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方针,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是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的重要举措[1],亦是新征程上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与质量。我国在中国式情境下的探索中逐步走上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新道路,衍生出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思想以及发展进路。但也意识到经营分散、土地碎化等问题仍然存在[2],这些问题阻滞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回答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意蕴1.1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核心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须以农民为主体,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共享农业发展成果、稳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为核心目标,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3]。长期以来,“大国小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和农情[4]。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经营主体中有98%以上为小农户;农业从业人员中有90%为小农户从业人员;耕地总面积中有70%为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伴随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小农户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认可,逐步实现与现代农业体系的有机衔接[5]。此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渠道逐步拓宽,收入逐年增高,使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日益提升。2012—2022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见图1。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关卡,达20 133元。由图1可知,2012—202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10降至2.45,城乡收入差距逐渐降低,共同富裕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始终以农民利益为中心、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为基本原则,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民致富为核心目标,是加快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核心路径。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31.F001图12012—2022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注:数据来源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与网页数据整理。1.2建设农业强国的强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建设农业强国纳入文件中。这是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局,针对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是供给保障安全可靠,内在要求是资源利用集约高效[6]。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以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为目标,以可持续绿色发展为内涵,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强力支撑。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助于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以国内粮食“稳产”“保供”应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的冲击。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助于加快育种技术创新,以大数据、互联网、现代农业一体化为着力点提高农业智慧化水平,增强耕地管理利用水平和保护力度,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农业强国建设进程。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农业生产总体空间格局重心逐步北移,粮食生产格局由南粮北运转变为北粮南运,甘蔗、棉花、畜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向广西、新疆、黄淮海和东北等优势产区集中[7],为实现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62 143万t增长至68 653万t,连续8年稳定在61 000万t以上,见图2。2022年我国人均拥有粮食达483 kg,远超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400 kg)[8]。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据农业农村部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建设了600个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300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1%,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一定成效。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助于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向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与科技创新、关注质量效益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强国建设。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31.F002图22015—202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注:数据来源2015—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手段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9]。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成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根本抓手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手段。第一,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助于加快构建农村土地市场,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以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用最大化激发农村发展活力[10]。这可有效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与双向流动,消除城乡资源配置歧视,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第二,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以科技创新与改革为双轮驱动,推动农业产业逐步转型升级,以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此背景下,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协同推进,形成以农业效益提升和乡村治理强化相结合的发展合力,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11]。第三,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农民现代化为关键内容,推动农民职业化发展,有助于保障农村劳动力充分发展。2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破重点2.1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时代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农村经济建设、农民增收的主力军[12]。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我国已形成以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的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13],各主体之间开始逐步形成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但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合作意识仍较为薄弱[14],尚未开发多元化融资渠道[15],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质量稍显薄弱。面向新发展阶段,不断提升金融可得性,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质量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破重点之一。2.2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而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根基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力抓手,也是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突破点之一。从属性分析,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生活性基础设施和生产性基础设施[16]。我国农村地区生活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较低,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目标存在一定差距[17],这要求各地区逐步完善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就生产性基础设施分析,受自然禀赋差异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难度[18],仍需加大数字技术引入以强化农业生产基础,逐步完善农业发展基础设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助力。2.3缓解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于此,加快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转型,是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我国已从政策方案、技术支持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降低农药与化肥使用量,有效提升了化肥使用效率和农业绿色发展效率[19]。