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但也存在整体性缺乏、系统性不足、宜居性不高等问题。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城市公园和绿地的建设,推进立体绿化,增加公共活动空间,推动绿色城市、森林城市的建设。随即,全国各地开始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工作。综合分析表明,在有限范围内,未来城市发展将会侧重于提升现有绿化品质,提高城市绿地的服务范围和服务的公平性,最大限度提高城市绿地使用率,提高城市居民到达城市绿地的便捷程度。可达性是指从一个点达到另一个点的便捷程度,可以通过距离、时间等指标进行衡量[1-2]。绿地可达性影响居民绿色出行便捷程度,是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重点关注要素。绿地可达性研究方法主要有引力模型法、网络分析法、缓冲分析法等。文章采用网络分析法,将益阳市赫山区13个城市公园出入口作为目的地、将所有路口作为起始点、以道路中线作为行驶路径,建立交通网络模型,计算各路口出行概率和平均加权出行时间,定量分析绿地可达性,以分析整个城市的绿地可达性水平,为研究区的绿地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1研究范围、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1.1研究范围研究区为益阳市赫山区主城区,北接滨江河岸,南临迎宾东路,东至桃花仑路,西壤金山南路,研究区面积为37.1 km²。1.2数据来源研究所用城市道路数据以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为基础,结合遥感影像和实地调研结果,对城市主干道、次干道与小路进行确认,以道路中线为路径得到交通网络。公园数据以益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7—2020年)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对研究区内的公园基础数据进行精细化采集。公园区位及出入口分布如图1所示。面积最大的三个公园分别为梓山湖公园、秀峰公园以及奥林匹克公园,约占研究区域内绿地总面积的78%。10.19301/j.cnki.zncs.2023.04.003.F001图1公园区位及出入口分布1.3研究方法(1)网络分析法。对城市交通、设施管网等建立网络关系,按照某种通行方式,建立O-D成本矩阵,测量多个起点到多个目的地所消耗成本最低的路径,主要用于资源的最佳分配、寻找最短路径等[3-4]。基本的网络包括起始点、目的地、连接、阻力。起始点代表出发的位置;目的地代表公园绿地;连接代表交通网络;阻力代表距离的远近或消耗的时间[5]。(2)基于平均出行时间的可达性评价法。该方法是网络分析法中的分支方法,利用中心点至所有吸引点的平均加权出行时间,作为点的可达性评价指标。加权出行时间是某中心点至吸引点的出行时间和出行概率的乘积[6]。研究通常以城市公园的几何中心代表公园,但由于公园形状及面积不同,这种方法会对可达性计算结果产生一定影响[7]。文章以城市公园主要出入口作为目的地,拟定到达公园入口即进入公园。面积稍大的公园,如秀峰公园、梓山湖公园和奥林匹克公园则设置两个主要出入口作为目的地。2研究过程2.1构建交通网络模型基础数据为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CAD版图纸,将道路中心线和公园出入口分别作为路径和目的地导入ArcGIS,作为交通网络的基础数据。对中心线进行打断和合并操作,通过拓扑检验,结合公园出入口构建交通网络,设置人行速度为90 m/min。2.2计算O-D成本矩阵运用Network Analyst工具,建立OD成本矩阵,默认将所有路口的交点设置为起始点,公园出入口为目的地,设置路程成本和通行时间成本。2.3可达性计算根据基于平均出行时间的可达性评价方法,从中心点x(即各交叉路口)至吸引点y(即公园出入口)的平均加权出行时间可以作为可达性评价指标。从中心点x出发,到所有吸引点y的平均加权出行时间为:Tx=1n-1∑y=1y≠xn(PxyTxy) (1)式中:Pxy——中心点x至吸引点y的出行概率;Txy——中心点x至吸引点y的最短出行时间。Pxy可根据势能模型得到,势能模型表明,从中心点x到吸引点y的出行量与吸引点y对中心点x的吸引力成正比,与距离衰减成反比。因此,出行概率为:Pxy=My/Dxya∑yMyDxya (2)式中:My/Dxya——出行势能;My——吸引点y的规模值,即公园的面积;a——衰减系数,可采用1~3的先验值,研究拟定a=2;Dxy——中心点x到吸引点y的距离[6]。