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发展速度逐步加大,对于城市规划方案合理性的关注度逐渐上升。城市规划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的重要工具[1]。城市防灾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城市抵御灾害、保护城市居民生命财产的有效预防措施。通过城市防灾规划能够有效配合社会可持续发展[2]。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相比,城市防灾体系建设相对滞后[3]。目前的城市防灾规划缺乏整体性,对单项防灾规划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不足[4]。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包括强调灾害防御的防灾阶段、重视灾害损失的减灾阶段、强调灾后恢复能力的韧性建设阶段等3部分[5-6]。为了全面提高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文章在城市防灾规划设计流程的基础上,探索城市韧性与防灾规划之间的相关性,构建了基于韧性视角下的城市防灾规划策略。1我国城市防灾规划流程1.1城市防灾现状评估通过现场调研和文献查阅等方式,收集了城市历史灾情统计数据,对城市用地现状进行安全性评价。基于疏散通道、避难场所、应急指挥、应急医疗、消防救灾、应急物资、生命线系统、城市危险源等内容评估城市防灾现状能力。1.2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与损失预测结合对城市历史灾情和潜在灾害的调研,评估城市单一灾害风险和综合灾害风险。利用灾害风险和防灾能力的评估结果,将城市划分为不同风险区域,预测灾害风险造成的相关损失。1.3确定城市防灾目标根据目标城市的重要性等级、灾害风险、灾损预测等综合信息,合理设定城市防灾目标。依据城市防灾风险区域划分结果,对区域范围内的主要灾害和重要承灾体设定合理的区域防灾目标。1.4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1)城市防灾空间结构。根据城市用地适宜性、总体规划、道路交通、疏散场所、防灾物资、重大危险源等建筑或设施的空间布局,合理划分城市防灾分区,规划城市防灾空间结构。(2)城市疏散避难空间体系。根据安全第一、就近避难、平灾结合的原则,预测城市避难人口数量和避难用地面积,将避难用地面积分为紧急避难场所和中长期避难场所,规划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的空间布局。(3)城市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针对应急指挥、应急医疗、应急消防、应急治安、保障物资等公共设施制定灾后应急保障方案,确保灾后维护城市正常运转。针对供水、供电、通讯、燃气等基础设施制定防灾措施,保证灾情发生时可有效减轻损失,快速恢复工作。(4)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结合次生灾害、承灾体分布、灾害风险将规划区分为重点防范和一般防范。根据国家最新颁布的防灾规划设计规范进行空间布局,设置灾害隔离带,提高危险源的防护与处置能力。2城市韧性与防灾规划的关系2.1城市韧性内涵及特征城市韧性的实质内涵是指当城市受自然灾害扰动而影响正常运行时,仍具有抗压和恢复的能力[6]。城市韧性可以保证在遭遇灾害时具有抗冲击能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城市恢复到正常运转状态,并对后续灾害具有一定的应对能力。2.2城市韧性对防灾规划的影响(1)转变城市防灾规划理念。我国传统防灾标准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为了提升城市灾害防控能力,需要对城市防灾规划理念进行转变。研究表明,韧性城市理念在城市防灾规划中占有重要低位,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提升城市防灾规划韧性特点。传统城市防灾规划仅针对单一灾害进行评估,并制定各单项防灾规划,但各防灾规划间关联性较弱。基于韧性理念的城市防灾规划更注重综合防护以及各类灾害防治规划间的协调性,能够有效城市整体防灾效率。(3)统筹城市防灾规划整体框架。传统城市防灾规划策略引入韧性城市概念后,通过整合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和灾后修复的整体规划措施,能够将城市韧性与防灾规划相结合,从韧性测度、目标制定、监测预警、联防联控等方面构建基于韧性理念的城市防灾规划整体框架。(4)推进城市防灾规划体制改革。立足国情完善韧性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建立多层级应急预案联动体系,协同推进物质性政策与非物质性政策,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推进韧性城市建设。3韧性视角下的城市防灾规划体系构建3.1城市防灾底数收集根据目标城市或地区的建设发展特点,收集、调查和筹备防灾规划涉及的基础数据,充分掌握城市或地区的发展方向、功能分区、土地布局和用地选择,分析灾害风险和承灾体的分类及空间布局,提取主要灾害种类与风险等级,形成城市防灾规划的底图数据。