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主要包括具有特殊性质的功能材料和优异性能结构材料,在产业链领域具有重要地位[1-2]。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先导性产业,也是各国开展国际战略竞争的焦点[3]。从国际视角看,新材料众多化工巨头企业与国家进行战略布局的重要替代品[4]。当前,诸多国家已经将新材料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关键产业之一,并进行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旨在保障国防安全和国民经济安全。从我国产业发展看,新材料产业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产业[5],其高质量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引下,各地区从产品结构、发展目标、类型定位、政策扶持、发展重点等方面出发,制定并发布了新材料产业“十四五”规划,如《天津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引申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面向中国式现代化,中央及地方积极统筹布局新材料产业发展,彰显我国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充足动力。本研究深入剖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优势与重点任务,并进一步提出创新路径,以期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1中国式现代化下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优势1.1产业政策逐渐完善新材料产业是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民生产业[6]。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完整的政策体系支持。现阶段,我国新材料产业领域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7]。我国针对新材料产业发展出台《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国家中长期新材料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37个国家级专项政策。政策主要围绕技术研发与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载体等方面进行相应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下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政策基础。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地方层面亦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自2021年,浙江、湖南、山西、江西、天津、湖北、上海、山东、安徽等省和直辖市相继出台新材料“十四五”规划,如《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主要聚焦于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目标、类型定位以及产业布局等方面,旨在有序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且,部分省份针对新材料产业出台专项政策,以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如《山西省支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据统计,我国近十年共计出台地方性新材料产业专项政策92个。我国还出台30个中央层面与128个地方层面综合性政策,从人才机制、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政策布局,为新材料产业深度嵌入产业经济体系提供优质政策支持,助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完善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成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基础优势。1.2产业规模逐年扩大我国高度重视并高位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促使新材料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从整体层面来看,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数据,2022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约达6.8万亿元,与2012年相比规模扩大近6倍,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接近20%[8]。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元。《“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亦指出,到202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将保持持续扩大趋势,占原材料工业比重明显提高。从地方层面来看,据中研网数据显示,未来五年我国省级新材料产业规模将会持续扩大。比如,浙江省新材料产业规模预计将超过1.6万亿元;安徽省新材料产业预计将超过1万亿元,规划打造百亿级新材料龙头企业20家;山西省新材料产业规模预计将超过300亿元,年均增长率预计超过13%。伴随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新材料产业发展生态日益完善,产业基石更加坚固[9]。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2022年我国新材料领域企业注册数量从8.56万家猛增至34.51万家,年均复合增速达到32.16%。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彰显出强劲韧性与发展活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1.3企业实力逐步增强伴随产业规模逐年扩大,我国新材料领域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底,我国已有7个国家级新材料领域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6个国家级创新中心、1 97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经过多年攻坚,我国已形成全球规模第一、门类最齐全的材料产业体系,带动企业实力不断增强[10]。就科创板上市公司来看,据金证研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8月底,我国科创新材料价格指数年化收益高达17%,尤其是2021年,该指数涨幅高达46.14%;2022年第二季度,科创新材料指数成分股研发投入在营业收入中位数的占比达5.4%,高于全市场新材料指数与沪深300新材料指数。由此可见,科创板新材料领域上市公司表现出较强“硬科技”属性和较高成长性,企业实力明显提升。面向中国式现代化,企业实力持续提升,成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优势和核心基础。1.4梯队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现阶段,我国新材料产业梯队竞争格局初步形成,能够以良性竞争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能。从产业格局来看,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三个梯队的竞争格局。第一竞争梯队主要构成来自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11]。第二竞争梯队主要构成为我国的龙头企业,代表企业有TCL中环、万华化学等。伴随国家政策日益完善,我国龙头企业加快新材料领域高端技术突破[12]。第三竞争梯队主要为中小型腰部企业,数量较多,重点竞争领域为先进基础材料。伴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第三竞争梯队企业逐步开始向上进发。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我国新材料产业领域梯队竞争格局逐步形成且不断优化,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点。2中国式现代化下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2.1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既是实现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路径[1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作为助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新材料领域成果颇丰,且拥有较大规模与较强实力科研队伍,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14]。据Thomson Reuters公布数据显示,我国9位科学家进入全球顶尖100位材料科学家行列。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促使新材料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探索新材料科研创新方式与成果转化模式,既有助于提高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率,也能持续支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15]。未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重点之一在于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并在现有技术与产品基础上展开深度研发,打造新增长点,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2.2培育新材料产业园区近年来,在央地政府联合支持下,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逐渐表现出集聚发展趋势[16-17]。据观研报告网公布的《中国新材料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前景分析报告(2022—2029年)》显示,2021年我国累计发生219起新材料行业投融资事件。