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概况1.1自然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无为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北岸,北依巢湖,现属芜湖市管辖,位于东经117°28′48″~118°21′00″,北纬30°56′21″~31°30′21″。全市总面积2 020 km2,下辖20个镇以及1个省级开发区,其中城关镇为无城镇,开发区位于福渡镇与高沟镇。(2)气候条件。无为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旱涝频繁。(3)矿产资源。无为市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铜、铁、铀、铅、锌、石灰岩等,其中煤炭储量7 000多万吨,石油储量2亿吨以上。1.2社会经济概况无为市2016—2020年GDP分布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4.025.F001图1无为市2016—2020年GDP分布(1)经济概况。社会经济发展方面,2020年,无为市全年生产总值为511.04亿元,人均GDP统计为42 762元,较2016年增加12 337元。居民生活水平方面,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均有明显提高。(2)乡村人口概况。无为市历年统计公报与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农村户籍人口总数共计743 969人,比2016年减少15 309人,降幅2.02%;常住人口总数422 906人,比2016年减少155 740人,降幅43.61%。农村人口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户籍人口比重由62.24%下降至62.23%,常住人口比重由55.80%下降至51.70%。农村户籍人口和农村常住人口逐年减少,人口流失严重。无为市2016—2020年农村人口变化如表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4.025.T001表1无为市2016—2020年农村人口变化年份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总人口乡村人口总人口乡村人口2016年1 220 000759 2781 037 000578 6462020年1 195 493743 969818 000422 906差值24 50715 309219 000155 740人2乡村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2.1村庄布局不优,农村居民点散而小无为市乡村地区农村居民点与城镇规模相比规模较小,由于农村人口流失严重,空心村情况较为普遍,同时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村庄布局散乱、乡村文化风貌特色缺乏、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低、建筑综合质量较差等问题。农村建筑及住宅分布如图2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4.025.F002图2农村建筑及住宅分布2.2乡村配套基础设施不足无为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突出”,乡村配套较城市存在明显不足。主要为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以及公共服务能力较弱,电网、燃气、网络、道路等方面供给能力有待提升。2.3生活污水、垃圾对环境造成破坏农村的环境卫生会受到农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影响,乡村目前生活污水等设备并未全部铺开与建设,导致生活污水未经过无害化处理随意排放。目前无为市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率和收集率有待提升。水生态环境是制约人居环境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3乡村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修复目标与任务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是乡村生态的两大部分,乡村生态系统修复的主要目标为减少人文生态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对已破坏的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修护与保护。全方位适度优化农村生态、生活、生产空间,以促进乡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目标[1],统筹推进村庄整治、农田整治、生态修复,并根据乡村区域自然人文地理状况,合理优化无为乡村空间。3.1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充分发挥无为各乡镇优势,根据地区不同的种植产业,布局特色种植业范围,促进种植业长远发展。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各类产业园的硬件条件建设,扩大各类园区对周边农村的影响力度,同时提高承载力,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入地方区域性的产业链。乡村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倡导土地流转,由小农户向种粮大户与家庭农场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同时加快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包括农村生产保险、物流运输、金融等,完善市场配套设施提高专业水平与市场化水平。为合理开发农村,需科学划定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与重点开发区,按照开发的先后顺序与开发的难易程度对乡村进行有序开发与发展。3.2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在生活空间上,引导人数较少分布散乱的空心村向规模较大的村镇聚集,做到小村并大村,小村并乡镇。同时强化乡镇服务能力,提高乡镇的人口与环境的承载能力,扩大乡镇的影响能力与辐射范围,科学合理地确定乡镇规模,将空心村的建设用地进行有序拆除,农村宅基地进行有序腾退,将结余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镇区的扩建,为新增人口预留足够的生产与生活空间。在保留村庄中,根据村庄自然禀赋,保留历史建筑,依据原来山川水系分布特征,依据生态保护与生活宜居原则,建立生活便利、方便整洁、美丽宜居,生态优良的绿色村庄,全面提升乡村人口的生活宜居性。3.3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无为市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基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确定乡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承载规模、城镇建设承载规模。