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速度和城市扩展进程逐渐加快,机动车保有量呈几何式增长。作为交通规划重要的一环,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体系、优化公共交通布局对高质量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双碳”目标的提出将我国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我国未来数十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之一[1]。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BRT快速公交具有可持续、成本低、见效快的独特优势。1研究背景1.1我国快速公交发展现状快速公交发展经历了昆明和杭州初步探索阶段,济南和厦门的逐渐完善阶段以及广州精细完备阶段[2]。截至2019年,全国超过36个城市建成BRT公交系统,BRT线路长度超过6 149 km,BRT车辆超过9 500辆[3]。1.2太原市城市建设发展现状近年来,在“南移西进,北展东扩”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指导下,太原市形成了以府西街为核心的城市结构发展,以长风亲贤为中心,迎泽、小店、府西、下元、西矿、上兰、晋源、南站等多个功能组团为城市副中心的城市结构,商圈和住区遍布六大主城区,一核多中心模式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1.3太原市发展BRT的基础条件(1)政策环境。2020年7月28日印发的《太原市绿色出行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2年)》指出太原市将推行一系列新举措,整体提升太原市绿色出行水平。(2)城市规模。截至2021年年底,太原市常住人口为539.10 万人。到2020年太原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为418.3 km2。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9年3月1日发布实施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明确提出“城市人口规模在100万人以上的城市,客运交通体系应确立公共交通的骨干与主导地位,优先保障公共交通、行人和自行车的路权”“城市应因地制宜地选择BRT”[4]。据此,太原市符合城市BRT建设的基本要求。(3)经济条件。我国投资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方面的数额约占GDP的1%[5]。2021太原市GDP为5 121.61亿元。太原市BRT建设成本、运营成本和时间成本均得到保障。(4)道路条件。太原市已有八河快速路、中环快速路、南内环快速路、长风快速路、龙城快速路、滨河东路、滨河西路、五一路—并州路—坞城路、建设路等高架快速线路。(5)客运需求。交通运输部公布的中心城市客运量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2月,太原市为公交车客运量增幅最大的城市,增幅达77.2%。太原市地铁于2020年12月26日开通,地铁运营初期公交客运量增幅稳定,说明地铁并未对公交客运产生明显影响。2020年太原市流动人口增幅约20%,新流入人口超过17.22万。说明太原公交客运量的增长与流入人口数量密切相关。2太原市发展BRT的必要性2.1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快速公交对内可以加速连接城市各功能组团、功能分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对外可以加速联系各城市副中心、副组团以及各县区和主要城镇,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2.2串联城市功能分区,联系城市中心组团2020年3月5日太原市政府印发的《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重点发展南部山西省综改区和北部太忻经济区,两者核心区南北距离50 km,目前尚无直达公交连接两个片区,阻碍了城区各组团间的交流和城市发展。2022年3月30日出台的山西省“高质量发展中部城市群”政策对区域内各组团间的公共交通提出了整体要求。快速公交可以进一步加强小、中组团的串联度,能够将各组团高效连接。2.3优化公共交通网络布局,健全公共交通层次体系太原市成为“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以来,公交出行分担率有所提升,但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交线网设置不合理、公交系统战略规划不完善等问题较为明显[6]。建设BRT快速公交,衔接好其他各类交通工具,可以优化公共交通网络布局。3发展策略3.1发挥现有优势,多快好省地建设拥有专属道路的厦门模式与拥有部分路段专属路权和站台的广州模式,均有各自优缺点。相比之下,前者建设周期较长,建设成本高,具有优质的快速通达性。基于对太原现有道路体系的研究和模拟,将快速路的一条车道划归为BRT专属使用,增设智能化管理系统,既可以达到厦门模式的快速高效性,又可以兼顾广州模式的低成本和较短的建设周期,能够在短时间内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太原公共交通运行效率。3.2突出主要问题,优先急需路线目前太原市公共交通体系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大运量公共交通出行的空缺。2020年12月太原地铁二号线的开通填补太原没有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的空白,地铁建设周期长,短期内无法成网且覆盖率低,不能解决居民对于快速出行的需求。通过对中环快速路进行改造,开通环形快速公交线路,与两条地铁线衔接,形成十字形+环状的“申”字形基本网络,构建起基本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骨架,可以基本解决上述问题。3.3服务地方发展,紧跟政策走向在十字+环状的“申”字形基本骨架初步构成之后,可以在地铁二号线的两端连接快速公交向南延伸至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的腹地和重要节点,向北延伸至太忻经济区的腹地和主要节点。将山西中部城市群的两架驱动机、太原腾飞发展的两翼快速衔接至十字+环状的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体系,为对接雄安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交通基础,助力山西转型综合改革发展。