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城市建设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城镇住区规划理论也随之而发生改变。住区作为现代化城镇建设的核心部分,住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影响整个城镇的水生态现代建设。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部分城市在住区规划管理方面没有认识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无法实现雨洪资源的有效运用,缺乏针对城市雨洪资源管理的综合设计。基于此,应充分结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遵循生态为本、保护优先的住区规划原则,实现现代化海绵城市研究体系的有效建设。1海绵城市设计规划的原则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实际的发展中,作为现代生态学发展原理应用的显著代表,表明了任何生态系统的发展都具备一定的承载力,一旦超出承载范围将发生严重的生态问题。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运用背景下,应加强城市现代化发展在住区规划方面的管理建设,充分发挥建筑本身在绿地、水资源等生态系统上的渗透作用,实现城市雨洪管理的自然渗透与自然净化。1.1生态为本原则生态为本原则是指在实际的海绵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当中,应以城市的水生态系统保护原则为基准,一旦所在区域的生态利益与住区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生态系统建设的实际需求。在实际的海绵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方面,应针对规划区域的生态系统发展现状进行深度调查,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稳定建设的前提下,确定住区规划的优先保护对象,构建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协同下的复合生态系统[1-2]。1.2保护优先原则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主要目的,即最大限度保护我国城市在现代化建设发展历程当中原有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减少由于现代化城市发展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实际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中落实保护优先原则,提高城市在雨洪资源上的收集管理能力,维护现代化城市发展建设的自然水文特征,实现城市水生态系统与雨洪管理渠道的衔接作用。2我国现代住区规划的发展困境2.1生态效益认知不足随着我国在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落实,对现代居住环境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长期的住区规划建设活动中仍存在影响自然环境发展的情况。如在传统的雨洪资源观念的利用中,通常情况下会将雨洪视作引发城市污染安全问题的弃置型资源,所以在这类资源的分布上,通常会以排除方式为主,以导流形式将雨洪引入城市排水设施。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扩大了水资源浪费问题,在暴雨天气的状况下,也将引发市政内涝现象。在当前全球水资源严重供给不足、大城镇排水系统引发城市内涝问题的社会背景下,雨洪资源作为稀缺的淡水资源,如何实现雨洪资源的有效利用、正确认知到自然生态效益也成为现代住区规划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3]。2.2空间规划不成体系我国当前大部分的城镇住区规划在功能强化方面,主要以空间要素的分工制度为主,但这种规划方式导致不同住区功能要素之间无法实现协调发展。虽然大部分住区规划均已实现在区域、道路以及绿地方面的明确划分,提高了住区规划效率,但从工程角度进行要素分析,这种规划方式易导致重复或雷同情况,无法发挥住区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作用,导致住区运作不连贯,缺乏主线串联。无法形成空间集约以及重复建设的住区规划现状,导致大部分住区绿地自然资源无法得到生态功能的有效开发,众多空间要素在利用方面规划界限明显,相容性较差。2.3缺少综合设计程序我国传统的住区规划设计并未实现雨洪资源的有效利用,从目前发展现状出发,虽然我国现行政策已经针对住区规划雨洪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设方案,但在综合资源设计方案的利用等层面仍然没有进行有效规划。部分常规住区规划发展历程中,仅根据不同城市在住区规划上的绿地以及容积等指标要求方面实现了物质空间布局,并没有针对住区规划包含的建筑、道路以及排水问题实现总体性的综合设计。在目前城市住区规划弹性发展趋势下,实现综合设计程序的全局统领,应对各种突发因素已成为现代住区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3基于海绵城市设计下的住区规划优化策略3.1减少面源污染提升住区水质面源污染主要指在水环境中以径流的形式出现的污染物排放,主要由于城市区域降水与地表水资源径流冲刷过程当中,大量的城市地表污染物会通过径流形式汇入城镇水体当中。城市面源污染作为现代城镇在水体资源利用方面的主要污染来源之一,必须要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实现污染物的有效利用。在城镇住区规划设计当中主要的水体资源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住区停车场、机动道路等位置,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下,应当将雨洪资源无法实现的自我净化污染物,通过基础设施实现污染源的有效净化,如构建下沉式绿地、透水铺地以及生态堤岸等形式,从源头开展截污。海绵城市住区建设景观水池实例及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工程实例如图1和图2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4.012.F001图1海绵城市住区建设景观水池实例10.19301/j.cnki.zncs.2023.04.012.F002图2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工程实例我国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标准中,通过雨洪径流污染控制的方式,将区域内部初期雨水径流控制范围进行有效规划,通过雨水花园、调蓄池[3]等方式实现在雨洪资源上的转化利用。在此基础上配合住区规划内的景观水池,利用水池调蓄能力实现雨洪资源的多级净化系统建设,将景观水池改造为湿塘,作为住区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旱季二支渠。3.2修复水生态丰富物种多样性在现代化城镇的发展建设过程当中,建设活动轻微割裂了原本的地表资源形态,导致城市自然景观呈现破碎的发展状态,抑制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建设,且由于自然环境的割裂现象,改变了城市区域之间在自然资源上的生态循环过程,无法保证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可以维持城市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循环平衡状态,且能够保护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基于此,应在实际城镇住区规划范围内,实现住区范围绿地、绿色屋顶等基础设施的有效建设,降低城市在住区规划方面产生的热岛效应[4],改善住区范围内部的自然生态环境,如在最为显著的城市住区生态廊道建设中,通过水系蓝带与绿色蓝带实现空间格局相连接,修复城市区域在水生态物种上的多样性建设。国际欧盟组织也曾经针对城市地区在雨洪系统方面的设计提出了明确指标,以此形成城市雨洪资源应用以及预警上的等级判断,满足管网排放、超标应急的城市雨洪资源工程体系建设,该雨洪系统设计指标如表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4.012.T001表1欧盟推荐的雨洪系统设计指标用地类型小系统大系统农村郊区1年一遇10年一遇居民区2年一遇20年一遇城市中心、工业和商业区(有洪水检测)2年一遇30年一遇城市中心、工业和商业区(无洪水检测)5年一遇30年一遇地铁和地下通道10年一遇50年一遇3.3收集利用住区“错置”雨洪资源雨洪资源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流入本地范围内的过境洪水。当前部分城市将雨洪资源视为城市建设灾害。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对大量的雨洪资源进行排除,城市用水将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我国偏远城镇呈现出常年供水不足的现状。海绵城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雨洪资源上的有效应用补充地域的水资源,以此解决现代城镇水资源匮乏的困境,减轻在城镇防洪基础设施的经济投资[5]。基于此,应当在实际住区规划当中实现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有效应用,将住区作为城镇雨水的主要收集、存储“花园”,实现雨洪资源的净化利用。4结语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的城镇住区规划建设也应当发生有效转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所引起的极端天气现象,对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建设造成了一定威胁,住区作为我国现代化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实现传统住区规划理论以及实践的有效升级。基于此,在海绵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当中,应充分总结水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现代住区规划问题的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利用减少面源污染、修复水生态物种等方式对住区规划设计进行优化更新,提出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下的住区规划规范,满足住区规划要求,提高住区规划在功能设计方面的综合实力。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