在此背景下,我国形成以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等为标志性的综合型新材料产业园区,以及围绕中西部地区所打造的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事实上,早在2019年,我国已经公布第一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名单,不同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均各有特点。为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质量,我国根据各地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规划重点新材料产业园区,优化新材料产业结构及培育新材料战略性产业园区,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持[18]。据《中国新材料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前景分析报告(2022—2029年)》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围绕稀有金属材料、先进陶瓷新型轻合金材料、高性能氟硅材料、工程塑料等新材料建成了十大产业园区,有力支撑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我国依托现有成熟新材料产业园区,借鉴世界级产业集聚思路,推动国内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从而切实增强新材料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助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2.3加强新材料自主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当前,我国已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大国,在有机硅、超硬材料等材料产能上位居世界前列,有效支撑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及重大工程建设[19]。伴随先进制造业迅猛发展,我国在航空航天、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材料领域再次取得显著成效,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新材料产业主体通过增加科研投入,加强新材料自主创新,提升关键材料技术水平,实现新材料科技创新自立自强,逐渐成为未来我国持续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20]。一方面,加快推进新材料自主创新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搭建一批高水平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平台,利于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强化新材料自主创新能有效完善新材料各环节研发机制,解决新材料领域“卡脖子”难题,支撑我国新材料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水平。综合分析,提高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突破点之一。3中国式现代化下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3.1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突破关键领域技术新材料高技术特征决定行业主体需坚持技术自主创新,并围绕市场需求采取针对性研发创新措施,进而激发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以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方面,新材料产业主体应抓住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借助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联合科研院所、政府等主体,集中人才、资金等资源完善新材料自主创新体系。在此基础上,围绕新材料重点领域需求,加快攻克新材料关键领域的核心共性技术,实现新材料产业技术自立自强,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另一方面,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以精细化工产业为主要方向,提高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能力。围绕区域内产业发展需求,新材料产业主体应着力加大新材料配套装备与工艺技术的研发,提高材料基础制造工艺水平,确保关键原辅材料供需安全。同时,加快推进与新材料相关的工业母机、元器件等基础器械的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延伸新材料供应产业链,提高新材料装备制造能力,赋能新材料高质量发展。通过完善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体系,有助于突破关键领域技术,助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3.2推进产业高质量集聚,打造现代化集群生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新材料高质量发展需不断加快新材料产业高质量集聚,打造世界级、现代化产业集群生态。依托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培育现代化产业集群。我国新材料产业主体应以世界发达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为鉴,加快与先进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现代化产业集群生态,助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新材料产业园区带领作用,在研发方向、产用对接上主动围绕社会各类行业发展需求实现新材料共享共用,加速服务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进而建立以市场为纽带的现代化新材料产业集群生态。吸引全球创新要素集聚,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生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我国应通过发挥新材料市场规模与产业结构优势,吸引全球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形成高质量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国内新材料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推动国内外新材料产业强强联合与重组,提高我国新材料产业集中度,并支持一批专精特新新材料企业发展,形成产业生态完善的创新型新材料产业集群。重视区域规划引领,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生态。各地区政府部门应以区域规划为指引,结合各区域先进制造业需求,推动区域间新材料产业协同发展,建设特色新材料产业园区。围绕特色新材料产业园区,各地政府部门可联合新材料产业主体结合地区优势资源,推进先进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试点工作,进而形成在产业规模、品牌价值等方面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生态。3.3优化产业生态环境,构建现代化保障体系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我国不断优化产业生态环境,为新材料产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保障,以不断支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一,强化顶层设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不断加强政策与新材料产业发展间的衔接,完善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努力为新材料产业创新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新材料标准体系,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性与有效性,以不断推进新材料产业成果转化标准发展,助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二,构建新材料产业创新成果转化指标库。相关政府部门应联合新材料产业主体打造一批高水平、服务能力强的产业创新成果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各类型新材料产业成果转化生态环境,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现代化保障,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其三,加强新材料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各地方政府部门在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区新材料产业创新成果保护的政策条款,以提高新材料产业创新成果转化质量。4结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是推动各领域高质量发展。在加快推动高质量进程中,我国新材料产业“量”与“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优势,并立足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实际,探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创新路径,力求新发展阶段新材料产业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长期系统性工程,需立足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与特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确保“量的合理增长”为基础,以“质的有效提升”为创新驱动方向,提升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实现。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