但从局部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面源污染问题时有发生,部分地区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使用较多化肥、农药、地膜,引致土壤酸化、耕地板结等问题[20],不利于农业绿色化发展。因此,我国还需从局部发力,改善部分地区农药与化肥用量较大情况,着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农业绿色化转型,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2.4优化农村集体经济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重构农业生产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持续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是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突破点之一。据农业农村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农村账面集体资产为6.5万亿元,其中有75.7%分散于村级行政单位,组级和乡镇集体资产占比仅为13.1%和11.2%。我国农村集体资产大多分散于村级行政单位,拥有较大灵活发展空间,有利于各地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带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但不可忽视分散的集体资产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经济尚存在一定难度。我国需进一步优化调整农村集体经济布局,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经济基础。3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践路径3.1育主体:重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态圈,激发农业现代化内生动力步入新发展阶段,各地区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力和质量效益为目标,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新征程上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夯实基础。第一,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协同发展。各地区可鼓励和引导小农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加强合作,组建农业联合经营合作社或联盟,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政府部门可牵头搭建联系紧密的组织机制与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农业合作社组织平台功能以及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小农户生产主体作用,形成功能互补、运行高效、主体多元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赋能。第二,扩大农业经营主体与非农主体合作范围。金融机构可针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特点,从贷款期限、担保条件、贷款利率等方面着手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和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地方政府可引导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物流、网络零售优质企业下沉农村,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品控溯源、产销渠道支持、烘干仓储等全产业链产品与服务,推动形成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圈,实现各主体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第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各地区应积极对接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耕耘者”振兴计划等国家级农业人才培养战略,面向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等各类主体开展新农人培训,夯实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人才基础。此外,各地区可分级建立带头人人才库,引导和鼓励区域内具有一定规划的农业合作社引入职业经理人,探索经营权与决策权分离的农业经营模式,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3.2补短板: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需逐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现代化发展短板。第一,完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区应逐步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数字化农业农机设备,提高农业灌溉效率;部分重点区域可借助浅埋滴灌高效农业节水技术,推动农业灌溉方式由传统漫灌向现代化滴灌发展,实现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地方政府可联合农业经营主体搭建智能化农业服务平台、物联网监控终端等数字农业设施,借助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等先进数字技术将农业生产各环节进行串联,对设施农业、大田进行线上监测、管理,推动传统农业逐步向数字农业转型。第二,完善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区可启动农村地区天然气管道全覆盖行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任务、落实村寨电网升级改造攻坚任务、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提质扩面,精准解决农村地区生活设施短板问题;农村地区需坚持“过程控制、末端治理、源头减量”相结合,开展源头减量、就地分类等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试点工作,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农村地区资源利用与现代化治理水平;逐步完善农村地区专业化、特色化农贸市场建设,借助电子商务与数字技术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和农产品商品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活力。3.3抓治理: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助推农业绿色化转型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统筹重要农产品供给、持续环境改善,实现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第一,相关部门与企业可加大绿色技术与投入品的创新研发力度,优化农药、化肥成分配比,推广新型功能性、增效肥料,助力农业绿色化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应持续改进传统大水冲施、撒施、表施等施肥方式,借助现代农业科技展开侧深施肥、种肥等施肥方式,减少化肥用量,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化、现代化方向转型。第二,各地区应兼顾农业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要求,加快养殖业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推广与普及,提升农村地区畜禽粪污处理质效。地方政府需加快培育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畜禽粪肥科学还田指导服务,推动农业种养殖主体与农业现代化有机衔接。第三,相关部门应构建全链条治理框架,从生产、流通、使用等农业全流程入手,不断加强规划管理力度,推动形成由污染源头到生产过程排污控制,再到末端减排治理的全过程、制度化监管模式,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3.4提经济:激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动能第一,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各地区可成立专项小组,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纳入本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中,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措施与工作方案,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各地区应以制度设计为抓手,明确新型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向与实践进路,统筹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建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挥组织协调功能,缩小区域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差距。第二,落实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地方政府可从成员身份确认、清产核资、组建集体经济组织、股权量化等重点环节着手,建立流转顺畅、归属清晰、权能完整的新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可牵头按照股份方式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并按照股份占比进行分红,以最大限度激活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村集体之间可探索推广资产参股、物业出租等多样化发展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产,提升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与服务带动能力,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助益。4结论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组成部分,须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保持同步。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农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在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缓解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优化农村集体经济布局为突破重点进行统筹安排。基于此,未来应进一步重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态圈,激发农业现代化内生动力;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助推农业绿色化转型;激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动能,以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