3.2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从韧性城市的角度出发,城市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应以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为基础,根据目标城市或地区的自然灾害分布特征,对单灾种风险进行逐一分析,通过技术手段整合分析多灾种综合风险。具体流程包括城市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数据收集、调查和准备;识别城市范围内单灾种风险,逐一完成单灾种风险评估;通过理论公式将单灾种风险评估整合为综合风险评估;汇总多灾种综合风险,绘制灾害风险分布图。3.3城市防灾格局划定通过城市防灾规划,实现对基础设施、避难场所、保障机构等布局的优化设计;完善城市防灾设施规划方案,确定城市重点灾害类型及风险,梳理城市防灾空间布局;提出城市安全布局要求,评估既有建筑、基础设施的防灾能力和恢复能力;梳理城市防灾隐患,提出城市规划整治建议;合理规划城市地区防灾设施的选址布局和建设改造要求;规划建设城市灾害预警预报和紧急处置体系。3.4城市韧性评估与应对措施城市韧性评估所需基础数据包括城市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等多项指标。城市韧性优化措施包括疏散道路、避难场所、物资储备、应急预案等。结合韧性评估结果,确定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分阶段、分层次优化战略。3.5城市与政府提升韧性能力方案城市及政府的应急救援能力是提升防灾韧性的关键手段。通过城市内部的组织机构、社会团体、营利及非营利组织以及各类企业之间的多元合作实现城市防灾一体化。城市防灾一体化可以突破政府壁垒、建立政府与民间的防灾合作,实现城市内部一体化指挥救援的建设目标。韧性视角下的城市防灾规划流程如图1所示。10.19301/j.cnki.zncs.2023.05.030.F001图1韧性视角下的城市防灾规划流程4韧性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构建4.1建设现代化的应急指挥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的主要职责是对城市突发灾害进行应急指挥、快速处理以及妥善安置。城市应在已建成的应急指挥系统基础上,加强智能化、数字化等功能的落地,进一步搭建处置迅速、方案合理、平灾结合的新型城市应急指挥系统。4.2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统筹协调体系健全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的统筹协调能力,提高城市灾害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指挥能力。针对城市风险管理、防灾与救援之间的各类问题,制定城市灾害应对标准,推动城市防灾、减灾协调处理,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协调、居民自治良好的防灾管理格局。4.3完善灾害风险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应充分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构建城市安全风险监管信息平台,对城市综合风险实施动态评估和分级管控,针对具有突发性以及覆盖面较广的重大灾害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动态追踪、及时治理。通过城市大数据信息渠道搭建城市防灾、减灾信息化平台,建立城市防灾、减灾全周期,全方位的信息数据库,充分识别城市灾害风险的脆弱环节。4.4加快城市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基于城市已有的应急救援队伍,根据城市防灾需求补充其他救援队伍,整合应急、林草、水利、地震等多部门救援队伍,满足城市多灾种综合应急救援需求。强化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装备配置和后勤保障体系,提升城市应急救援工作效率,最大限度保障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5结语文章基于城市防灾规划设计流程,构建韧性视角下的城市防灾规划策略。城市韧性对城市防灾规划具有正面影响。城市韧性可以转变城市防灾规划理念,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引入韧性城市概念后,可以将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和灾后修复等三方面的具体措施进行整合,统筹城市防灾规划的整体框架,通过城市防灾底数据收集、城市灾害风险评估、城市防灾格局划定、城市韧性评估和应对措施制定、城市韧性能力提升方案编制等内容完善城市防灾规划体系建设。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是城市防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市韧性视角建设现代化应急指挥系统,可以健全城市防灾、减灾、救灾统筹协调体系,完善城市灾害风险智能检测预警系统,加快城市多灾种紧急救援队伍建设等内容,构建韧性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