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肉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处于适配月龄的母牛数量较少且繁殖效率低,成为限制肉牛养殖发展的关键难题。因此,改善产后母牛的繁殖性能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饲粮中适宜的粗蛋白水平不仅能够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还具有保健、免疫调节、改善肉品质及提高养殖效益的作用[1]。张春霞[2]发现,饲喂中等粗蛋白水平(前期12.05%、中期11.50%、后期11.00%)饲粮能够提高西门塔尔牛生长性能,调节血清生化指标,改善肉品质。德吉等[3]研究表明,当饲粮蛋白水平为12.92%时,能够显著提高妊娠后期白绒山羊生长性能和繁殖性能。由此可以推测,饲粮中添加适当水平的粗蛋白能够起促进产后母牛繁殖性能恢复的作用,但目前关于饲粮中粗蛋白水平对产后母牛繁殖功能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奶牛,在肉牛中的研究较少。为确定产后安格斯母牛饲粮粗蛋白最适水平,本试验采用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饲喂产后安格斯母牛,研究其对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繁殖性能的影响,为安格斯母牛产后科学饲养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计本试验选择体况良好、胎次均为2胎次、体重(480±20)kg的产后1 d左右的安格斯母牛,共24头,按照随机区组设计将试验牛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Ⅰ组、Ⅱ组、Ⅲ组牛分别饲喂粗蛋白水平为11.78%、13.51%和15.43%的饲粮。试验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预试期10 d,正式试验期60 d。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10.002.T001表1试验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项目Ⅰ组Ⅱ组Ⅲ组原料组成/%玉米秸秆黄贮54.0054.0054.00稻草21.0021.0021.00玉米17.0516.0515.05豆粕5.206.207.205%母牛预混料1.701.701.70酶制剂0.030.030.03小苏打0.400.400.40食盐0.250.250.25脱霉剂0.020.020.02氧化镁0.350.350.35合计100.00100.00100.00营养水平综合净能/(MJ/kg)4.214.274.26粗蛋白质/%11.7813.5115.43中性洗涤纤维/%24.8824.5325.03酸性洗涤纤维/%13.7214.2413.97钙/%0.670.650.63磷/%0.360.370.35注:1.预混料为每千克饲粮提供:VA 26 000 IU、VD 16 000 IU、VE 600 IU、Fe 1 000 mg、Cu 400 mg、Zn 1 500 mg、Mn 1 500 mg、Se 0.6 mg、I 2.0 mg、Co 1.0 mg。2.营养水平中综合净能为计算值,其余均为实测值。1.2饲养管理试验牛置于相邻的3个牛舍中进行集中饲养,每天饲喂2次(6:30、16:30),其他饲养管理条件均相同,自由饮水。1.3测定指标及方法1.3.1生长性能试验开始与结束时,晨饲前对产后母牛进行称重,试验期间记录采食量,结束后计算平均日增重及料重比。平均日增重=(末重-初重)/试验天数(1)平均日采食量=总采食量/试验天数(2)料重比=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3)1.3.2血清生化指标和生殖激素试验结束后,牛尾根静脉采血,3 500 rpm/min离心10 min取上清,采用全自动血清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非酯化脂肪酸(NEFA)、血糖(GLU)含量。使用ELISA检测试剂盒(江苏晶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定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生长激素(GH)、雌二醇(E2)、黄体酮(P4)含量。采用比色法试剂盒测定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采用酶免法测定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1.3.3犊牛成活率犊牛成活率=成活犊牛数/出生犊牛数×100%(4)1.4数据统计与分析试验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SPSS 25.0软件中的单因素方差法分析数据显著性,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2结果与分析2.1饲粮不同粗蛋白水平对产后母牛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2)由表2可知,各组产后母牛初重和末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Ⅱ组产后母牛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且料重比最低(P0.05)。