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化规划结构城镇结构是影响景观布置的主要因素之一,有必要探究最优城镇结构。目前滨海城镇空间扩展模式更多地表现了老城区与沿海岸线区域的相互关系。如果老城区与海岸线有一定距离,则海滨地区与城区多各自开发,中间利用公路或铁路作为连接;如果老城区靠近海岸线,城镇发展以老城区为起点向内陆扩张,并与海岸线上其他可开发地区共同形成旅游组团。从空间布局角度分析,滨海城镇会兼顾海洋与内陆的共同开发,呈现沿海岸带分布的同时向陆地圈层发展的结构。滨海城镇未来发展的结构规划重点为空间扩展模式多样、海陆联动增强、滨海游憩功能提升、沿岸线带状分布[1]。城镇开发时,可以选取地位较高的区域形成重要景观节点,优先发展,再带动周边发展。2深入结合自然环境打造景观2.1水体滨海小镇紧邻大海,可以根据这一地理区位特性,借助水体开展滨水景观和渔业文化体验,打造特色景观节点。我国东部沿海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最发达的沿海经济发展轴上,可以借助周围繁华地区的旅游效益带动自身发展,加强海洋资源建设,开拓海上旅游景观。驳岸线的设计是近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驳岸常与周边生态湿地结合,构造绿岛形态。针对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可以种植植被,还可以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等护底,上方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碎石间隙利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实现固堤护岸,形成滨水生态景观。人工打造的带平台驳岸是大多地区常见的设计方式,具体表现为将局部路径拓宽,形成独立交流空间;利用滨水道与内凹的岸线形成直接与水对话的平台空间;利用透水构筑物打造位于水体之上且高差变化丰富的临水平台,实现更多与水相关主题的布置;采用台阶与阶梯条状绿植消化高差营造广场节点;还可以通过道路的围合人为打造大片与水直接交流的空间,如用分支道路围合出一块水域形成滨水广场,并在大片区域重复此手法,进而营造一定的韵律性。临海为滨海小镇景观塑造带来了便利。天然垂钓场、水上运动场等一系列人工景观在海边便于开发,同时利用水体可以更方便地营造规模较大的景观小品,植株与海水的交织变化也会形成独特的生态风景线。2.2地质地貌滨海小镇地域独特,既是与海接壤的地方,又是陆地边缘。景观规划设计方面,以丘陵地貌为主的城镇,地势起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以利用,如利用一些局部突起与沉降建造节点景观。以高低变化丰富视线通廊,使游客眺望海景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城镇内生活的景象。但在规划设计视线通廊的时候也需要注意,这样的地势在一部分区域会形成“墙壁效应”,山脊高处会带来视线上的遮挡,对景致的观赏具有不利影响。因此,在视线通廊沿线也应重视人工与自然的景致融合。从土质方面分析,北方地区土质以棕壤与褐土为主,土壤质地适中、主体深厚,适合种植经济作物和果树。降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时,土壤适应性不足以随着季节而实现自我调节,为了持续利用土壤资源,应在规划的同时注意保护修复被破坏的土质。结合修复工程与优势开发,得出的解决办法为因土种植,选种适宜的作物,既可以作为当地特色作物采摘园以促进经济发展,也能够提升土壤质量,发挥土壤生产潜力,如在淋溶褐土上种植板栗、在潮褐土上种植玉米小麦等。南方地区土质多以红壤土为主,由近代海积物形成,含盐量较高。红壤土的特点为酸性较强、土性较黏,适用于种植稻米、茶、甘蔗、丝、毛竹等经济作物。可以开发面积较大的红土地用作农作物种植园,从而发展旅游业,如增设标志性的茶叶采摘园、稻米收割场,供游客体验。2.3气候多数滨海城镇的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冬夏两季温差较小,冬温夏凉,雨量充沛,易引发气候灾害,如台风等。规划方面,可以考虑通过景观以抵御灾害。结合历年台风过后的树木摧折程度统计数据,选择抗台风能力较强、相对受损程度较轻的树木作为景观。在抵御台风的景观规划上,可以结合以下5种因素拟定植物种类与规划设想:品种的抗风性、土壤对根系生长状况的影响、现有地块支撑条件、修剪养护管理措施、建筑空间格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做出的景观规划既可以抵御台风等灾害,也可以作为一些特殊的景观节点,形成一道具有地方特殊性的景观风景线。2.4植物近年来,越来越多依山傍海的村镇沿着山体串联出一条特殊的滨水绿道,借此满足游客赏景与日常锻炼的需求。滨水绿道为集观景、骑行、锻炼为一体的绿色景观廊道,意在借助临海山体视线开阔、视野宽广的优势全方位展示沿海风光。