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展。据农业农村部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约118 333 333 hm²,比2021年增加了701 333 hm²;产量约为6 865.5亿kg,比2021年增加了37亿kg;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水产种质资源分别12.0万和7.8万份。我国农业发展有力回击了国际有关“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1],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但我国农业发展仍面临一定现实问题[2-3]。以畜牧业为例,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产业规模不大、动物防疫服务欠缺、生态效益不佳等窘境[4-5]。在此背景下,构建农业强国成为中国农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使命。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将农业强国建设正式纳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体系中。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尽快补齐农业强国建设的突出短板,推进我国迈向农业强国,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因此,亟须探讨农业强国发展逻辑、建设基础与推进策略,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1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强国发展逻辑1.1历史逻辑农业涵盖畜牧、种植等产业,是一国强盛的基础支撑[6]。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强国发展的历史逻辑起步较早,先后经历4个阶段。一是以相关制度出台为主的农业强国发展探索阶段(1921—1948年)。自1921年以来,我国逐渐意识到要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在此认知指导下,国家先后出台平均地权、合作经济和公营农业三大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农业强国建设奠定基础。二是以机械化改造为主的农业强国发展升级阶段(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建立起农地集体所有制和人民公社管理体制,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改造,促使基础性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畜牧业机械化水平与农田水利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为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奠定物质技术基础,较大程度加快农业强国发展。三是以特色国情匹配为主的农业强国发展深化阶段(1979—2011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重新变为农户家庭,随后我国针对特色国情加速农业经营体制改革,逐步取消农业特产税、牧业税等多种农业税费,实施农业补贴政策,有效推动农民增收与粮食增产,不断深化农业强国发展。四是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实现为主的农业强国发展成型阶段(2012年至今)。进入新时代,在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国家战略指导下,我国农业发展更加精准、功能更加多样,逐渐实现规模化、绿色化和立体化[7-8],并走出一条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有效赋能农业强国发展成型。1.2实践逻辑因社会经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不同,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9]。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立足本国实际国情,进行了多方面强国实践。(1)通过优化农业种植条件提高耕地产出。我国人均耕地较少,为保证粮食产量,我国出台多项优化农业种植条件的支持政策,如《深化农田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使农业灌溉条件和化肥施用状况较好。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 200亿m2,人均耕地933.8 m2,但农业灌溉取用水量超过全国总用水量的60%,农作物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506.11 kg,分别是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的9.45、3.69、2.05倍。(2)通过增加劳动者收入提升农业经营持续性。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劳动者收入重视增加与相关扶持政策陆续出台,我国劳均固定资本形成额持续增加,改善了我国农业劳均固定资本形成额较低、农业可持续经营能力较弱[10]的问题。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劳均固定资本形成额与最高的俄罗斯仅相差179%。因此,我国结合实际国情积极探索农业发展实践,有效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下农业强国建设进程。1.3现实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渐形成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基本条件[11]。这些条件随着农业发展日渐完善,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良好现实基础。首先,农业强国建设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农业发展水平体现国家发展速度与质量[12]。农业强国建设以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为核心,注重结合社会主义国情发展农业产业,利于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次,农业强国建设可为乡村振兴赋予充足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利于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业强国建设。这体现出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要求,即将农业强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任务,推动农业全面升级,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再次,农业强国建设是满足居民多样化食物消费需要的重要前提。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背景下,粮食保供、保多样、保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13]。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强国建设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粮食供给体系,提供种类多样、品类丰富、质量优良的农畜产品,可有效满足居民多样化食物消费需求。最后,农业强国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在生产基础不牢、产业大而不强的当下,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提高尤为重要[14]。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可健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打造高附加值、有创新性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与竞争力。2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强国建设基础2.1粮食供给安全可靠粮食供给安全可靠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而农畜产品供给、储备和流通是粮食安全的主要任务[15]。一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其中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均保持高度自给自足,畜禽养殖产品市场规模逐步扩大。2010—2022年中国粮食产量见图1。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6 865.5亿kg,比2021年增加了37亿kg,连续8年保持在0.65万亿kg以上,人均粮食产量远高于400 kg的国际公认粮食安全线;其中,小麦与玉米产量为1 377.25亿、2 772.05亿kg,比2021年增产7.8亿、46.5亿kg。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猪牛羊禽肉、禽蛋等农畜产品产量合计达14 547万t。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新时期,随着居民粮食消费结构升级、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推进,我国粮食需求将进一步增大[16],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安全尤为重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我国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证粮食供给安全可靠,借此推进农业强国建设。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32.F001图12010—2022年中国粮食产量注: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2.2农业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科技是农业稳产、增产的根本动力[17]。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成为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先进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装备重视程度不断增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基本形成“少量领跑、多数并跑和跟跑”发展格局[18]。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再创新高,达到62.4%,且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同时,我国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应用试点顺利落地,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启动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序推进。并且在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推动下,我国积极创新优质功能性畜禽产品、动物资源,突破畜禽营养与全产业链健康养殖关键技术[19]。