同时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中“三区三线”划定范围,保证“三区三线”底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对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确保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根据乡村地域特色与农业优势,确定适度乡村发展方向。4修复策略4.1加强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2]。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与进出平衡制度。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以地块规整、生态化沟渠和田间道路配套设施以及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为重点,增加有效耕地,提高耕地质量,美化农田环境,提升农残污染自净能力大力开展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4.2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对于地处平原的乡镇,地形优势明显,农业规模化经营可操作性强,因此结合地方特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倡导规模较小的农户,将土地流向种田大户,将经济效益不高的农用地、废弃农用地向种植大户与农场大户流转。根据种植特色,形成特色农业种植区域,提升农用地经营规模同步将生产效率提高,对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一体化经营[3]。4.3乡村统一规划,提高居民居住条件稳步推进村庄规划,在上位规划的指引下,根据村庄现状,挖掘村庄特色,依据村庄地形地貌与历史文化景观特点,对村庄风貌进行整治,建设美丽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上,依据自然禀赋与历史文化底蕴,按照空心村整治模式、中心村聚集模式、旧村改造模式、集镇再开发等模式,因地制宜选取符合地方情况的模式进行改造,打造特色农村风貌,提升居民居住条件。5修复工程5.1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工程无为市农业的面源污染包括化肥、畜禽水产养殖、农作物秸秆、地膜与农药等5个方面。依据5类不同的面源污染,根据污染源特点,坚持建立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同步结合污染企业主体与市场的运作方针,倡导减少使用化肥、地膜、农药等面源污染,扎实促进动物养殖所产生的粪污进行资源再利用。根据地方地域特色,建立防治工程用于防御与治理5类面源污染,建设良好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5.2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工程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将此行动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在“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行动的实施需要以乡村基础设施为中心,不断加强与完善水、电、路、网的建设与管护。实施农村饮用水保障工程、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农村道路提质工程等,通过一系列工程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增强乡村生活的宜居性。5.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农村人居环境较城镇人居环境较差,主要表现为垃圾、污水以及厕所等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主要包括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整治,在农村垃圾治理中,充分考虑农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与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与二次利用,建立适用于农村垃圾的收运体系与处置体系。重点排查农村垃圾乱堆乱放问题,同步整治垃圾围坝、垃圾围村与垃圾山,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并试行农村分类。生活污水易对乡村生态产生破坏,为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同步开展中小河流清淤工程联通河湖,在厕所的粪污治理中,因地制宜选择合适改厕模式,推广卫生厕所,加快卫生厕所的普及,加快对粪污的治理。5.4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依据上位规划,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进行整理,优化生态生活与生产格局,协调乡村地区发展,促进乡村地区自然资源本地资源高效利用,同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在农用地整理中,坚持耕地红线,对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用于提升耕地的质量,促进耕地的生态、质量与数量“三位一体”保护,同时对利用效率不高或者荒废的园地林地与草地等其他农用地进行整理,落实耕地“进出平衡”,保证耕地质量不降低、数量比减少、生态不下降。在建设用地整理中,开展低效村庄用地整治,针对空心村,在尊重农民意愿的情况下,合理开展村庄用地复垦,促进村庄布局合理,优化村庄结构,同时依据村庄布点规划进行相关撤并与搬迁。强化中心村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提高村庄宜居性。5.5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无为市持续不断推动各项工程有序开展,在做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前提下,加强生态环境和景观修复工作,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生态修复紧密结合美丽中国建设、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国家战略,在取得减灾防灾效果的同时,为改善当地群众的生存环境、生产交通条件和当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6结语伴随城镇化发展迅速,乡村生态环境逐渐受到冲击,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近年来无为乡村生态系统面临土壤污染、污水排放、宅基地无序建设、生境斑块破碎等问题和风险,亟须通过生态修复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进乡村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修复,助力乡村振兴,部署乡村地区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探索乡村生态管护制度,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