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10.002.T002表2饲粮不同粗蛋白水平对产后母牛生长性能的影响组别初重/(kg/头)末重/(kg/头)平均日采食量/[kg/(头·d)]平均日增重/[kg/(头·d)]料重比Ⅰ组477.00±11.13496.45±13.459.21±0.330.27±0.09b34.11±0.12aⅡ组481.75±16.87503.23±18.139.05±0.260.31±0.12a29.19±0.08bⅢ组480.12±16.60498.72±14.679.17±0.270.27±0.13b33.96±0.18a注:同列数据肩标无字母或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下表同。2.2饲粮不同粗蛋白水平对产后母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见表3)由表3可知,Ⅱ组和Ⅲ组产后母牛血清TP和BUN含量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饲粮蛋白水平对GLU、TG、NEFA无显著影响。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10.002.T003表3饲粮不同粗蛋白水平对产后母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组别TP/(g/L)BUN/(mmol/L)GLU/(mmol/L)TG/(mmol/L)NEFA/(mmol/L)Ⅰ组65.95±4.86b2.11±0.34b2.65±0.310.17±0.080.34±0.09Ⅱ组74.79±2.85a2.91±0.87a2.61±0.430.21±0.040.37±0.12Ⅲ组78.42±1.83a3.29±0.49a2.57±0.380.18±0.050.35±0.102.3饲粮不同粗蛋白水平对产后母牛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见表4)由表4可知,Ⅲ组产后母牛血清中IgG含量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10.002.T004表4饲粮不同粗蛋白水平对产后母牛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组别IgA/(g/L)IgG/(g/L)IgM/(g/L)IL-2/(ng/L)IL-4/(ng/L)Ⅰ组1.68±0.4511.53±4.52b1.29±0.98318.40±14.434.77±1.80Ⅱ组1.66±0.0611.71±2.19b1.44±0.04330.48±32.134.74±0.57Ⅲ组1.70±0.2113.35±1.32a1.58±0.18323.34±16.225.13±0.612.4饲粮不同粗蛋白水平对产后母牛繁殖性能的影响(见表5)由表5可知,Ⅱ组产后母牛血清IGF-1和GH含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Ⅱ组犊牛成活率最高。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10.002.T005表5饲粮不同粗蛋白水平对产后母牛繁殖性能影响组别IGF-1/(μg/L)GH/(μg/L)E2/(ng/L)P4/(μg/L)犊牛成活率/%Ⅰ组75.58±4.24B46.26±5.17B495.24±45.2320.35±4.5595.39Ⅱ组86.51±7.15A54.64±4.67A481.79±51.7523.53±6.1796.50Ⅲ组81.05±4.87AB52.41±4.07AB497.65±36.4619.58±6.6496.073讨论3.1饲粮不同粗蛋白水平对产后母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饲粮中粗蛋白水平在动物机体生长发育、维持机体生理活动需求中发挥重要作用[4]。王清等[5]研究发现,饲粮中粗蛋白水平为18.06%能够显著提高崂山奶山羊生长性能;但粗蛋白水平提高至20.07%,生长性能反而降低。Lopes等[6]研究表明,乳牛犊补充8%~30%的粗蛋白能够增加平均日增重,提高对日粮的消化率;而蛋白水平提高到41%时,乳牛犊的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均降低。李月彩等[7]研究日粮粗蛋白水平(8.5%、9.5%和10.5%)对绒山羊母羊体增重的影响,结果显示,3组山羊日增重差异不显著,但Ⅱ、Ⅲ组均高于Ⅰ组,Ⅱ组料重比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本研究中,Ⅱ组产后母牛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料重比显著低于Ⅰ组和Ⅲ组,与上述结果基本相符,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日粮中粗蛋白水平可以提高动物机体生长性能。