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国需抢抓数字科技发展机遇,将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核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强国建设。2.3农业经营组织活力充沛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经营组织的支持[20]。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经营组织活力充沛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基础。在农村改革持续推动下,我国农业经营组织不断壮大。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已形成390万个家庭农场和222万个农民合作社,带动8 900余万小农户发展。观察我国农业发展经验发现,强化农业经营组织活力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但第三次农业普查后,我国小农户数量仍占98%以上,经营我国70%的耕地。在畜牧业领域,《中国畜牧兽医年鉴》和《中国畜牧兽医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出栏99头以下的小户和散户养殖场占比仍超过25%。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新时期,我国需立足发展经验与实际国情,着力优化国内农业经营组织,转变农户单独生产经营方式为农业经营主体合作模式[21],保证农业经营组织活力充沛,以此夯实农业强国建设核心基础。2.4农产品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具有较强定价权与规则制定权,是国家农业综合实力的直观体现[22]。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产品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目标。目前我国部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占据一定比较优势,其中水果、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广受国际市场欢迎。202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2022年我国蔬菜及制品累计出口106.78万t,出口额达127.7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1.37%和10.56%;畜产品出口359.5万t,共计6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8%和6.3%。未来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支持下,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因此,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我国需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参与农产品全球价值链,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优势,由此助力农业强国建设。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07.032.T001表1202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情况项目出口量/t增长率/%出口额/亿美元增长率/%水果325.97-7.9846.21-7.90蔬菜106.7821.37127.7510.56水产品370.00-1.30219.127.90畜产品359.5028.8064.006.30注:数据来源为中国海关、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3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强国的推进策略3.1固根基,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底板[23],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强国推进的重点内容。因此,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我国农业强国推进需固根基,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一方面是稳定国家粮食安全供应。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我国应以粮食安全为导向,全面构建“两辅、两藏”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稳定农业产业链稳定和供应链安全。同时,国家应严把粮食安全关键环节,强化粮食储备、流通、调控、减损能力,综合运用国内外双向市场资源,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供应,夯实农业强国建设根基。另一方面是加强农户耕地保护。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背景下,国家应加强农户耕地建设,确保耕地数量与质量提升,稳定提高粮食产量与品质。国家可出台关于1 200亿m2耕地的严格保护制度,划实补足永久基本农田,并规范耕地占补、盐碱地利用、黑土地保护、中低产田改造等事宜,切实保护耕地数量与质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供应,稳固农业强国建设根基。3.2填弱项,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攻关我国农业科技已取得突破式进展[24]。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我国农业强国建设需着力填弱项,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攻关。第一,强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农业企业应加快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种子、机械、设施、数字方面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填补种业、农业机械化等领域的弱项,加速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第二,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全领域突破。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应培育一批航母型种业领军企业,强化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带动产业链多方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攻关,如创新大马力种养加机械、现代化畜牧养殖智能设备、农牧渔数字智能农机,推动农业科技装备全领域突破,填补农业强国发展弱项。3.3赋动能,强化农业经营组织建设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应全面强化农业经营组织建设,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提升农业经营主体活力,为农业强国建设赋予组织动能。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国家政府应鼓励发展规模化家庭农场、畜禽养殖基地,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国家政府应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形成农户经济组织与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协会、家庭农场等协同发展的农业经营组织分布格局。并且农民合作社组织应与乡村社区一体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完善合作社功能,实现更大范围的联合与合作,由此为农业强国建设赋动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3.4促转型,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强国战略推进不可一成不变,应结合社会经济实情与农业发展经验,加速推进产业转型,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区实际优势,探索差异化农业发展模式,拓展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如西部地区应以政府为主导,结合本地自然条件探索戈壁生态农业或现代寒旱农业发展模式;东部地区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其中沿海地区可探索海洋牧场发展模式,山地丘陵地区可探索特色化草食畜牧发展模式;特殊农业产业地区可创新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或探索垂直农场和立体养殖发展模式。此外,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现代化目标,我国应立足低碳发展战略,探索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具体可通过加强农业生物、用水等资源保护,净化农业产地环境,构建农业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促进农业转型,进而促进农业强国建设。3.5强实力,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农业要强,国际影响力必须强[25]。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强国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应坚持开放、合作、共赢思路,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我国应在防范风险前提下,推动水产品、蔬菜、畜产品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优化农产品出口布局,增强农业强国影响力。国家应加快培植现代国际大粮商、大型跨国农业企业,助力其加速融入全球农业供应链,增强农业强国全球价值链嵌入力,促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我国需增加农业领域多双边交流、对外援助、科技合作、对外贸易投资,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如围绕粮食安全、农业绿色发展等领域共同制定国际标准规则,增强农业强国国际贡献度,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4结论农业强国建设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应然路径,可发挥农业强劲后发优势实现国际赶超。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准确把握农业强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现实逻辑,应立足建设基础找准突破重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强国建设基础主要为粮食供给安全可靠、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农业经营组织活力充沛、农产品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因此,我国应从固根基、填弱项、赋动能、促转型、强实力等5个方面出发,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攻关、强化农业经营组织建设、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此助力农业强国建设,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