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首次对中国式现代化内容进行远景式勾勒,并强调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关键任务[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强调推动经济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内容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基调,在充分肯定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基础上,从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应对气候变化、污染治理等多元角度,系统阐释我国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法与思路[2]。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须先实现经济基础的现代化,在生产力意义上表现为产业体系的现代化[3]。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根基,坚持五大新发展理念,追求自然环境保护并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助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塑料产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借助战略性新兴材料供给为行业转型与社会生产实践作出巨大贡献[5]。而且,塑料可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重要材料支撑,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核心技术攻关及实现新工业化起关键助推作用。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推进塑料产业绿色转型既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也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深度剖析塑料产业绿色转型的现实基础与理论依据,并提出推动塑料产业绿色转型的创新路径,为加快形成塑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参考。1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塑料产业绿色转型的现实基础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塑料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助推国内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6]。加快推进塑料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既是国内形势使然,也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国不断倡导以绿色技术创新助推行业低碳发展,一定程度上为塑料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时代机遇及产业支撑。1.1政策支持伴随“双碳”目标全面展开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主基调确定,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与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2016年,我国从侧面要求塑料产业向绿色环保发展。2017年,随“双碳”目标确定,关于塑料产业绿色发展趋势逐步提升。国家出台《关于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一系列政策意见,旨在贯彻落实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政策主线的同时,加速塑料产业绿色发展。2020年,国家发改委联合生态环境部再次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试图不断完善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体系,并积极助推塑料产业生产与使用源头减量,加快塑料产业绿色转型。从政策内容看,塑料产业绿色转型政策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多环节绿色发展,明确塑料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方向。1.2时代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塑料产业绿色转型有助于提高塑料资源回收利用率,实现塑料废料的循环再利用,减少塑料污染,降低碳排放[7]。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循环经济助力中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潜力》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塑料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约为3.5亿t二氧化碳当量,预计2060年碳排放当量在2020年基础上约增一倍。由《循环经济助力中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潜力》报告预测,发展低碳绿色塑料产业,赋能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塑料行业碳排放当量于2060年降低11%~38%。我国塑料绿色行业以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为重心开展技术攻关,并取得诸多成效。以塑料加工业为例,2021—2022年有26家塑料加工行业入选工信部绿色工厂,近42个产品入选工信部绿色设计产品名单,约有150家塑料企业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印发《中国塑料加工业绿色发展纲要(2022版)》称,2025年塑料加工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3.5%。总体分析,加快推进塑料产业绿色转型,既是新时代赋予的一次重大机遇,也是早日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1.3产业基础现阶段,我国多家塑料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引领行业绿色转型,为国家“双碳”目标达成持续赋能。一方面,塑料回收率大幅提升,加速塑料产业绿色转型。在“双碳”目标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持续赋能下,我国塑料产业绿色转型速度逐渐加快,提高塑料回收率[8]。据智研咨询统计,预计到2023年底我国塑料回收率将高达45%~50%。再生塑料利于实现国家“双碳”目标。预计2030年我国可通过“物理+化学”回收方式减碳1.8亿t。另一方面,下游需求持续增长,带动产业绿色市场高质发展。以工程塑料为例,其作为可循环利用的一种新型环保塑料,不仅对于稀缺资源起保护作用,还能够避免对环境造成危害。据中国塑料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工程塑料产品生产产量高达680万t,同比提升2.3%;2022年超714万t。从产业布局看,我国工程塑料产业主要集中分布于浙江省、山东省、上海市等华东地区,河南省、广东省等中南地区省份。工程塑料具有良好力学性能与成本优势,在汽车、建筑建材、轨道交通等行业具有应用优势,显著增加其市场需求。因此,良好的产业基础能够为塑料产业绿色转型提供长期、持续动能,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关键。2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塑料产业绿色转型的理论依据2.1可持续发展是必要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9]。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推动塑料产业绿色转型,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够契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目前,全球已有将近175个地区和国家在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上通过“禁塑决议”,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控制或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与使用,掀起塑料产业绿色发展的全球化新浪潮[10]。循环经济、绿色低碳是“十四五”时期的产业政策主线[11]。自2020年以来,我国针对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提出明确禁止或限制时间表,旨在引领塑料产业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伴随国内对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的限制,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公布数据,2022年3月,我国生物降解塑料PLA和PBAT的产能已经分别达到37.6万t和46.5万t,新增产能规划分别为224万t和567.4万t。伴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亦逐步扩大。据国海证券预测,到2025年,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将提升至415.23万t,有效提升塑料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塑料产业绿色转型的必要条件。2.2产业经济效益是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塑料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塑料产品消费需求[12],增进社会福祉,实现生态效益与产业经济效益协调统一。在此过程中,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构建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体系的重点在于“经济”[13]。