3.4加强对外衔接,聚合优势资源将太原都市圈的主要节点连接至中环快速公交环线,将都市圈内其他功能分区资源和人流引入网络,形成“一环八射”辐射网。“一环八射”中八个山西省中部城市群副中心的选择,与山西省甚至华北地区对建设山西省的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保持一致。2022年2月11日,山西省通过了《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节点的串联将协同太忻经济区和综改示范区的建设,联通太原都市区与主城区,实现服务整个山西省中部城市群的目标。3.5突出专项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了提升同类产业的聚集效应,可以专项建设专类路线。如可以通过文旅专线串联主要旅游节点,增加游客到访概率,推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通过高校专线联系各主要高校,加强各大专院校间的交流和教师学生在城市中的流动效率,带动城市教育产业发展。通过医疗专线串联主要医疗卫生机构,方便市民以及外来流动人员多机构综合对比就医,促进全市医疗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交通专线衔接主要客运站、火车站、飞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缩减城市居民出行时间和换乘时间,助力枢纽型城市转型升级;通过政务服务专线连接主要的政务服务机构,打造一流商务服务体系。3.6循序渐进推进,分段分步建设(1)对中环快速路进行改造,开通环形快速公交线路,并与两条地铁线衔接,形成一个十字形加环状的“申”字形结构;(2)利用现有快速路构建“三横三纵”的“九宫格”样式快速公交体系;(3)推进“一环八射”辐射网建设;(4)加微加细,全域覆盖。对公共交通第一级别的地铁和BRT、第二级别的通过主干线平交方式牺牲道路通达性的K字头主站快车、第三级别的城市公交主、第四级别的交通支线和第五级别的社区微循环社区路线进行无缝衔接。通过对五个模块的做微做细,构建完整的太原市全域覆盖性公交体系,助力山西转型。4规划设计4.1线路网络规划(1)“申”字形骨架。对中环快速路进行改造,开通环形快速公交线路,并与两条地铁线衔接,形成一个十字形加环状的“申”字形基本网络,构建起基本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骨架。在地铁二号线的两端连接快速公交向南延伸至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的腹地和重要节点,向北延伸至太忻经济区的腹地和主要节点。“申”字形网络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3.036.F001图1“申”字形网络(2)“三横三纵,一环八射”基本网络。通过改造现有快速路线和公路来完成“三横三纵,一环八射”快速交通体系的构建,使得太原市BRT建设方案实施周期更短,效率更高。“三横三纵”即三个横向的快速路和三个纵向的主干道。三个横向的快速路由南向北依次为龙城快速路、长风快速路、内环快速路,三个纵向主干道由西向东包括阳兴大道—卧虎山快速路—建设路—太榆快速路、滨河东路快速路、和平路及南延,虚线为中环快速路。和平路是河西主干道,可采取平交式改造。“八射”即辐射八个作为太原都市圈主要节点的区域:太榆、太太、太徐、太古、太三、太中、太阳、太东。其中太榆指太原-榆次辐射带,为实现太原市和晋中市榆次区的城市一体化进程而提出的太榆同城化,是实现山西省中部崛起和太原经济圈形成的一个重要项目,现已有城际公交、轨道交通、道路建设等实质性操作项目的完成[7]。太太指太原-太谷辐射带,太谷区是山西省中部地区重要的承接点和分散点,国家级农业高新区。太徐指太原-清徐辐射带,在山西省确立打造大太原都市区的背景之下,清徐已成为更加重要的太原城市节点。太古指太原-古交辐射带,古交为太原市主要重工业发展区,拥有大量的工业人口需要更好的服务。太三指太原-三给片区辐射带,三给片区是太原市新形成的居住区密集区,同时也是尖草坪区的核心功能疏散区。太中指太原-中北高新区辐射带,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区是太忻经济区的一个建设重点,承接着承接雄安新区疏解产的核心功能。太阳指太原-阳曲辐射带,阳曲是发展太忻经济区的战略交通廊道,太原发展文旅产业的主要战略方向。太东指太原-东山辐射带,东山片区是新的太原市教育园区。“三横三纵”网络和“八射”区域位置如图2和图3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3.036.F002图2“三横三纵”网络10.19301/j.cnki.zncs.2023.03.036.F003图3“八射”区域位置4.2开辟专用道路将快速路的一条车道划归为BRT专属使用,在交通通行压力较大的路段可以不采取专用道路的模式,通过智能信号进行控制保证车辆正常运行即可。4.3模块化规划设计站台BRT站台上配备有各种智能服务系统、媒体广播系统以及安全保证系统等,内容完备,快捷高效,略具封闭性。造价高于普通公交。基于太原市交通系统的基础格局对BRT公交站台的设置采取跨路两侧加装站台、将绿化带改造为站台和新建站台的方式,与全新站台造价相比成本低,工程量小。4.4创新连接方式,扩展人行流线利用现有天桥和地下通道打通各流线,加强客流量的承接与传送。对于原本道路条件不具备天桥和地下通道的情况采取新建的方式,可解决快速路两侧人流问题,又可兼顾站台建设。4.5专项规划,以教育专线和文旅专线为例(1)一号线教育专线。通过文化街—汇通北路—太榆路—机场快速路—航站楼—机场快速路—太榆路—南中环路—坞城路—学府街—建设路—北中环—滨河东路。此线路方便北城居民出行,加强各高校间的联系,解决学生放假、开学时交通拥挤问题。站台设在路中居多,改造范围约占用车道宽度40~60 m,利用现有天桥和地下通道改造或新建天桥和地下通道联通道路两侧。线路全程46 km,私家车通行约50 min,公交车通行约70~75 min,其中公交全程停靠站时长预计15 min,公交地铁换乘时长约3 h。(2)二号线文旅观光专线。通过南沙河沿岸—建设路—太榆路—机场快速路—航站楼—机场快速路—龙城大街—滨河西路—冶峪河快速路—晋阳大道—西山旅游公路。通过地铁二号线连接起迎泽公园、开化寺、钟楼街、鼓楼街、食品街、柳巷、督军府等文旅重要节点,将太原文旅项目有机串联,对促进太原发展文旅产业,打造旅游名片具有重要作用。可开通支线由晋祠沿西山旅游公路连接龙山、天龙山、蒙山和太山。站台设在路中居多,占用一个车道约40~60 m改造空间,利用现有天桥和地下通道改造或新建天桥和地下通道联通道路两侧。线路全程30 km,私家车通行约40 min,公交车通行约60~65 min,其中公交全程停靠站时长预计15 min,公交地铁换乘时长约2 h。5结语通过基于太原市现有快速路体系下的BRT建设,太原市交通系统更加完善,居民出行需求得以满足。通过不断地发展改进,形成有参考意义的BRT建成与运行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助推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当好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