由于数据过于庞大,文章随机选取中心点A的数据作为示范以展示整个计算过程,中心点A至吸引点可达性如表1所示。吸引点均以代号表示,(0)表示秀峰公园北入口;(1)表示秀峰公园南入口;(2)表示奥林匹克公园南入口;(3)表示高仑山公园入口;(4)表示梓山湖公园北入口;(5)表示梓山湖公园东入口;(6)表示碧桂园·梓山府入口;(7)表示石头铺广场入口;(8)表示兔子山遗址入口;(9)表示一园两中心入口;(10)表示龙州广场入口;(11)表示佳宁娜城市广场入口;(12)表示奥林匹克公园北入口。10.19301/j.cnki.zncs.2023.04.003.T001表1中心点A至吸引点可达性中心点至吸引点名称路程/m规模/m2出行势能Mx/Dxy2出行概率Pxy人行时间Txy/min平均加权出行时间(可达性Tx)A-0573.10585 382.001.782 30.806 96.361.073 3A-11 769.10585 382.000.187 00.084 619.65A-25 085.70333 500.000.012 90.005 856.51A-35 611.9040 541.000.001 30.000 562.36A-45 251.302 381 452.000.086 30.039 158.35A-56 894.502 381 452.000.050 10.022 676.61A-68 672.90145 503.000.001 90.000 896.37A-77 134.401 568.000.000 30.000 179.27A-82 938.4014 400.000.001 60.000 732.65A-97 040.503 001 483.000.060 50.027 478.23A-103 307.8090 750.000.008 20.003 736.75A-114 871.406 127.000.000 20.000 154.13A-124 577.70333 500.000.159 20.007 250.862.4可达性可视化将可达性表连接到起始点后,运用GIS插值中的反距离权重法,将数字栅格化,生成直观可视的可达性空间分布结果。益阳市赫山区绿地可达性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对于各中心点而言,数值越小说明绿地区域可达性越高,到达公园的时间越短;反之,则可达性越低,时间越长。10.19301/j.cnki.zncs.2023.04.003.F002图2益阳市赫山区绿地可达性分析结果3结果分析由可达性分析结果图可以看出,靠近公园出入口的区域可达性较高,并沿着交通干道向外围发散。研究范围内中部和南部因公园聚集,可达性最高;西北部有规模较大的秀峰公园,可达性较高;西部、东北部、东南部,缺少绿地,整体可达性比较低。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城市绿地的分布和面积大小,存在区域不平衡问题。占地面积第一的梓山湖公园和第三的奥林匹克公园都位于研究范围中部,占地面积第二的秀峰公园位于研究范围西部。而西部和中部之间都为住宅设施用地,并没有绿地链接,所以夹在中西部范围区的居民难以到达两个大型绿地;城市绿地的数量与类型,存在区域不平衡问题。研究区公园绿地面积占研究范围内整体绿地面积的85%以上,缺乏社区公园、街头游园的布局规划,大大降低了居民出行的概率。针对研究范围中建设与布置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两方面优化建议:加大城市绿地面积。见缝插绿,在研究范围东北部、东南部、西部增加公园绿地或市民广场,加大绿地规模和覆盖范围,以提高公园绿地可达性;完善城市绿地布局。挖掘“口袋公园”,各种小型绿地、小游园、街头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是日常生活中最便捷、最易达到、使用率最高的公园绿地。益阳市赫山区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基本成形,大量闲置荒废地可开发建成小游园,以完善城市绿地布局。4结语研究构建了益阳市赫山区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指标,分析人行可达性水平,研究结果可为益阳市城市绿地布局优化提供参考。但研究仅分析了一种交通模式,未考虑骑行和车行的可达性;同时在构建交通网络时将所有道路都合并为了同一等级的道路,忽略了不同等级的城市道路对可达性的影响。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益阳市赫山区公园可达性研究,总结出该范围内公园布局的改进方法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