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11年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上海、广东等七个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陆续启动,2016年福建碳市场也正式运行[1]。2013年12月,广东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标志着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启动。广东碳市场控排企业节能降碳意识逐步提高,通过市场机制控制碳排放的效果逐步显现,围绕碳交易的绿色金融体系也初具雏形。各主体在碳市场机制设计及相关理论、总量设定及配额分配方法、碳市场服务与监管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摸索与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广东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总量达4亿t左右,截至2021年7月,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近2亿t,成交金额达44.5亿元,位居全国各试点碳市场首位[2]。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发电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广东碳市场共纳入水泥、钢铁、石化、造纸和民航等5个行业178家控排企业,配额总量为2.65亿t。随着发电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广东碳市场配额总量、企业数量有所减少,探讨如何继续做好碳交易市场相关工作,深化碳交易试点建设,完善配额分配。1方案背景根据广东省相关政策,配额分配方案由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制定,方案需明确配额分配的原则、方法以及流程等事项。控排企业和单位的年度配额,由省生态环境部门根据行业基准水平、减排潜力和企业历史排放水平,采用基准线法、历史排放法等方法确定[3]。广东碳市场启动后,主管部门每个年度均制定年度配额分配方案并向社会发布。2021年12月,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21年度配额分配方案[4]。2方案内容方案由正文和附件组成。正文包括纳入碳排放管理和交易的企业、配额总量、配额分配方法、配额发放和其他事项,附件为广东省控排企业名单、新建项目企业名单、控排企业配额计算方法和持有广东碳市场剩余配额的电力企业名单(不含自备电厂)。(1)纳入碳排放管理和交易的企业。本年度纳入的行业为钢铁、石化、水泥、造纸和民航等5个行业,纳入门槛为年排放2万t二氧化碳(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共计178家。(2)配额总量。全省配额总量主要根据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结合经济发展、产业规划以及近几年企业碳排放实际情况确定,本年度纳入企业的碳排放配额总量为2.65亿t。控排企业配额2.52亿t,储备配额0.13亿t。(3)配额分配方法。本年度配额分配方法依旧采用基准线法、历史强度下降法和历史排放法。基准线法:钢铁行业中石灰烧制、炼焦、球团、烧结、炼铁、炼钢(包括转炉炼钢和电炉炼钢)工序;水泥行业中熟料生产和水泥粉磨工序;造纸行业中普通造纸和纸制品生产企业;民航行业中全面服务航空企业。企业配额=产量×对应的基准值×年度下降系数 (1)历史强度下降法:钢铁行业中外购化石燃料掺烧发电;水泥行业中其他粉磨产品;石化行业中煤制氢装置;造纸行业中特殊造纸、纸制品生产和有纸浆制造的企业;民航行业中其他航空企业。企业配额=产量×历史平均碳排放强度×年度下降系数 (2)历史排放法:钢铁行业中钢压延与加工工序;水泥行业中矿山开采;石化行业中除煤制氢装置以外的工序。企业配额=历史平均碳排放量(正常生产年份)×年度下降系数 (3)(4)配额发放。配额分为免费配额和有偿配额,其中,钢铁、水泥、石化、造纸行业有偿配额比例为4%,民航行业有偿配额比例为0。(5)其他事项。主要规定了纳入全国碳市场电力企业(自备电厂除外)剩余配额的处理方式、企业生产重大变化的处理方式以及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或广东省碳普惠核证减碳量抵消的流程。3方案变化(1)纳入碳排放管理和交易的企业。与2020年度配额分配方案相比[5],2021年度纳入碳排放管理和交易的企业有所调整。其中最大的变化在于发电行业,广东碳市场2021年度不再纳入发电行业,纳入行业数量由6个变成5个,纳入企业数量由245家变为178家。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对广东碳市场影响巨大。(2)配额总量。2020年度全省配额总量为4.65亿t,其中,控排企业配额4.38亿t,储备配额0.27亿t。2021年度配额总量为2.65亿t,其中,控排企业配额2.52亿t,储备配额0.13亿t。从配额总量角度分析,发电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导致广东碳市场配额总量减少2亿t,占比43%。由于市场体量减半,广东省已经在探索纳入陶瓷、纺织、数据中心等新行业以补充发电行业的空缺,更好保障碳市场的稳定运行。(3)配额分配方法。广东省2021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法变化如表1所示。10.3969/j.issn.1004-7948.2023.04.019.T001表1广东省2021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法变化行业分配方法变化趋势电力电力电力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水泥熟料生产延续基准线法,基准值不变,但增加年度下降系数0.99,产能上限由1.3倍下调为1.2倍。