3.2饲粮不同粗蛋白水平对产后母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血清TP、BUN含量能够反映动物机体对饲粮中粗蛋白的利用率和代谢情况[8]。Meng等[9]研究发现,饲粮蛋白水平为12.5%组和15.0%组的奶山羊血清ALB、BUN含量显著高于10%组。黄杰[10]研究表明,提高饲粮中粗蛋白水平,犊牛血清BUN含量也随之升高。廖想想等[11]发现,BUN含量与繁殖性能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推测本研究中母牛血清TP和BUN含量升高可能与饲粮中粗蛋白水平升高有关。血清中GLU、TG、NEFA等指标与机体对饲粮营养成分吸收代谢密切相关。本研究中,母牛血清GLU、TG和NEFA含量均未发生显著改变,表明改变饲粮中蛋白水平未对产后母牛糖代谢和脂代谢产生较大改变,与程光民等[12]对产后奶牛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3饲粮不同粗蛋白水平对产后母牛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免疫球蛋白是评估动物免疫状况的重要指标。IgA是机体黏膜防御感染的主要物质,可与周围细胞组成局部免疫系统[13];IgG参与机体免疫防御反应,是血清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IgM是特异性免疫反应早期抗体[14]。IL-2和IL-4分别是T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的诱导因子。目前,有关蛋白水平对繁殖母牛的免疫功能研究较少。马丽娜等[15]研究发现,高蛋白水平可提高肉牛IgG、IgM和IL-4的含量。本试验中,Ⅲ组(高蛋白组)产后母牛的血清IgG含量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且Ⅲ组的IgA、IgM和IL-4的含量也最高,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动物摄入高蛋白日粮时,机体自身合成蛋白酶速度快,进而加快了抗体因子的合成速度,由于动物并未发生免疫应答,所以各组间免疫水平波动不大。3.4饲粮不同粗蛋白水平对产后母牛繁殖性能的影响E2和P4与卵泡发育成熟和排卵之间存在密切联系[16]。李素珍等[17]研究发现,妊娠后期崂山奶羊分别饲喂粗蛋白水平为12.25%、14.12%和16.29%的日粮,E2、P4和催乳素(PRL)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唐振华等[18]采用低、中和高粗蛋白水平(16.5%、17.5%和18.5%)饲粮饲喂围产期奶水牛,结果发现,奶水牛血清E2和P4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本试验中,各组母牛血清E2和P4含量与上述结果相同,也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但差异不显著,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日粮粗蛋白水平有利于E2和P4合成,蛋白水平过高则会抑制其合成。原因可能是机体摄入过高蛋白质引起BUN等代谢物含量升高,导致其生殖功能恢复速度减慢。IGF-1主要由机体中肝脏细胞产生,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作用于相关靶细胞,具有促进脂肪合成、降血糖和促生长等生理功能[19]。IGF-1是动物机体内生长激素(GH)发挥生理作用的主要介质之一,GH通过肝脏控制IGF-1的产生,之后IGF-1以内分泌方式循环到靶器官而在全身发挥作用,循环的IGF-1反过来对垂体前叶释放的GH施加反馈控制。此外,IGF-1与动物机体的繁殖性能具有高度相关性。IGF-I在促性腺激素诱导的卵泡生成、卵巢类固醇生成和黄体(CL)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同时还具有调节垂体和下丘脑内分泌的功能,而严重营养不良会显著降低血浆IGF-I含量[20]。在高产奶牛产后早期能量负平衡(NEB)的关键时期,血液中IGF-I含量较低,其水平与此期间的能量状态和生殖功能呈正相关[20]。在肉牛中产后到第一次排卵前IGF-I的血浆浓度线性增加,并与发情期的长度显著相关[21-22]。本研究中,Ⅱ组产后母牛的IGF-1和GH含量均极显著高于Ⅰ组,并高于Ⅲ组,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饲粮中粗蛋白水平有利于改善机体的物质代谢,提高机体繁殖性能。本研究中,各组犊牛成活率差异不大,但Ⅱ组和Ⅲ组的成活率均高于Ⅰ组,表明高蛋白饲粮为母牛产犊的营养需求及犊牛通过初乳建立免疫屏障时的营养物质提供了一定保障。Ⅱ组犊牛的成活率最高,表明13.51%粗蛋白水平能够较好地满足繁殖母牛的妊娠期的营养需要。4结论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粗蛋白水平为13.51%时,能够改善产后安格斯母牛生长性能、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和繁殖性能。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复制地址链接在其他浏览器打开
继续浏览