通常情况下,较高的经济收益反映较高生产效率,也代表产业增长方式转变速度较快[14]。塑料产业通过市场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是研发节能环保产品、实现绿色创新与低碳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泉。在行业需求规模不断扩大背景下,产业经济效益必然能够实现增长,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持续动能。面向中国式现代化,以产业经济效益为前提,遵循市场选择的内在规律,是提升塑料产业绿色转型的经济可行性、加快实现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2.3技术创新能力是核心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塑料产业绿色转型的核心关键在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15],要求产业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掌控能力,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以内源性技术创新获得更高水平产出[16]。从近些年实践情况看,塑料产业以专精特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为重心,坚持科技引领,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明显成效。据第三届中国塑料行业科技大会公布数据,截至2023年2月,我国已建成14个塑料轻工行业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技术中心。作为轻工业的重要分支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民生产业,塑料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17],产业韧性不断增强、发展持续向好[18]。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快科研攻关,有效增加绿色产品供给,是推动塑料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核心举措与关键路径。2.4资源高效利用是主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塑料产业绿色转型的主要特征是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步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新发展阶段,推动塑料产业绿色转型的重点是在资源约束条件下,通过资源高效利用实现产出增量,而非通过资源要素投入扩增实现增产[19]。塑料产业需以资源节约利用为抓手,在资源要素投入量一定的情况下,逐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单位要素产出,以此推动产业生产方式与增长方式转变,进而实现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现阶段,我国已经开始加快发展塑料循环经济,通过废弃塑料资源化梯级物理循环再利用和化学循环利用方式,将废弃塑料制品进行分解和还原[20],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有效提升产业资源利用效率。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资源高效利用将成为塑料产业绿色转型的主要特征与代名词。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塑料绿色转型的实践路径3.1完善塑料产业绿色转型顶层设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我国针对塑料产业循环经济逐步完善顶层设计,助力塑料产业绿色转型。一方面,各地区可根据发展实际,制定塑料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系统政策框架体系,有序推动塑料绿色产业链构建。同时,相关部门需逐步完善塑料产业领域“双碳”建设标准体系,加快完善塑料产业领域绿色转型的实施细则与标准规范,助力塑料产业降碳减排工作落实,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规范指引。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与行业协会可联合构建全生物可降解塑料白名单,逐步健全塑料行业标准体系,规范行业监管标准。各地区可依照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要求,对塑料产业相关标准进行全面审查、制定与更新,加快推进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认证体系建设,落实新国标GB/T 20197规范细则。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可建立和完善全生物可降解塑料纯树脂白名单,对符合全生物降解标准检测聚合物名单进行实时修订和发布,规范可降解塑料监管标准。此外,各地区可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强化区域内禁塑试点效果,引导塑料产业绿色生产,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助力。3.2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助力塑料产业绿色转型的关键着力点。各地区可统筹产-学-研联合攻关,协同推进废弃生物质与废弃塑料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开发,搭建塑料工业示范区,助力产业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地区可支持本地大型塑料加工企业建立国家级创新中心,加快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与此同时,科研机构、高校、塑料企业等创新主体可加快布局前沿技术研发创新,加大产业绿色核心技术专利申请,提升绿色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各地区与塑料企业需加强塑料产业领域关键材料基础研究,对接和设立国家级塑料工业技术创新平台,重点关注关键材料技术研发,提升塑料产业原始创新能力,为产业绿色转型赋能。各地区可强化塑料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国家级专项天使投资基金,支持重点塑料企业绿色创新投入,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塑料企业绿色创新扶持力度,加快绿色创新成果产业化。此外,相关部门可从税收、金融等方面着手,加大对塑料产业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为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有效资金支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能。3.3打造塑料回收循环产业链废弃塑料无法降解造成环境污染。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各地区可加快打造塑料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产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为产业绿色转型赋能。第一,各地区可细化和完善现行垃圾分类制度,着力构建区域内低值废弃塑料资源分配与回收网络,增加城市塑料废弃物处置和回收利用基础设施,增设低价值、可回收的塑料废弃物分类收集装置,提升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第二,相关部门可引导废弃塑料集中处理单位与塑料生产企业建立废弃塑料供应网络,将废弃塑料与生物质资源进行化学再生,能够有效提升废弃塑料回收利用效率,赋能塑料循环经济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此外,各地区可鼓励区域内塑料行业试点创新,开展软塑料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倒逼塑料产业绿色化转型,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3.4强化塑料低碳生产制造能力推动塑料产业绿色转型,需逐步强化塑料低碳生产制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积蓄绿色动能。一方面,塑料企业可深化绿色生产、绿色运营等多环节数字技术应用,推动绿色塑料产品制造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改造,降低绿色产品研发与生产成本。塑料企业还可利用数字化技术精准定位绿色塑料产品,逐步提升绿色塑料产品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促进数字深度赋能,以数字化赋能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加速推进。另一方面,构建塑料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核算体系,为塑料企业绿色化升级改造提供标准与参照规范,以此促进塑料企业生产活动低碳转型。面向中国式现代化,逐步强化塑料产业低碳生产能力,打造区域引领性绿色塑料产业集群,逐步增强产业绿色转型动能,加快产业绿色转型进程。4结论在党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所阐释的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中,涵盖助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大内容。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坚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所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塑料产业绿色转型及实现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随着国家关于塑料产业绿色转型的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塑料产业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指导,不断推进产业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加快构建塑料产业绿色低碳循环体系,以描绘出绿色发展画卷,为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