趋紧水泥粉磨延续基准线法,每吨水泥排放CO2的基准值由0.025 t下调为0.023 t,增加年度下降系数0.99。趋紧矿山开采延续历史排放法,年度下降系数由1下调为0.99。趋紧其他粉磨延续历史强度下降法,年度下降系数由1下调为0.99。趋紧钢铁炼焦工序延续基准线法,基准值不变,但增加年度下降系数0.99。趋紧石灰烧制工序延续基准线法,基准值不变,但增加年度下降系数0.99。趋紧球团工序延续基准线法,基准值不变,但增加年度下降系数0.99。趋紧烧结工序延续基准线法,基准值不变,但增加年度下降系数0.99。趋紧炼铁工序延续基准线法,基准值不变,但增加年度下降系数0.99。趋紧炼钢工序延续基准线法,基准值不变,但增加年度下降系数0.99。趋紧钢压延与加工工序延续历史排放法,年度下降系数由1下调为长流程企业0.96,短流程及其他企业0.99。趋紧自备电厂延续历史强度下降法,年度下降系数由1下调为0.99。趋紧石化煤制氢装置由历史排放法改为历史强度下降法,年度下降系数由1下调为0.96。趋紧其他延续历史排放法,年度下降系数由1下调为0.99。趋紧造纸普通造纸和纸制品生产企业延续基准线法,基准值不变,但增加年度下降系数0.99,产能上限由1.6倍下调为1.4倍。趋紧特殊造纸和纸制品生产企业延续历史强度下降法,年度下降系数由1下调为0.99。趋紧有纸浆制造的企业延续历史强度下降法,年度下降系数由1下调为0.99。趋紧民航全面服务航空企业延续基准线法,基准值不变,但增加年度下降系数1。趋紧其他航空企业延续历史强度下降法,年度下降系数不变。趋紧配额分配是碳市场的关键,决定企业对配额的供给与需求。广东省碳市场启动后,配额分配一直采用基准线法、历史强度下降法和历史排放法等方法,其中以基准线法和历史强度下降法为主。2021年配额分配最大的变化为基准线法也增加了年度下降系数,与往年配额分配不同。继续向基准法和历史强度下降法过渡,石化(煤制氢装置)由历史排放法改为历史强度下降法。2021年度的配额分配相对2020年整体有所缩紧,基准线法中增加了年度下降系数且大多数行业系数为0.99,部分行业如水泥粉磨基准值下调,熟料及造纸产能上限也有所下调;历史强度下降法中大部分行业年度下降系数由1下调为0.99;历史排放法中年度下降系数均有所下调,由1下调为0.99或0.96。(4)配额发放。2021年度配额依旧实行部分免费发放和部分有偿发放,大部分行业有偿配额比例由3%上调为4%,同样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配额分配的缩紧。4讨论和分析发电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对广东碳市场的影响巨大,市场体量骤减。发电行业排放量大,将近占广东碳市场排放规模的一半。从配额总量的变化可以看出,配额总量由4.65亿t骤减至2.65亿t。往年发电行业配额的缺口比其他行业大,发电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使整个广东碳市场配额需求下降,导致本年度配额分配整体趋势缩紧,目的是更好保障碳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结合配额分配和碳市场运行的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纳入企业。新增行业范围,目前已经在开展陶瓷、纺织、数据中心、建筑、交通等新行业历史数据盘查工作,应尽早确定纳入的新增行业和企业名单,制定相应的配额分配方案,开展能力建设和政策宣传。可以考虑降低纳入门槛,将年排放2万t二氧化碳(或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调整为年排放1万t二氧化碳(或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 000吨标准煤),以增加纳入企业数量,扩大市场体量。(2)分配方法。优化分配方法:继续向基准线法和历史强度法过渡,如钢铁行业的钢压延与加工工序可以考虑由历史排放法改为历史强度法或基准线法,符合鼓励先进、鼓励自身减排的原则,能够避免因生产情况波动大造成的配额分配差异大情况。更新基准值:部分行业(如水泥行业熟料生产)基准值已经几年未更新,而水泥行业技术工艺水平在近几年提升很快,熟料生产的碳排放水平有所下降,可以结合近几年省内水泥企业核查数据情况,对基准值稍作调整。根据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的2021年广东省水泥熟料生产线清单[6],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水泥熟料生产线共计83条,2 000 t/d以下生产线9条,其中大多数已经停产或进行了产能置换,所以现行配额分配方案中2 000 t/d基准值是否可以考虑剔除。目前,水泥行业废弃物的协同处置增多,配额分配中可以考虑增加废弃物协同处置的配额。参考北京的配额分配方案,同样废弃物协同处置基准值分a、b两类,分别取每吨废弃物排放CO2 0.3 t和0.1 t,a类是以飞灰等热值较低的废弃物,b类是以废矿物油、工业废物等热值较高废弃物[7]。发电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水泥行业应是广东碳市场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在配额分配基准值制定方面可以进行更多探索和创新。5结语全国碳市场目前已经顺利完成第一个履约周期的工作,2 000余家发电企业参与其中。广东省发电企业将从第二个履约周期开始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不再参与广东碳市场。配额总量方面,广东碳市场发电企业规模在2亿t左右,将近占据整个市场体量的一半,影响巨大。广东省2021年度配额分配方案充分考虑了发电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影响,在纳入配额管理的企业范围、配额总量、配额分配方法、配额发放等方面均作出了相应调整,同时考虑纳入陶瓷等新行业,以减缓和适应发电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影响,保障广东碳市场的平稳有序运行。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