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较强的城市为中心、以1 h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联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圈成了城市发展的新形态。我国已形成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等发展较为成熟的都市圈。都市圈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共享,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动力[1-3]。1沈阳都市圈的发展现状沈阳都市圈由中心城市沈阳与周边城市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铁岭以及沈抚示范区组成。沈阳都市圈的建立对加速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发展,中心城沈阳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愈加深入,为进一步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奠定了基础。沈阳都市圈目前处于成长阶段,相比较于长三角、珠三角及北京等成熟都市圈还存在较大差距。沈阳都市圈内各城市发展水平不均衡,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省会城市,软硬件条件兼备,发展势头良好,城市吸引力越来越强,而圈内其他城市却发展动力不足,且人才流失严重,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力仍然有限。建设沈阳都市圈是构建全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总目标实现的关键步骤。2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所具备的区域条件2.1沈阳都市圈区位优势明显沈阳都市圈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土地资源丰富,日照充足,矿产资源丰富,辽河水系贯穿其中,地处东北亚交通几何中心,与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等城市距离相当。沈阳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沈阳是东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也是东北地区重要铁路枢纽,连通北京、哈尔滨、大连、吉林、丹东、抚顺等6个方向。根据2020年9月沈阳市自然资源局发布的《沈阳市中心城区客运交通枢纽规划》,截至2035年,沈阳将规划形成“四级72处”功能完善、布局均衡的客运枢纽体系,有助于将沈阳打造成为东北亚交通枢纽。在城际铁路规划建设方面,沈抚、沈铁、沈本、沈辽鞍、沈阜等线路已在规划建设中,以沈阳为中心的1 h通勤圈逐渐形成。2.2沈阳都市圈具有扎实的工业基础东北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工业起步较早,为我国的工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沈阳市工业基础扎实,2010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成了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深圳等七个地区后,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已经从传统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转变,且各城市间产业合作不断加深,如本钢集团与华晨集团建立供货关系、沈变集团与鞍钢集团开展协作配套、沈阳与本溪两地深入开展产学研医合作,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等,这些都为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2.3沈阳都市圈是辽宁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环“一圈一带两区”是辽宁政府着眼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的发展目标提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其中“一圈”是指沈阳都市圈,“一带”指辽宁沿海经济带,“两区”即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和辽东绿色经济区。沈阳都市圈是辽宁省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牵引[4]。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与“四个中心”即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的建设相辅相成,与国家现代综合枢纽的构建协调统一。加快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有助于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沈阳快速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3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加快沈阳都市圈建设的对策3.1借鉴TOD模式,形成集约型都市圈发展路径低密度、盲目扩张的发展会导致土地利用效率降低,集约型都市圈发展路径能够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美国学者考尔索普教授提出的TOD发展模式,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是比较适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目前,沈阳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正在进行中,沈阳地铁逐渐贯通南北。地铁的建设能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能够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和功能区的完善。沈阳市区与周边县域发展差距较大,以TOD模式将轨道交通延伸,并对交通沿线进行高密度开发可以有效促进周边区域经济增长,形成集约型发展模式[5]。3.2以“飞地经济”助力沈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飞地经济”是一种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以生产要素的流动为载体,实现跨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目前沈阳市获批的省级以上“飞地经济”产业园区主要以各类开发区为载体,集中于辽中区、新民市、康平县和法库县,且定位均为“飞入地”。相比较于上海、南京、杭州等成熟都市圈,沈阳都市圈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沈阳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相对迟缓,作为“飞入地”,通过吸引发达地区企业或项目来沈投资,吸收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同时提供土地、劳动与政策支持,与“飞出地”形成优势互补,可以实现合作双方的利益共赢。在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过程中,以“飞地”模式与区域外经济体展开合作,引入资金与技术,形成产城融合,促进本区域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而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使区域一体化程度加深,可以加快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速度[6]。3.3吸收人才资源以促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发展地区发展离不开人才,人口和产业持续集聚是未来我国大都市圈发展的趋势。相比较于深莞惠、广佛肇、杭州、重庆等都市圈,沈阳都市圈人口数量过少,人才流失严重。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是经济社会活力的源泉。都市圈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的集聚,吸引人才是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重中之重。人才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吸引人才首先要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健全人才评价体系,促进科技人才培养,完善人才激励与保障机制,以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沈阳都市圈人才建设,精准引才育才,优化人才服务,鼓励高层次人才流动,壮大技术工人队伍,让优秀人才留在本地是保障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核心。3.4形成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在都市圈的形成过程中,通常由中心城市率先发展,然后带动周边地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差距逐渐缩小。以美国旧金山都市圈为例,旧金山都市圈是美国加州仅次于洛杉矶的第二大都市圈,是世界高科技中心。旧金山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率先完成自身产业升级,形成集金融、商贸、零售、旅游于一体的自循环系统,同时将制造业转移至周边城市,如奥克兰,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形成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沈阳都市圈目前处于成长阶段,作为中心城市的沈阳市发展速度远超圈内其他城市,但却缺乏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且圈内城市产业同质化,没有形成合理分工。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必须强化产业协同,加强沈阳市与周边城市产业合作与分工,通过产业园区共建等方式将中心城市经济红利向外围延伸并充分挖掘周边城市资源优势,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产业优势互补,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3.5构建跨区域城市规划制度,形成都市圈共享机制一体化是都市圈的发展目标,构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需要推进圈内城市交通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分工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同维护和各级市场统一开放,这就需要城市间加强协调配合,构建跨区域城市规划制度,更有效地实现都市圈内外协调联动。根据辽宁省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沈阳市建设现代化都市圈需要深化与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沈抚示范区等的联动发展,打破空间上的条块分割,加强城市间的战略对接,建立区域内部同城化机制。同时,建立都市圈共享机制,借鉴成熟型都市圈发展经验,如长三角都市圈目前已实现首批51个政务服务事项在上海等14个城市“一网通办”,未来将扩大范围,实现长三角区域“一网通办”全覆盖。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共享机制的建立应主动加强与周边城市对接,打破行政壁垒,实现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系统对接,打造高效便捷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形成圈内城市功能互补、服务共享的发展格局。4结语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是构建辽宁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打造北方高品质宜居地的创新样板。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发展将成为引领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引领动力。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