及拉式图谱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7a1(a)微拟球藻LDSP蛋白的三级结构及拉式图谱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7a2(b)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的三级结构及拉式图谱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7a3(c)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的三级结构及拉式图谱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7a4(d)莱茵衣藻MLDP蛋白的三级结构及拉式图谱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T005表5微藻LD蛋白的三级结构模型评估结果项目微拟球藻LDSP蛋白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莱茵衣藻MLDP蛋白允许区域91.091.698.897.9额外允许区域9.07.31.22.1最大允许区域01.100不允许区域0000%由图7(a)~图7(d)可知,微拟球藻LDSP蛋白、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莱茵衣藻MLDP蛋白分别具有5、9、10、11个α螺旋束,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组成连接区域,微拟球藻LDSP蛋白折叠成漏斗状,其他3个蛋白质折叠成哑铃状。由图7拉式图谱和表5可知,微拟球藻LDSP蛋白、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莱茵衣藻MLDP蛋白分别有100.0%、98.9%、100.0%、100.0%的氨基酸残基在允许区域或额外允许区域,因此预测模型合理性较高。2.5微藻LD蛋白的保守基序分析(见图8)基序是蛋白质中的保守序列,体现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由图8可知,结合微拟球藻LDSP蛋白的结构信息,微藻LD蛋白的多序列比对注释结果发现微拟球藻LDSP蛋白C端的第8个α螺旋的序列在微藻LD蛋白中高度保守,该基序符合正则表达式:P[IL]X(3)V[VA]XPA[IL]XK[VI]X(2),位于微藻LD蛋白的C端。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008图8微藻LD蛋白的保守基序分析2.6微藻LD蛋白的磷酸化位点分析蛋白质磷酸化发生在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的残基上,微藻LD蛋白的磷酸化位点分析结果见表6、图9。去除得分接近阈值0.5的位点后。由图9(a)~图9(d)、表6可知,微拟球藻LDSP蛋白、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莱茵衣藻MLDP蛋白分别具有9、33、24、22个磷酸化位点。微拟球藻LDSP蛋白的磷酸化位点最少,表明其活性和定位的调控机制发生改变,除磷酸化外,可能存在其他类型的翻译后修饰或蛋白质相互作用。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T006表6微藻LD蛋白的磷酸化位点分析项目微拟球藻LDSP蛋白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莱茵衣藻MLDP蛋白合计9332422Ser2171211Thr71496Tyr0235个图9微藻LD蛋白的磷酸化位点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9a1(a)微拟球藻LDSP蛋白的磷酸化位点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9a2(b)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的磷酸化位点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9a3(c)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的磷酸化位点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17.F9a4(d)莱茵衣藻MLDP蛋白的磷酸化位点3讨论为适应市场对鱼类不断增长的需求,提高鱼类成活率和抵抗力以增加鱼类产量至关重要。微藻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质、糖类、矿物质,还含有色素、抗氧化物质等活性物质,已广泛在鱼类养殖中应用。微藻可以促进幼鱼生长、提高存活率,比人工饵料更具优势[16-18]。微拟球藻是真眼点藻纲的单细胞微藻,光合效率高、生长速度快,脂质含量可达37%~60%,且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19-21],可以为鱼体提供充足的能量,减少脂质累积,是幼鱼的优质饵料,已成为最具潜力的产油模式藻种。巴夫杜氏藻、雨生红球藻、莱茵衣藻也可以积累脂质,是微藻脂质的理想原料[22-24]。LD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微拟球藻、巴夫杜氏藻、雨生红球藻、莱茵衣藻的主要LD蛋白,且已被验证可以调控脂质的累积[12-15],因此微藻LD蛋白参与微藻脂质代谢调控,是提高微藻脂质产量的重要靶标。微藻LD蛋白理化性质的差异与亲缘关系分析结果相符,微拟球藻LDSP蛋白与哺乳动物LD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其他3个微藻LD蛋白亲缘关系较远[25],因此微拟球藻LDSP蛋白的功能可能与其他微藻LD蛋白不同。微拟球藻LDSP蛋白和莱茵衣藻MLDP蛋白的C端具有2个跨膜结构域,且一个形成疏水面占比较大的双亲性α螺旋,另一个则是疏水性α螺旋,表明微拟球藻LDSP蛋白直接以2个α螺旋插入膜中,是稳定的LD常驻蛋白[26],巴夫杜氏藻MLDP蛋白、雨生红球藻HOGP蛋白和莱茵衣藻MLDP蛋白均无跨膜结构域,但N端和C端各存在一个双亲性α螺旋嵌入膜内,其中莱茵衣藻MLDP蛋白的双亲性α螺旋疏水面较大,嵌入膜内较深,表明其在向LD常驻蛋白进化。微拟球藻LDSP蛋白的二级结构、结构域和三级结构均与其他3个微藻LD蛋白差异较大,可能参与糖脂代谢,这可能是微拟球藻可以大量积累脂质的原因之一。与细菌LD蛋白类似,微藻LD蛋白的C端也存在一个保守基序,该基序未形成双亲性α螺旋,疏水性较弱,因此并不与膜相互作用,而是游离在细胞质中。除蓝藻外,其他微藻已经具有细胞核,该基序可能并不与DNA结合,但需要试验验证[27]。微拟球藻LDSP蛋白的磷酸化位点低于其他微藻LD蛋白,可能是进化的结果,表明尽管磷酸化是蛋白质活性和定位的重要调控机制之一,随着细胞的生物膜系统、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系统、细胞骨架系统的完善,蛋白质活性与定位的调控机制也越来越复杂,不再单一依赖于磷酸化修饰。4结论本试验表明,微藻LD蛋白以α螺旋定位于LD表面,其活性或定位可能受激酶调控,逐渐向LD常驻蛋白进化,参与糖脂代谢的调控。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