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市数字治理、建设智慧城市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明确提出“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要求各级政府部门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同时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服务效率。近年来,全国上下各级市、区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智慧城市建设,部分城市探索而来的宝贵成功经验,可作为优秀事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供其他城市进行参考。打造智慧城市可使城乡居民获得更加优质的生活体验,文章结合成功案例,从平面化建设到立体化建设落地等方面,对城市数字治理、智慧城市建设提出针对性建议,分别从规避误区、正向引导、优秀案例等3个方面进行讨论,为类似工作提供参考。1分析总结经验,平面化智慧城市现状1.1追求智慧城市的整合与融合部分地区在推行城市数字治理、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易倾向于将地区全面化平台和系统进行整合与融合。在各地区进行智慧城市方案设计以及实际建设过程中,智慧城市工程会尽可能将地区内已建、在建、拟建的可视化平台、数据库等全部接入。此举可将已建成的独立的可视化平台进一步整合升级,能够有效完成功能和空间规划再集成,但范围过大的整合工作,易出现简单的UI平替、平台重复建设等情况,造成整体项目在时间、成本、人力等各方面的损失。过量的整合也容易导致同步推进的分项目过多、难度过大。1.2未能注重地区属地特性建设智慧城市工程投资成本较大,建议各地区适当调低智慧城市对地区的期望值。预留时间、空间进行智慧城市发展,为基础建设薄弱的城市提供技术发展空间。现阶段,建设地区智慧城市的任务一般由第三方技术公司予以技术支持。建议智慧城市建设相关业务部门积极联络第三方技术公司作好所辖地区智慧城市调研,确保提供的规划设计及配置方案充分表现技术层面的完整性、合理性、安全性以及兼容性。在城市数字治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地区需要注重智慧城市建设的属地特性,与第三方技术公司反复确认建设方案与最终实现效果,保证在建项目能够顺利落地。1.3未能注重基础工程建设各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相关业务部门应积极向决策部门建言献策,提升基础工程占整体智慧城市建设的比例,夯实整体智慧城市的底座。既要注重梳理、打造可视化系统平台,也要关注服务器架构、网络线路等基础工程,确保智慧城市根基建设牢固。各地区既要确保建成智慧城市(区)运行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等场所包含LED显示屏、运营坐席、会商室等,更要确保其成为地区的城市大脑[1-2]。政务性应用因为使用人数较多,容易出现压力测试不充分、容灾能力差、软件架构设计以及软件服务器性能监控存在漏洞等问题,此类问题主要集中在平面可视化内容中,属于基础工程部分,易被忽略。1.4缺少智慧城市建设部门统筹管理信息孤岛存在的部分原因,可归结为未能作好信息资源规划、信息模型和数据标准欠缺、盲目开展数据和应用系统建设等。建议各地区应根据2011年国家住建部对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的要求建设地区人口、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提升当地数据中心数据汇聚功能,真正做到节约化建设。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2022版)参考框架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5.003.F001图1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2022版)参考框架2坚持问题导向,多点成面,构建立体化智慧城市现阶段各地区数字治理、建设智慧城市应注重以智慧城市实际问题为导向,剖析根源、精准施策,补齐地区数字治理、智慧城市建设短板,提升地区智慧化实际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等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的明确要求,需要各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社会治理,注重建设便民惠民智慧化平台,同时也对各地区业务部门的信息化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立足于全地区统筹社会治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区域内市民生活幸福度等多方面提升城市数字治理能力。智慧城市建设相关业务部门在智慧城市实际建设前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1)深入细致地进行大量走访调研,既要学习国内建设智慧城市先进地区的宝贵经验,考虑项目的本地化落地,又要属地调研,充分调动属地各业务部门的积极性,指定最适合本地的智慧城市项目[3]。(2)强化顶层设计、注重统一架构,根据地区实际财政状况,制定分期建设方案,保证建设内容环环相扣。(3)在项目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考虑硬件设备建设适度超前,充分配合智慧城市实际使用需求,探索与属地5G建设相结合,拓展更多的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深耕更智慧城市应用行业,打造属地特色化的5G智慧城市场景应用。(4)在方案设计之初,结合政务信息化工作,形成健全完善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前考虑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涉及的各类可能出现的信息安全隐患。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和防范机制等手段,健全防御、检测、打击、治理、评估全链条体系。(5)项目建设需要提前规划建成投入使用方案,做好后续运营支撑的实际框架,向城市居民提前推广铺垫智慧城市的相关应用,确保项目建成后的使用流程。各地区在建设智慧城市项目推进时,需要先易后难、层层递进,建议可以采用多点成面的方式,分周期打造批量小而精、精而强的智慧城市项目,以实际项目应用为核心抓手,推动辖区智慧化稳步推进,从平面化建设向立体化建设发展。利用各项目建设契机适当拓展项目数据边界,丰富地区数据库,形成地区数据中心、数据中台,加大数据挖掘力度,避免其他项目二次重复建设。3立体化城市数字治理、建设智慧城市部分应用场景设想各地区通过智慧城市的应用可进一步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系统化、精细化、高效化,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文章主要从全方位智慧管理、大数据智慧分析、立体化智慧防控等角度阐述智慧城市对基层社会治理起到的作用。全方位智慧管理:各地区可充分整合属地内资源力量,与上级主管单位积极协调,结合地区实际分别在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整合或新建地区平台,计划性地建设覆盖全域范围内的物联网设备,畅通各类意见反馈渠道,通过实时感测、分析、整合地区内的社会动态信息,推动地区城市智慧化管理。大数据智慧分析:明确问题导向,坚持用采集分析后的数据为社会治理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打破空间造成的信息孤岛,打通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通过建立地区人口、机构、房屋等主要数据库,汇聚地区各业务管理部门数据,形成地区数据中心。通过整合地区内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GIS地理信息平台。通过应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数据处理技术,从海量的地区信息中提炼、分析,研判出社会管理的险点、矛盾点,及时消除风险、化解矛盾。立体化智慧防控:借助地区内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明厨亮灶等项目建设,推动各类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监控摄像头、无人机、传感器、热成像仪等智慧城市设备整合,结合地下管网建设部署、绘制地区地下管网平台,打造立体化智慧防控体系。充分发挥人脸识别、目标跟踪、热成像分析等信息技术手段在治安防控、防台防汛、森林防火等方面的作用。4结语我国正大力开展智慧应用模式创新,全面推进各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未来各省市将在顶层设计指导下进一步实现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治疗、智慧交通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城市体系,城市居民也将充分享受智能技术与智慧应用提供的各项便捷服务。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