滨水绿道具有衔接邻近地区重要风景区的作用。路线设计时,可以选取走势多变的山体,沿高低起伏设计视线范围上的变化,使游人的行走体验也不尽相同。在顺应地势、不破坏原有自然景观的同时,最大限度调动游览积极性。设计中可以穿插木质亲水栈道,便于游客拾级而下近距离感受悬崖海岸和嬉水沙滩。在植物选种方面,为了实现良好的景观效果,需要依托植物之间高低错落的空间组合与花叶色彩的搭配。为了确保滨海小镇景观一年四季都有观赏价值,需要考虑植株的季节性变化,打造具备丰富季相变化的特色植物景观。作为海岛上的景观文化体现,植物配植应体现海岛的文化内涵,与城镇中的文化建筑相辅相成、相互照应[2]。在部分滨海小镇中的特色植物园中,也会有一些经过精细规划引入的植株配景,形成花丛、花群、花地,给人以视觉冲击力,整体协调的同时也有零散的不同花色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3发掘打造区域特色人工景观3.1生态交通滨海小镇多为丘陵地势,如何结合城镇道路现状和自然地形来调整完善道路体系成为规划时需要关注的问题。对于丘陵地,由于人和车适用的坡度范围不同,因此道路设计时可以采用人车分离、各成系统的方式,减少土方消耗,便于形成多种模式的路网。道路应顺应地形、尽量沿等高线布置,因此多设置环状盘山公路,为增加景观效果,可以在环状道路的中央绿地处打造与城镇文化相契合的景观节点。对于具有历史脉络、文物传承较多的小镇,如何在滨水沿线道路建设中解决文物保护等因素对隧道掘进的制约,是设计滨海道路并选取施工材料的重点。参照国内海岛现有规划,可以采用透水性构筑物方式进行施工,可以有效减少对海面的破坏与占用,有助于涵养水源。将道路架设在海面上,减少土地利用;道路远离村落,满足不破坏文物的需求。3.2地域文化3.2.1区域风貌部分历史较为久远的村落中依然保留着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民居,如温岭石塘镇中现存建筑院落仍多为清代所建,为木结构、合院式建筑,多个院落空间层层串联,内设玄关式小天井,屋顶为小青瓦重檐,高低错落[3-4]。古民居的巷子之间还保留了的清代砌成的石砖路面。与周围的木质建筑紧密融合,形成了一道复古的景观线,构成了当地特色的村居风貌。应在保留原有木质结构的基础上打造“新时代新乡村新民宿”,在室外借助临海条件引水打造古典园林中“流水山石”的意象,减少奢华的铺装、还原古朴的设施。3.2.2沙滩海景沙滩景观是滨海小镇内的常见景观元素,包含沙质细腻、可以用作浴场娱乐的沙滩,部分用作娱乐的沙滩适合开发戏水项目。少数海岸形成了沙质独特、色彩丰富的沙滩,可用于观光,如云南抚仙湖的粉色沙滩和辽宁盘锦的红海滩,人工沙滩也较为引人注目。3.3特色节点景观设计时考虑将多个地区的小节点通过引导性景观路汇聚到大型地标性节点周围,促进景观带的形成与发展。地标性节点可以根据海洋文化这一概念深入打造。如果小镇本身含有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区,也可以通过保护或改造等手段使其成为标志性景观节点。临海的步道与广场可以借助灯光效果打造夜景,灯光配色采用蓝白,与海水颜色一致,在踏步上选取小块的方形灯,布设时形成一定规律,衬托海水效果又兼具照明功能。步道的台阶设置也可以与海水形成呼应效果,在阶级高度处理时上下级连接可以部分采用斜面形式,给人以层叠起伏的视觉效果,与海浪交相辉映。同时,斜面的设计便于满足无障碍通行,方便自行车通行,有助于打造滨水慢行绿道。4结语在滨海小镇规划设计中,景观效果应得到重视,因为景观效果是带动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规划景观有利于打造韧性滨海城镇空间。因此,对滨海特色小镇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各种自然因素对景观的制约与优势。如顺应地形打造一些高低错落的景观,铺设一些盘曲的小路,以增加行人的体验感与新奇感,避免单调乏味;借助周围的水体灵活打造水景,打造水景节点时要注重对水体形状的划定,尽量保持自然水体的曲线韵律感;在气候方面可以借助铺设景观植物、合理摆设建筑等方面达成抵御气候灾害的作用;在自然景色为主的地方尽量保留周围的原生态植株,多在规划中利用本地物种,在帮助强化地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规避外来物种产生的生态破坏问题。堤岸尽量避免设计成笔直直立型混凝土护岸,而应适当运用块石、鹅卵石、木桩等营造一个岸线曲折,岸坡起伏的形态,必要时可以人工创建滨水平台实现与水体的直接对话。对于历史文化悠久的小镇,在保留古村落的原始面貌的同时,要注意新旧建筑的融合与映衬,规划时要进行合理的过渡,避免产生割裂感。临海部分可以考虑研究区域边海水的海浪方向、潮汐与风向,以其中的韵律感为设计依据来完成对滨水步道与公园的设计。针对现有文化分析,探寻可以作为开发的元素,如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景观配置,既突出了文化内涵,也实现了形成地标性景观节点的目的。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